李加春
(連云港市贛榆縣教育局,江蘇 連云港 222100)
葉圣陶老先生說:“什么是訓練?就是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語言訓練的內(nèi)容有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寫作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訓練語言,學會讀音識字、解詞析句、知段明篇,學會透過字里行間領會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寓意,學會熟練地運用語言將自己的情感傾訴于口,傾注于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其實訓練語言無論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是百花齊放的,筆者從教學經(jīng)驗中擷取幾朵以饗同仁。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既是吸收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文字、培植語感的有效方法,只有多讀,找準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才能領悟語義?,F(xiàn)在學生的閱讀為何“雁過無痕”?關鍵是缺乏思考性的深讀,所以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上下工夫。
[案例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愛國思想,是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要讓學生透過特定的語言去理解深藏的意蘊。
(1)填補空白:讀句子(注意黑體字)思考:肖邦心里在想些什么?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想:( ),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2)讀析語法:分析“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句式。(他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去掉“不得不”好不好?為什么?)
重點朗讀“瓜分”“落到”“欺凌”“壓迫”“陷入深淵”“滿懷悲憤”等詞語,體會雙重否定句式的作用。
[案例二]對比細讀。師:《景陽岡》一文中的“閃”跟哪些字比較接近?(生答)師:“閃”與“躲”哪個字用得好?通過細讀上下文感受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的緊張氣氛,襯托武松“三閃”的機警,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要了解《草船借箭》中諸葛亮顧全大局、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和周瑜表里不一、妒才忌能、心懷叵測的人物特點,必須在品讀中去揣摩周瑜的“問”意和諸葛亮的深明“答”義,這樣潛心會文的對比閱讀,對語言的訓練不再是淺嘗輒止,而是深挖細掘。
[案例三]在教學《鳥的天堂》中,作者第一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榕樹大而茂盛的詞句去讀:“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點縫隙。”一個“簇”字,一個“堆”字準確地描繪出大榕樹枝葉茂盛的景象;作者第二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鳥種類多、顏色多的語句去讀:“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最后投影作者兩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畫面,教師再朗讀這兩句話,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上進一步體悟語言文字的準確、優(yōu)美和豐富。
師問:讀了“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句話,你的腦海中會出現(xiàn)什么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寫出來嗎?作者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師提示:想象鳥站的各種姿勢、飛的各種形態(tài)、撲的各種動作。學生自由回答,然后再播放帶有這種場面的視頻,根據(jù)聲像畫面,進行語言擴寫練習,再一次體會這短短的幾十個字所描寫出的群鳥紛飛的熱鬧景象,用詞可謂生動傳神。
讀的訓練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夠,要拓寬閱讀視野,增加歷練語言的機會,應該接觸各種文學作品。于是,除了要求學生閱讀語文課標中規(guī)定的書籍外,我還要求5人一起共同訂閱《青年博覽》《讀者》《中學生》《小說選刊》《散文》《隨筆》等刊物中的一種,這樣每人就可以輪流閱讀多種不同的刊物;適當開展一些讀書競賽、讀后感評比等系列活動,激勵學生去主動閱讀,廣泛閱讀。讀得多了,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思維就開闊了,思考問題就有了深度,遇到一定的語境,合適的字眼就會主動跳出來,運用語言就靈活了,同時也為高質(zhì)量的課內(nèi)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智力支撐。
“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詩詞歌賦、美文佳作,即使學生暫時不理解意思,只要時時浮現(xiàn)腦際,成誦嘴邊,就自然地會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中領悟和體味作者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寫法,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者教師適當?shù)狞c撥,學生必然豁然開朗,也就將語言庫里的東西準確運用變成自己的東西。我仔細篩選每個單元的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背誦,對質(zhì)量高的經(jīng)典作品要精心品味。
《暴風雨》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學生要想熟知文字背后的景象,光有生活體驗是不夠的,欲說無詞,必須把這樣的文字爛熟于心,在切身體驗暴風雨后才會有感而發(fā),作文時才會有話可說。
練習一:龍卷風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用上宛如、猶如、如同等詞語)
將學到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到描述中去。
練習二:夏天,暴風雨來臨前后,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按照時間的順序,巧妙地穿插背誦的語句。
復述也是一種訓練語言的方法,是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聽到的、讀到的、背到的表達出來的技能訓練,是內(nèi)化語言必不可少的。對于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文章讓學生先熟讀再圈劃領悟要點,最后用自己內(nèi)部的語言將故事情節(jié)復述出來,這樣,不但內(nèi)化優(yōu)美詞句,培養(yǎng)學生理解、記憶、概括等多種能力,而且積攢了一個個鮮活的情景事例,豈不一箭雙雕?《林沖棒打洪教頭》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把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活生動,比如:(讓座)連聲:不敢,不敢→只好拿起一條棒:請教了→跳出圈外:我輸了……就算是輸了吧。再抓住“三個回合”:你來一招“把火燒天”,我還一招“撥草尋蛇”;你劈頭打來,我往后一退;你又提棒,我掄棒一掃。這樣通過人物謙遜的語言、高超的動作和逼真的形態(tài)把人物形象全面地勾勒出來。只有熟記這些語言和動作,再加上自己活潑形象的發(fā)揮,復述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訓練既吸收了文本,又有了自己感悟的東西。
在教學《鄭成功》一文時,我就抓住文中“負隅頑抗”“冒著”“沖去”“團團圍住”等詞語做填空練習,通過比較不同詞語來引導學生去領悟重點詞語的生動,通過學生的合理想象去引申詞語的外延來增加語言訓練的廣度和深度,這樣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為學生提供了激活、選擇、重組等歷練語言的機會,故事情節(jié)也就更加真實細膩。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訓練語言是為了正確地運用語言,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結(jié)構(gòu)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斯霞指導學生用“顆顆稻粒多飽滿”中的“飽滿”一詞造句所采取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師:哪個小朋友能用“飽滿”一詞造句?
生1:菜籽結(jié)得飽滿。
生2:豆子長得飽滿。
生3:麥子長得飽滿。
……
斯霞老師走到教室門口,忽然轉(zhuǎn)過身來,胸脯稍微挺起,頭微微揚了揚,面帶微笑,兩眼炯炯有神,問學生:“你們看,老師今天精神怎么樣?”
生齊答:精神飽滿!
師:那讓老師看看你們的精神怎么樣呢?
于是學生個個挺起胸脯,抬起頭,做得端端正正。
這種詞語訓練單純靠理論上的解釋,低年級學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形象、活潑、有力,方法簡單明了,過程淺顯易懂,學生的印象相當深刻,這樣的訓練就有很高的訓練價值。其實,語言越用越活,越用越厚。如《白楊》一文中的“高大挺秀”一詞為什么不能換成“挺立”“挺直”“挺拔”等詞語,原因是白楊樹不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麗。這個“秀”字寫出了白楊樹的品格美和作者的贊美之情,滲透了作者濃濃的情意,學生理解后,才能正確運用。
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時,當學生理解了“四處游歷”“牢記囑托”“專心致志”等詞語后,再進行詞語對比訓練。
師:“發(fā)憤”是什么意思?由此你還會想到哪些詞語?
生:“發(fā)憤”是說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想到拼搏、奮斗、奮發(fā)、抗爭等詞語。
師: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歷史上屈原寫《離騷》、孫臏寫《兵法》又是如何發(fā)憤的?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發(fā)憤”一詞的含義進行放大,通過詮釋相近詞語來突出司馬遷的忍辱負重以及完成《史記》的艱辛過程,使人物更加飽滿,語言更加豐富。
例如:教《三顧茅廬》一文,我先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再組織編排課本劇,學生主動背誦臺詞,并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意,家長幫助學生出謀劃策,為學生趕制服裝和道具。課本劇演完了,學生又展開自評反饋,其意義遠遠超過了語言本身,既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也實現(xiàn)了角色的轉(zhuǎn)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體驗,這種效果要比單純的語言訓練好得多。
這些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把語言文字所承載的信息提取出來,而且懂得如何選用詞語準確地表達思想內(nèi)容。這種“立體式”的教學,增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度,既加深了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又吸收文本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
再如:以“請你當導游”為題進行口語訓練,就可以結(jié)合連云港“花果山”這一旅游資源,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按照導游的方法每人在課堂上重點介紹一處景點,學生興趣很高,有的還專門到花果山去聆聽導游的講解,這樣學生不但知道介紹方法,而且對于這方面的散文也能了如指掌,課后一些學生還繼續(xù)搜集其他景點的知識,真是意猶未盡。學生分小組比賽交流,再推選優(yōu)勝者在課堂上作“導游”。通過這種生活實踐式的語言訓練,學生真正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學會了在生活中交際。
訓練語言的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先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文本語言,積厚語言材料,積淀語感經(jīng)驗,再聯(lián)系實際,巧妙地抓好訓練點,多練多悟,學生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東西,語文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