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談古紙的收藏

      2011-03-16 17:39:40劉仁慶
      天津造紙 2011年3期
      關鍵詞:用紙

      劉仁慶

      略談古紙的收藏

      劉仁慶

      三年前,我在《天津造紙》(2008年第3期、第4期)上,曾經(jīng)連續(xù)發(fā)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古紙漫議——紙林覓蹤之二十一;另一篇是古紙的識別、化驗與保存——紙林覓蹤之二十二。談及了我對古紙的一些認識和感悟,以及對古紙保存的意見等?,F(xiàn)在回頭看一看,發(fā)現(xiàn)其中還有若干疏漏、不準確和值得推敲之處。例如,對古紙概念還沒有清晰的界定,對宮廷用紙與民間用紙沒有明確指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對古紙的收藏價值和意義認識也不夠深入。有鑒如此,筆者決定再寫一篇,就古紙的收藏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就教于讀者諸君,敬請賜示之。

      — 古紙之準確涵義

      我曾經(jīng)在“古紙漫議”一文中說過,所謂古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古代所有的紙,而應該是指歷代中有史料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紙張,這樣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此抽象地概括,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更具體地說,古紙自然是指手工紙,那么是什么樣的手工紙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呢?

      如果僅拿一張空白的手工紙來看,似乎沒有太多的史料意義,也沒有什么文化價值。只有把這種紙(中國手工紙)變成為一種載體,這個“兩性”才能凸現(xiàn)出來。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凸現(xiàn)呢?這就需要我們審視使用的是什么紙?原本的用處是什么?需要做大量的清理、詮釋和總結工作。

      我們現(xiàn)有兩大類紙:一種是中國紙,又稱手工紙或土紙,即土生土長造出來的手工紙;另一種是歐洲紙,又稱機制紙或洋紙,即采取飄洋過海學習來的技術和設備抄來的機制紙。眼下大家接觸多的是外來的洋紙,較少的是土紙。筆者有一個觀點,就是手工紙與機制紙好比是中醫(yī)與西醫(yī)兩個不同體系。手工紙像中醫(yī),“來”(制造)得慢,性能緩和,壽命長;機制紙像西醫(yī),“來”得快,性能易變,壽命短。試看中國宣紙的壽命,長達1050年以上,這是機制紙望塵莫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許多古紙,迄今完好無損。反觀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那些洋圖書、洋紙文件,早已產(chǎn)生了“圖書自毀”危機,他們驚呼:趕快“脫酸”、趕快搶救!這就是有力的佐證。當然,如果是使用現(xiàn)代中性施膠劑,抄造的堿性(機制)紙,則又當別論。

      如果把時光推到500年之后,現(xiàn)在用“洋法”生產(chǎn)(酸性)的機制紙及其印制、書寫成品(包括報刊、畫冊、文件、檔案等),差不多都“自毀”得“嗚呼哀哉”了。而古紙——即土法制成(堿性)的手工紙及其文物,仍然存在著。兩相比較,孰優(yōu)孰次,洞若觀火。因此,近代的眾多的歷史事實證明,我們在造紙業(yè)的經(jīng)營和生產(chǎn)上還需要好好地反思反思。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必然有著其存在的理由和根基。大魚大肉,海鮮野味,雖稱佳肴,可是蘿卜白菜、雞蛋豆腐,亦為良品。后者甚至比前者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當然,也不應該以偏蓋全,求全責備。這兩種紙——機制紙和手工紙,各有各的品質特點、應用領域,需要彼此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雙贏的局面,這才是比較理想的發(fā)展方向。

      二 古紙的分門別類

      自從紙張誕生以后,隨著造紙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它已經(jīng)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同時,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人均用紙量/年”也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參數(shù)之一。從大的方面來說,紙是文化的翅膀,如果直到今天還沒有紙的話,那么人類社會將是難以想像的。文化與紙有直接關系的是文字、文學和藝術。從社會學上講,中國的文字、文學和藝術是從皇權那兒擠壓出來的;而西洋的文字、文學和藝術是從宗教里派生出來的。從文明史上講,人文美術的技法和材料要彼此結合起來,如果沒有相應的材料,技法是空的。物質生產(chǎn)的工藝和機器應該結合起來,沒有機器,工藝也是空的。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思維有異,生活方式有差別。因此,對紙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應用領域自然是不同的。

      從小的方面來說,現(xiàn)代我們接觸到各種紙,絕大多數(shù)——包括印報紙的新聞紙、印書用的膠版紙、印雜志用的輕型紙、印畫冊用的銅版紙,還有鈔票紙、衛(wèi)生紙等,以及還有少數(shù)的水溶性紙、擦鏡頭紙、合成紙、盲文紙、廚房紙等等都是機制紙即洋紙,這些紙的品種很多。它們是從國外(主要是歐美)引進的。這些紙不屬古紙或中國紙之列,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紙才算是古紙呢?

      古紙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古籍記載,何時何地產(chǎn)紙、用紙。另一個是紙樣實物,包括出土清理的和傳世收藏的。我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傳世的和出土的古紙較多,需要研究的題目也不少。例如,知道紙名,不知實物;知道(古紙)實物,又不知何名。這樣一來,便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

      怎樣去了解古紙呢?請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我國歷代古紙原料之變遷,以及各地紙名的變化;第二,各個朝代造紙術的變化和進步,以及著名的新紙;第三,古紙的文獻記錄與實物特征的對照,包括經(jīng)卷、信函、書籍、繪畫、書法、碑帖、手扎、帳冊等;第四,古紙的品質與界定,根據(jù)多方資料的對比與分析,至少要了解、記住100個(或更多的)古紙名,以后再進一步熟悉其特征。

      現(xiàn)在,我把從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一些紙名,初步開列如下:

      漢代:麻紙、蔡侯紙、左伯(子邑)紙。(3個)

      晉代:藤(角)紙、蠶繭紙、側理紙、蜜香紙、黃麻紙、楮皮紙、桑皮紙、桃花紙。(8個)

      唐代:宣紙、薛濤箋、硬黃紙、白麻紙、澄心堂紙、云藍紙、廣都紙、流沙箋、云母箋、大紅紙。(10個)

      宋代:匹紙、椒紙、綿紙、竹紙、蠲(juan,音捐)紙、謝公箋、由拳紙、赤亭紙、水紋紙、金花紙、砑花紙、玉版紙、呈文紙、新安皮紙、金粟山藏經(jīng)紙。 (16個)

      元代:柬紙、、蠟箋、寶鈔紙觀音紙、清江紙、明仁殿紙、端本堂紙。(7個)

      明代:榜紙、連七紙、五色粉箋、瓷青紙(磁青紙)、灑金紙、宣德紙、羊腦紙、毛邊紙、烏金紙、通草紙、粗料紙、還魂紙、庫箋紙、羅紋紙、松江譚箋、萬年紅紙(防蠹紙)。(17個)

      清代:冥紙、連四紙(連史紙)、開化紙、玉扣紙、毛泰紙,太史連紙,玉粉紙,官堆紙、海月紙、表芯紙、蠟花紙、山西紙、西青紙、荊川紙、裱料紙、白榜紙、官青紙、宮箋紙、粉箋紙、香粉紙、小青紙、朱沙箋紙、乾隆高麗紙、紅黃色榜紙、云母扇面箋、描銀龍鳳朱箋、彩色斑紋粉箋、大片貼金寶藍蠟箋、勾銀填金蝙蝠祥云黃素箋、印銀加繪獅子繡球白蠟箋、描銀淡彩加繪云鳳米黃粉箋、雙色印金金錢菊紋緋紅蠟箋。(32個)

      清代以后:雅紙、狠毒紙、鳳髓箋、溫州皮紙、都勻皮紙、大千書畫紙、遷安書畫紙、龍游書畫紙、鳳翔書畫紙、騰沖書畫紙、都安書畫紙、納西東巴紙。(12個)

      以上擬出105個紙名,這僅是我國現(xiàn)知古紙中的一小部分。筆者曾經(jīng)計劃對古紙品種進行一番清理工作,但因多種原因至使半途擱淺,故而實在茫然了然。希望有志向的青年朋友能夠“接棒”下去。

      我們對各個朝代的造紙業(yè)狀況以及技術水平,進行一番分析以后,可以得知每個時代的紙張,好次優(yōu)劣,各有頂峰。對于普通群眾來說,用紙并不講究;論紙也無所謂優(yōu)劣。但是對書畫家、藏書家和收藏家來說,選擇收集歷代生產(chǎn)的名貴用紙是至關重要的。宣紙,軟硬適度,吸水吸墨,宜書宜畫,在宋、元、明、清代內府書畫創(chuàng)作和印刻古籍史上則多有“紙墨是否精良”的判斷。唐代寫經(jīng)紙、澄心堂紙,宋代的玉版紙、白麻紙,明代的宣德紙和白綿紙,清代的開化紙和連史紙等,晚清及民國時期生產(chǎn)的各種宣紙、羅紋紙,以及另外還有從境外進口的朝鮮高麗紙和日本美濃紙等等都代表著那個時代造紙工藝的較高水平。和民間使用的高級書畫用紙也曾全面鋪開。宋版書紙墨精良,字大如錢,是我國古籍版本中的極品?,F(xiàn)在宋版書的市場價值每頁書紙達到數(shù)千至萬元。

      元代皇帝御用的紙叫“明仁殿紙”,太子使用“端本堂紙”。使宮廷用紙掩蓋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明代時宮廷紙種類頗多,有所謂的五色粉箋、五色大連紙、白箋、磁青紙、高麗繭紙、皮紙、松江潭紙、新安紙、連七紙、觀音紙以及宣德貢箋等。最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宮廷用紙不單在寫字印書方面有講究,在生活用紙上也是分等級的。據(jù)《明會典》(明代官修,成書萬歷年間,即1573—1620年)中載:“凡寶鈔司年例,抄造供(宮內)用草紙72萬張;御用監(jiān)造后香事草紙1萬5千張,共73萬5千張……工部派辦。”這里說的是,明朝“寶鈔司”(朝廷辦的印鈔工場也兼造紙張)每年向皇宮呈送兩種草紙(即土紙):一種是香事草紙,供帝、后、妃等專用,此紙中加入了香料,屬高級品;另一種是普通草紙,供監(jiān)、婢、役等使用,屬低級品。兩者之比為1:48。在封建時代,連上廁所的用紙都區(qū)分得一清二楚。香事草紙究竟是什么樣的紙?如何加工?我們找不到明確的記載,只好依靠對一般草紙進行深加工的處理來加以猜想。它與草紙的區(qū)別、工藝特點何在?凡此都是有待研究的課題。

      清代宮廷紙也很多,大多是宣紙經(jīng)過不同的加工制成的。如五色粉蠟箋、梅花玉版箋、清仿明仁殿紙、清仿澄心堂紙等等。尤其是乾隆皇帝,性喜奢華,故清朝華貴紙品蠟箋、灑金箋、彩箋、圖案箋、花紋箋、金箔箋等層出不窮,甚至還出現(xiàn)了3米以上描有花紋、涂蠟撒金的紙箋。宮廷紙一般都是當時紙類中的上等精品,與民間的普通紙——粗質、價廉、俗用等相比較,具有很大的差別。

      在我們研究、收藏歷代古紙的工作中,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第一,辨識紙品真?zhèn)?。古紙常與古代書畫和古籍善本糾纏在一起,因此借助筆墨、印章、題款、刷工等多種手段來鑒別書畫、古籍的真?zhèn)?。當然也可以通過對紙質的原料、構成作一番分析,從而獲得正確的結論。古紙中的代表作多為宮廷紙,值得重視。

      第二,甄別紙箋年代。紙箋的古舊雖然可以從

      三 古紙中的佼佼者

      自從漢代蔡倫革新造紙術之后,到了西晉,宮廷所用紙張很多都是當時所產(chǎn)的麻紙,與民間用紙的差別不大,甚至民間早期還使用了少量的蠶繭紙,以及側理紙、凝光紙等。東晉末,太尉桓玄(369—404)下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從此,社會上才出現(xiàn)“以紙代簡”的新局面。

      延綿至唐朝,其造紙技術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當時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宣紙,但產(chǎn)量還不多,品質不理想,應用也不突出。所以唐代宮廷專門規(guī)定用益州麻紙來書寫各種公文,并用來抄寫東、西兩京宮廷收藏的書籍等。自這時起,便開始有了宮廷用紙、民間用紙的區(qū)別和劃分。所謂宮廷用紙,是專門供應宮廷使用的各類高級紙。而民間用紙則為廣大城鎮(zhèn)居民所使用的一般紙張。它們在生產(chǎn)條件、品質要求和使用范圍上的距離,逐趨拉大。到了南唐時,后主李煜(937—978)則開宮廷紙之先河,下令工匠造出一種經(jīng)加工后制成的“澄心堂紙”,專供宮中使用。這樣就標志著宮廷用紙與民間用紙完全分道揚鑣。根據(jù)史籍上的記載,唐、宋、明、清多代文人墨客對澄心堂紙,贊美有加??上裎覀兒茈y找到被確認為真正的澄心堂紙,實在令人惆悵。

      至宋代,隨著印刷業(yè)的發(fā)展,一方面紙張產(chǎn)量大增;另一方面紙的品種加多,宮廷及官府的公文用紙紙色的明暗上得到初步印象。但是了解各個時代紙的特征,也對書畫的真?zhèn)螀^(qū)分和古籍的鑒定判斷有所幫助。例如,明代宣德年間,出產(chǎn)的好紙較多,而天啟至崇禎年代的紙質下降。若有天啟時期的書畫用紙優(yōu)異,則應追究其原因。同理,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內府刊印書籍多用開化紙,但以乾隆時的這種古紙品質最佳、最名貴。

      第三,確定文物價值。并非所有的古紙都具有文物價值,由于紙張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因此不同的時代就會用當時所通用的紙來印書。于是,紙張的斷代就為古籍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古代印書用紙,或因其官方、私人的不同,私人又因其個人情趣愛好的多樣性,所用的紙張花色繁多,爭奇斗艷。這些紙品都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及人文風尚,對于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史提供了翔實的物證,也是收藏家們納供欣賞的逸品。古籍印刷專用的宣紙、竹紙、玉版紙等,以其質地柔軟、著墨力強、網(wǎng)點清晰、潔白均勻等等優(yōu)點,被藏書家所青睞。當然古籍的內容和版本,也是不能忽視的。

      第四,區(qū)分用紙品種。古書的用紙有很多,如皮紙、竹紙、藏經(jīng)紙、毛邊紙、毛太紙、棉連紙、白綿紙、開化紙、連史紙、太史連紙、高麗皮紙、開化榜紙等。怎么弄清楚印制使用的具體紙名,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有的古書夾縫中印有年代和刻工姓名,甚至還有紙名。但大多數(shù)是無任何記錄,這時只好采取紙樣比對的辦法,進行白度、簾紋、強度等特性指標的測定。不過,因為工作量大而很少被實行。于是,便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簡化為“紙本”二字,草草了事。

      四 古紙的收藏問題

      近年來,我國興起了收藏熱,其中對古代書畫和典籍的興趣,與日俱增。但令人茫然的是:市場的假貨泛濫,隨之是對古紙的欣賞和鑒別,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關心和重視。然而,到目前為止市面上發(fā)行的、能夠見到的絕大多數(shù)是機制紙的圖書,有關古紙(手工紙)的書籍,卻極其缺乏,故有可鑒的“門道”很少,可謂“兩眼一摸黑”。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暫不贅言,由它去吧。

      古紙收藏主要有三條原則:第一條要有對古紙具有極高的興趣,并且有收藏的耐性、能持之以恒。從早年開始,越早越好,可以有意識地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慢慢地收藏,天長日久,積少成多,必定會有良好的成效和收獲。這一條最重要,否則一切為零。

      第二條要有較寬裕的經(jīng)濟條件。多年前,我曾經(jīng)拜訪過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1949年以前他寫了許多小說,1950年以后他著力于文物研究,包括中國的古服飾、古紙等。他曾用高價購買了金花紙、灑金紙、明仿澄心堂紙、清道光雨雪宣等古紙,后來都捐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搞收藏,“沒有錢,買不成”他說。

      第三條要有科學的收藏方法。盡可能地安置好地方,妥善保存好藏(紙)品。紙品的大忌是潮濕,防止畫筒、書櫥里的紙品吸收潮氣而生長褐色霉(斑)點。

      古紙收藏與一般意義上的收藏品不同,因為它嬌嫩易損、害怕水火、易遭蟲蛀等,所以保存時更要分外小心、費力勞神。不過,紙品及其紙制品(書畫、典籍等)具有更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實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以及民俗價值,更體現(xiàn)在始終蘊涵著的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之精華。僅以常見的宣紙的經(jīng)濟價值為例,據(jù)了解,1983年的安徽“紅星”四尺凈皮,當年價格是110元/刀,現(xiàn)價是4000元/刀;20世紀60年代的安徽“紅星”六尺凈皮,單頁價已經(jīng)達到1200元/張;民國時期的安徽宣紙,單頁價約為8000元/張;清代安徽宣紙目前平均價格已經(jīng)超過12000元/張。此外,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拍出小件紙品,例如灑金素紙(明代)1 張(77.5cm×56.5cm)成交價2800元、粉臘箋描金云龍紋(對聯(lián))紙(民國)2張(135cm×34cm)成交價 2688 元、舊信箋(花箋,舊冊)成交價3360元等等,完全出乎于人們的意料之外。

      古紙收藏在今天仍屬“冷門”,因為有此愛好者很少。況且民國以前的紙張并不多見,年代久遠的名紙更是稀世精品。不過話說回來,花很多錢買一張既沒有畫兒,又沒有字的白紙,一般人不會這么做。我從1962年下半年開始產(chǎn)生收藏意念,十分關注北京的舊貨市場、古舊書店,還去榮寶齋、琉璃廠、報國寺等處狂遛。雖然不曾為“檢漏”而驚喜,但也由此懂得了一部分“古玩藝”方面的知識??上У氖牵瑤捉?jīng)折騰,使我那些年辛苦收藏來的一些“舊紙兒”和“紙片兒”,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了,真叫老漢我噓唏不已。

      古紙收藏是個小圈子內的愛好,人數(shù)不多。而且有這種愛好的多數(shù)是書畫家,他們情有獨鐘的主要又是宣紙。有些清朝年間及更早年代的宣紙,民間藏家少之又少,紙張已成文物。而近現(xiàn)代宣紙,價格也漲得飛快,具體數(shù)字則難以定論。至于對別的古紙感興趣的人,更可說是“鳳毛麟角”。有人說:從收藏文化的角度看,人世間的萬物是越老越值錢(也不盡然么?)。歲月無情,大浪淘沙,能流傳下來的東西,自然是物以稀為貴。雖說時尚之物讓人搶眼,但懷舊之物卻使人養(yǎng)眼。當現(xiàn)代化的種種“熱風”吹得人們眼花繚亂、目瞪口呆的時候,那些老物品往往會讓人重新體味繾綣的溫意,激發(fā)起人們回眸古代閃爍光芒的熱情。

      古紙收藏與“紙文化”關系密切,它的升溫恰恰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重溫故夢”心態(tài)。所謂“紙文化”,其內容海闊天空,凡是與紙有關的物件通通包括在內,如舊報刊雜志(分類、創(chuàng)刊號、終刊號)、舊信封信件(名人、老人、便函)、老票證(鈔票、郵票、糧票、布票、食油票、肥皂票、醬油票、芝麻醬票、衛(wèi)生紙票)、手稿(學者、名家)、煙標(各種牌號、軟硬包裝、坤盒、雪茄袋)、火花(不同規(guī)格、支數(shù)、商家)、門票(公園、博物館、紀念館)、請柬(官方、團體、私人)、節(jié)目單(戲曲、音樂會、聯(lián)歡會)、海報(大型公告、通知)、月份牌(掛歷、臺歷、書歷)、名片(特殊的、特制的)、老證件(如畢業(yè)證書、結婚證、代表證、地契、起訴狀、合同書、委任狀、賬本)、舊日記(名人、老人、奇人)、名人紙條(出門條、借條、留言條、簽名簿)等。這些時過境遷,沒實際使用價值和意義的東西,恰恰打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印記,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卻不可低估,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收藏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拿它當回事兒,以當年的購貨本和購糧本來說,如今在家里還留著它的還有多少人?大多數(shù)搬過幾次家就把它當廢紙賣掉了,理由是“沒有地方放嘛”。難怪這些老東西,在明眼人的視野里,收藏終究是會有“出頭”、“升值”之日的。當然,零星、單獨的上述那些紙品,意義不大。不過,經(jīng)過收集、整理使其系列化、文物化之后,其諸多價值將會一定有所攀升。

      話兒扯遠了,天馬行空,就此打住。我這個湖北佬,學說一句老北京話吧:對不起您哪!

      2011-7-18

      造紙設備

      猜你喜歡
      用紙
      節(jié)約用紙
      品牌研究(2023年6期)2023-03-01 06:51:18
      節(jié)約用紙
      品牌研究(2023年5期)2023-02-25 08:13:16
      節(jié)約用紙
      品牌研究(2023年4期)2023-02-19 08:58:28
      2018年《生活用紙》總目次
      生活用紙(2018年12期)2018-12-17 03:50:52
      可以用紙鍋煮面嗎?
      2016年5月各地生活用紙市場行情
      生活用紙(2016年7期)2017-01-19 07:36:41
      CIDPEX2016南京生活用紙年會 圓滿落幕
      生活用紙(2016年5期)2017-01-19 07:36:00
      節(jié)約用紙 呵護家園
      遵義(2016年6期)2016-07-18 11:31:19
      2014年《生活用紙》總目次
      生活用紙(2014年24期)2014-02-20 07:23:57
      出版用紙的管理及其發(fā)展趨勢分析
      出版與印刷(2013年3期)2013-01-31 03:26:10
      定边县| 晋江市| 宜昌市| 会泽县| 七台河市| 松原市| 沐川县| 浦城县| 武乡县| 达日县| 探索| 文成县| 望江县| 都昌县| 新闻| 林西县| 康保县| 阿荣旗| 姜堰市| 长岛县| 台江县| 临湘市| 蛟河市| 临澧县| 周口市| 桂阳县| 田林县| 清远市| 高唐县| 平阳县| 定结县| 合水县| 安宁市| 大冶市| 安徽省| 通海县| 张北县| 柘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东兴市| 青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