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屠場》與厄普頓·辛克萊的歷史選擇

      2011-03-17 17:44:01李顏偉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5期
      關鍵詞:辛克萊叢林芝加哥

      李顏偉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天津300072)

      《屠場》是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的成名作,它使辛克萊成為美國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但是這部小說的最終價值卻并不在于其藝術造詣,而在其對于社會的貢獻。它曾經(jīng)推動了美國“純潔食品運動”的興起,催生了《肉類檢驗法》和《純凈食品與藥品管理法》的出臺,也為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立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辛克萊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社會改革者?!锻缊觥氛撬麨榻衣稌r弊,倡導改革而作的檄文,體現(xiàn)著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投身社會改革的主動選擇。

      一、“叢林”般的芝加哥屠宰場:辛克萊用小說構筑的一個隱喻

      《屠場》原名為《叢林》,講述的是發(fā)生在芝加哥屠宰場里的悲劇。作者將屠宰場稱作叢林,旨在暗示兩者間存在著一種本體與喻體的關系。通觀全書,作者用直白生動的描寫構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隱喻——芝加哥屠宰場就像一片血腥的叢林。

      同19、20世紀之交的千百萬歐洲貧民一樣,立陶宛移民約吉斯一家?guī)е篮玫南蛲凭拥矫绹ゼ痈?,成為屠宰場里的非技術工人。他們本以為,憑借自己辛勤的汗水一定能開辟出幸福的新生活。但是這個國度呈現(xiàn)給他們的卻是滿目貧困與欺詐,等待他們的也只有連連厄運。屠宰場里不僅工資低、工時長,而且勞動條件極其惡劣;屠宰與肉食制作過程骯臟而又危險,工傷事故頻發(fā)。屠場老板為了掙錢,把腐爛發(fā)臭的肉經(jīng)過“化學”加工,做成罐頭或香腸;在他們的驅使之下,工人們則猶如屠床上待宰的牲畜,被榨干血汗,卻難以養(yǎng)活家小。主人公約吉斯自恃年輕力壯,拼命苦干,終被屠宰場的流水線吞噬了健康,工傷后又丟掉了來之不易的工作。他的父親在骯臟的勞動環(huán)境中感染肺結核致死,他的妻子則遭工頭奸污。約吉斯因暴打工頭被捕入獄,其妻難產而死,幼子溺水斃命。他出獄后心力交竭,到處流浪,當過工賊,也做過小偷,在小說結尾時則成了一名社會黨擁護者[1]。

      隨著上述情節(jié)的逐漸展開,讀者在為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唏噓之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題目“叢林”。動物世界殘殺的場景會在讀者的潛意識里悄然形成一個隱而未宣,卻又揮之不去的閱讀背景。這正是作者在題目和場景間精心構筑的一個批判性隱喻。它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力量,引領著讀者去體味個中的含義,去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情感傾向。辛克萊正是以“芝加哥屠宰場”勞工的悲慘生活為主線,向公眾揭露美國工業(yè)化時期經(jīng)濟秩序混亂、政治腐敗成風、貧富分化分明、勞資沖突劇烈的危險社會現(xiàn)實,深刻批判美國工業(yè)化時期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宛如“叢林”般殘酷的非常態(tài)社會狀況。下文分析表明,辛克萊對小說題目和場景的選擇皆出于揭露黑幕和倡導改革的目的,體現(xiàn)了一位作家追求公平與正義的良苦用心。

      二、那片“叢林”:辛克萊對小說題目的選擇及對美國非常態(tài)社會的定義

      辛克萊推動社會改革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他為小說命名這一環(huán)節(jié)便已開始體現(xiàn)出來?!巴缊觥币辉~并非小說的原名,而是該書中文譯本的名稱。譯者緣何給小說“改名換姓”這里無須贅述。值得一提的倒是辛克萊本人為這部小說所起的名字——《叢林》(Jungle),因為它是全面深刻了解辛克萊及該小說的一條有價值的線索。辛克萊之所以如此命名自己的作品與當時美國社會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思潮風行有關,其中蘊涵著深刻的意義。“叢林”一詞融入了辛克萊對美國社會現(xiàn)實的觀察和概括,充滿了揭露與批判的意味。事實上,小說題目本身就是辛克萊對美國非常態(tài)社會所作的一個形象化定義:工業(yè)化的美國正是一片殘酷血腥的“人間叢林”。

      19世紀末期,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基礎上提出了社會進化論的思想。他將窮人解釋為生存競爭中的“不適者”,而財富則被視為成功的標志。他認為,就像叢林里動物間的相互廝殺捕食可以使老、弱、病、殘、最不善奔跑和最沒有力量的動物被淘汰掉一樣,人類經(jīng)過長期競爭,劣等人就會讓位于優(yōu)秀者,就能逐漸形成一個由人類最優(yōu)秀分子所組成的美好社會?!斑@種凈化過程”殘忍卻“充滿利益”,是人類社會最終達到完美狀態(tài)的保證。斯賓塞反對一切改革,認為改革將會干擾社會的自然演進;他反對國家實行濟貧制度,認為強者淘汰弱者乃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和保證;他尤其反對政府干預經(jīng)濟生活,強調政府的責任在于保障個人的自由與權利,而政府的干預乃是剝奪個人自由,同偷竊一樣“必然也是一種犯罪”[2]。

      斯賓塞的理論被傳入美國時,恰逢美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特殊歷史時期。大企業(yè)迅速崛起,工商業(yè)巨頭們?yōu)榱司蹟可鐣敻徊粨袷侄?,被時人稱為“強盜大亨”。社會進化論宣揚的所謂“叢林法則”恰好迎合了這些暴富者的斂財心理,為他們的惡意競爭與殘酷剝削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他們的推崇下,一種充分體現(xiàn)著“叢林法則”精神的“自由放任主義”思潮開始在美國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大行其道,將美國社會變成了一個弱肉強食、互相傾軋的“人間叢林”,造成了政治腐敗、經(jīng)濟秩序混亂、道德失范、貧富極化和勞資沖突劇烈等一系列惡果。

      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逐漸引起了一些有良知與正義感的學者們對美國民主制度的深刻憂慮。他們紛紛從各自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展開社會批判,自發(fā)結成了一條反對“自由放任主義”的陣線,辛克萊便是其中的一員。他發(fā)揮自身的寫作特長,將其對殘酷現(xiàn)實的揭露以及對社會改革的美好設想訴諸筆端,這便是《叢林》的寫作緣起。

      辛克萊原本曾在小說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社會猶如叢林一般“充滿了互相捕食的生物”。他辛辣地諷刺在“這片光榮的自由之土”上“再次上演著弱肉強食,就同主導叢林的法則一樣”,只不過它“不是要你的血和命,而是要你的錢”[3]。這些話語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美國工業(yè)化過程中大企業(yè)和金融寡頭壟斷工商業(yè),賄買公共權利,排擠中小企業(yè),剝削勞工,從而把持國家政治經(jīng)濟命脈的罪惡行徑,體現(xiàn)著辛克萊對非常態(tài)社會現(xiàn)狀的認識。令辛克萊無奈的是,雖然他在書中所述內容均為事實,有憑有據(jù),但是由于被揭露者處于社會強勢地位,出版商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辛克萊輾轉于五家出版商之間竟到處碰壁。他最終不得不作出妥協(xié),應出版商的要求刪去了上述話語,以求小說得以出版。盡管如此,這些曾經(jīng)在小說原稿中存在過的話語無疑乃是辛克萊自己對小說題目所作的補注,語意清晰地詮釋著“叢林”一詞在該書中的深刻含義。

      不過,辛克萊在與出版商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并非總是委曲求全。每當出版商要求辛克萊刪掉小說中更為具體和本質性的揭露情節(jié)時,辛克萊便總是態(tài)度堅決,不肯屈從,而這種做法同樣是出于揭露的初衷。有出版商曾經(jīng)以“叢林”一詞“過于挑釁”為由要求辛克萊給小說改名,被辛克萊一口回絕[3]69。辛克萊的堅定立場說明,“叢林”這個題目對于辛克萊此次創(chuàng)作具有著無以取代的重要性。它體現(xiàn)著辛克萊心靈深處最深刻的創(chuàng)作目的——揭露黑幕、呼喚正義,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肯犧牲掉的東西。他期待能夠以這部《叢林》喚起公眾的改革熱情,將這片“叢林”般的野蠻之地變?yōu)橹刃蚓坏拿篮蒙鐣U缢谑黾靶≌f結尾部分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時所言,“我最后奮筆疾書,恨不能解決掉美國所有的問題?!保?]

      三、芝加哥屠宰場:辛克萊對新聞化寫作手法的選擇及對美國社會黑幕的揭露

      雖然《屠場》使辛克萊“一夜成名”,但它卻并非以藝術成就見長。不僅如此,該書自問世百余年來,還不斷因其藝術缺陷而遭人詬病,諸如故事情節(jié)冗長、人物描寫一般化,缺乏藝術特色等等。探其究竟,這實則是辛克萊為實現(xiàn)其寫作目的而在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作出的主動選擇。辛克萊強烈反對僅僅為藝術而藝術,他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宣傳”,而藝術家則應該與時代精神保持一致,其藝術應該是“對生活的體現(xiàn)”[5]。辛克萊贊成美國作家弗蘭克·諾里斯的觀點:“在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方面,一部小說能像一次布道一樣有效。”他更推崇英國詩人雪萊的主張:“作家應該充當‘人類的立法者’,引領社會變革?!保?]46他還特別強調:“一個作家要有話可說,而且要說話清晰嚴謹?!彼f到:“我要講事實,讓人們自己去領悟其中的道理?!保?]162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表明,辛克萊的創(chuàng)作既不是為了給讀者提供狹義的藝術欣賞,也不是為了滿足有閑有錢階層茶余飯后的消遣,而是為了匡扶正義,推動實實在在的社會變革。

      正是基于上述信念,辛克萊為《屠場》采取了新聞化的寫作手法,從確定寫作內容,到實地調查取證,再到將調查結果公之于眾,始終遵循著新聞報道的路數(shù)。這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書的文學藝術性,但是卻能夠恰當?shù)胤沼诮野l(fā)社會黑幕的目的。動筆前,辛克萊曾親自到芝加哥屠宰場明察暗訪。他裝扮成工人的模樣,在工人中間生活了七周時間,接觸了勞工、工頭、酒吧招待、教士、警察、政客等各色人等,從他們那里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內情。他住到瑪麗·麥克道爾大學“社會服務處”里,在那里又找到了不少知情者。他還拜訪了“赫爾會館”(當時美國影響最大的一家“社會服務處”,設在芝加哥)的創(chuàng)始人簡·亞當斯,從這位久負盛名的社會改革家那里獲得了不少真實信息。更為重要的是,他經(jīng)亞當斯引薦而結識了阿爾道夫·史密斯。史密斯供職于頗具權威地位的英國藥學雜志《刺血針》,具有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醫(yī)藥知識。他此次來芝加哥也是為了調查肉品加工業(yè)狀況,因為他將于轉年發(fā)表一組相關的系列文章。他不僅確認了辛克萊所發(fā)現(xiàn)的情況,而且還將自己的調查資料提供給辛克萊。他幫助辛克萊訪察了芝加哥最大的牛肉圖拉斯之一——P.D.阿莫爾屠宰場,“在辛克萊在芝加哥所遇到的很多重要的幫助者中,史密斯應該算是最重要的一個”[3]48。有了大量可靠的調查資料在手,辛克萊將書稿寫成了一部紀實性作品。他對芝加哥肉類加工廠真情實景的描寫內容翔實,言之鑿鑿,既不隱惡,也不虛構渲染,令被揭露者既惱怒又無可奈何。

      《屠場》出版后,J·奧格登·阿默爾等芝加哥肉類加工業(yè)的巨頭立即對辛克萊展開攻擊。他們雇用文人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文章,指責辛克萊捕風捉影、言過其實。不過,辛克萊出示的各種證據(jù)清清楚楚,不容置疑,任憑肉商們使出各種解術,終歸無懈可擊,難以加之誹謗的罪名。事實上,《屠場》的出版商沃爾特·佩琦早就對該書的真實性心中有數(shù)。佩琦在拿到書稿后,曾委托律師對其中所述的內容逐一進行了核查,確信不至于惹起官非,才肯將其付梓成書?!锻缊觥穯柺篮?,時任總統(tǒng)的西奧多·羅斯福也曾派人暗中前往實地調查。結果,調查組為總統(tǒng)帶回了“一篇足以激起最大憤慨的報告書”[6],證實了《屠場》中的絕大多數(shù)指控。

      就揭露當時美國社會的“叢林”屬性而言,芝加哥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因為它在美國工業(yè)化時代最具典型特征。那里生活著當時美國社會中勢力最強大和最弱小的兩個群體:一個是大壟斷企業(yè)階層,他們雖居少數(shù),卻操縱著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命脈,有“無形政府”之稱;另一個則是勞工階層,他們大多是來自東南歐的貧苦移民,雖然為數(shù)眾多,但卻人微言輕,任人宰割,是工業(yè)壟斷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當時的芝加哥號稱“世界屠夫”,它不僅壟斷了美國本身的肉類加工業(yè),而且在國際肉食品市場上也占據(jù)著最主要的地位[7]。19世紀末期,芝加哥作為連接美國東西部的主要鐵路樞紐,擁有著發(fā)展肉食品加工業(yè)的得天獨厚條件。因為那里是移民入美后的一個聚居地,所以不愁沒有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從那里到東西部各主要城市的鐵路運輸時間基本都在一天左右,最長也不過兩天,這就使西部農牧場所飼養(yǎng)的牲畜能夠被活著運到那里,而在發(fā)明了冷凍車的條件下,那里加工的肉食品也可以在腐爛前被及時送往東部銷售市場。所以芝加哥的肉食品加工業(yè)異軍突起,以阿默爾公司為首的五大行業(yè)巨頭發(fā)展成為堪與美國采礦業(yè)和鋼鐵業(yè)相媲美的大型托拉斯企業(yè),其壟斷程度之高及其勞工處境之艱難都在美國工業(yè)生活中具有典型性。

      在《屠場》誕生前后的時代,芝加哥已經(jīng)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那里既是一片貧富懸殊、黑暗腐敗的“人間叢林”,也是眾多有識之士的一個社會改革試驗場。當時美國最著名的社會服務處運動者簡·亞當斯的“赫爾會館”、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的社會實踐學校等不少有影響的民間社會改革機構均設立在那里。唯其如此,心系改革的辛克萊才會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屠夫巨人”。社會缺乏公正就注定不得安寧,芝加哥壟斷企業(yè)的殘酷剝削壓迫激起勞工的強烈反抗。愈演愈烈的勞資沖突使那里成為美國社會風暴的一個中心。1886年的著名“五一”工人大罷工更使那里成為“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發(fā)源地。1904年夏天,芝加哥肉類加工廠工人為爭取改善工作環(huán)境與工資待遇進行罷工。罷工者雖殊死一戰(zhàn),卻難以抵擋血腥的鎮(zhèn)壓。這次罷工牽動了全美各界的神經(jīng),社會改革者和新聞記者紛紛云集此地,辛克萊也一直關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在罷工失敗之際,他奮筆疾書,文字激昂,在《呼喚真理》報上發(fā)表宣言,來為罷工者鼓舞士氣:“罷工失敗了。現(xiàn)在你們要做什么?”為了讓公眾了解芝加哥肉類加工廠的更多真實情況,他受《呼喚真理》報資助前往事發(fā)現(xiàn)場。他自述:“我選擇了芝加哥作為場景。是剛剛發(fā)生的罷工使我想到了這個主題?!保?]

      四、“叢林事件”:辛克萊對社會改革道路的堅定選擇及美國“純潔食品運動”的興起

      辛克萊寫作《屠場》非為名利,這一點不難證明。在他寫作《屠場》之前,他的富翁姨父曾經(jīng)給他提供過一份薪酬豐厚的工作,他盡管生活捉襟見肘卻辭而不就。小說引起轟動后,又有人找上門來表示愿出資利用辛克萊的聲譽建立一個“模范肉類加工廠”,給辛克萊的好處是市值30萬美元的股票。辛克萊明白,假如他接受這一賄贈,這家公司便會在報紙上以他的名義大作廣告,而他本人則立時名利雙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可能已經(jīng)成為美國商會和全國市民聯(lián)合會的主要講演人”;“我的名字也榮登名人冊,滿載溢美之辭”;“同時,我可能還會在理弗賽德·德理弗擁有了一幢或者更多的別墅,美女則是想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根本不會有誰批評我”[9]。不過事實證明,這筆貌似兩全其美的交易最終并未達成。數(shù)十年后,辛克萊袒露心聲:“出名后感覺如何?實話說對我個人毫無意義”;“假如為自己著想,我早就坐上頭班火車到無人之處,永不再回喧鬧的人群;可是我留下來了,因為‘名譽’意味著報刊會登載一點我想說的話”[4]171。

      日后談及這部小說,辛克萊曾經(jīng)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瞄準的是公眾的心,卻打中了他們的胃?!保?]175此言常被用來說明辛克萊創(chuàng)作《屠場》本無心于食品問題,而旨在勞工運動。其實對于一位胸懷“叢林改革”大業(yè)者而言,兩者并無矛盾。辛克萊雖然認為勞資關系改革更為根本,但也從未否認過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對于改變美國社會“叢林”狀態(tài)的作用,他為推動政府治理食品安全問題所付出的堅定努力便可為證。辛克萊所言并非是在埋怨公眾誤讀了他在書中表達的信息,只是在抱憾《屠場》僅僅激起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憤慨,而未能喚起他們正視“自由放任主義”的更大、更危險的惡果,尤其是勞資沖突問題。作為當時的知識精英,辛克萊當然明白,歷史前進的方向并非為某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他選擇因勢利導、順應民意的改革方式實為明智之舉?!锻缊觥穯柺篮螅绹鹘鐕@不潔食品問題迅速呈現(xiàn)出連鎖反應:先是書中揭露的肉類加工問題激起全國消費者的極大憤慨,聲討之聲響成一片;繼而“給食品加工工業(yè)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10],致使美國肉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銷量急劇下降,肉品加工商損失慘重;最終又連累到政府肉食品檢驗部門,它也因玩忽職守、把關不嚴而開始喪失公信力。事態(tài)發(fā)展到這一步,各界人士紛紛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整個美國形成了一種公眾、肉類托拉斯、總統(tǒng)與各級政府、國會皆聚焦食品安全事務的局面。相對于解決勞資沖突問題而言,食品管理改革的時機顯然更加成熟。所以辛克萊便借助有力的輿論形勢,不遺余力地推動食品改革運動。這場以《屠場》為“導火索”的“純潔食品運動”最終隨著《純凈食品與藥品管理法》的出臺而勝利落幕。

      簡言之,辛克萊對食品改革的貢獻也是其投身社會改革的主動選擇,而并非“無心插柳”的結果,下列史實可以為證。辛克萊早在親自走訪芝加哥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關注食品問題。他對報刊上的相關揭露動向了然于胸,對芝加哥記者查爾斯·拉塞爾的報道尤其熟悉。后者自1900年前后便已開始“對肉類加工商們開戰(zhàn)”[11]。1905年2月到9月間,拉塞爾的系列報道“世界上最大的托拉斯”在《美國人》上連續(xù)刊載,對肉類托拉斯見利忘義、蒙蔽消費者和非法經(jīng)營、暴力打壓競爭對手等惡行進行了抨擊。辛克萊讀罷激動不已,并向拉塞爾寫去了熱情洋溢的賀信。經(jīng)過在芝加哥的親身實地訪察后,辛克萊對肉品加工廠惡劣的衛(wèi)生狀況、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和敷衍了事的政府檢驗過程等看得更加真切,這使他感到如鯁在喉,不揭露便不能消除心中的塊壘,于是便有了《屠場》中那些“又是血又是內臟”的血腥描寫。在為小說尋找出版商的過程中,曾有“買主”讓他刪掉這些內容,因為“在美國從未出版過如此可怕的東西”。這位出版商承諾,只要辛克萊同意去掉“這些令人反感的段落”,他便確保該書出版后銷量將比預計成倍增長;反之,則不予出版。辛克萊雖然面臨出書無門的困境,卻依然不為所動。他寧愿自籌出版經(jīng)費,也決不肯粉飾太平。他也明白:“假如我遵從了他的建議,我那段時間的生活會更好過”,不過他也知道“但那樣我也就不是我了”[4]162。上述事實證明,辛克萊對食品問題的揭露也是其創(chuàng)作主旨之一。

      辛克萊的“固執(zhí)”自有用意,那是比多賣幾本書更大的目的。他選擇了時任總統(tǒng)羅斯福作為第一個讀者。他將《屠場》的樣書寄給羅斯福,并上書總統(tǒng),力陳己見,使本無心對肉類托拉斯采取斷然措施的羅斯??偨y(tǒng)心有所忌。為平民憤,羅斯福做出姿態(tài),邀請辛克萊到白宮議事。辛克萊則抓住時機,諫言總統(tǒng)派得力人選深入實地徹查書中揭露的問題。為確保政府調查能夠客觀公正,生活拮據(jù)的辛克萊又自費資助社會改革者艾勒·瑞夫前往芝加哥給予協(xié)助和監(jiān)督,而他本人也加大了進攻牛肉托拉斯的火力。他接連為各家刊物撰稿,用大量確鑿證據(jù)證明《屠場》所言不虛。在1906年春夏之季,辛克萊連續(xù)在《科利爾斯》、《人人雜志》、《競技場》和《獨立》等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屠宰場的秘密”、“反對全國食品大施毒者的戰(zhàn)役”、“不宜食用肉品業(yè)”、“《叢林》真實嗎?”等[11]88。其結果,在辛克萊和肉品壟斷公司之間演化成一場激烈的較量,辛克萊“瘋狂地工作著”,“而肉品加工商們也同樣憤怒地忙碌著”[12]??v觀人類歷史,大大小小的改革無不需要改革者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美國“純潔食品運動”的緣起也不可能簡單到是一本小說“歪打正著”的結果。這里暫且不提在辛克萊以外,曾經(jīng)有過多少開明人士為此奔波呼吁;至少辛克萊本人的執(zhí)著足以說明其行為顯然是出于自覺和本意。

      1906年,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品管理法》。該法規(guī)定食品與藥品生產商必須為產品配帶商標,如實標明所含成分,并禁止在產品中添加某些有毒物質。同時出臺的《肉類檢驗法》還規(guī)定,從活畜到罐頭都要接受政府的嚴格檢查[6]104。無可否認,對于上述法律的出臺,《屠場》及辛克萊有著一份不小的功勞。從這一意義上講,《屠場》已經(jīng)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一次歷史事件的核心。“叢林事件”既是一個新聞輿論推動國家立法的成功案例,也是對一位負有正義感的作家投身社會改革事業(yè)的忠實歷史見證。

      [1] Sinclair U.The Jungle[M].Urbana and Chicago:Unive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3-334.

      [2] Spencer H.Social Statics[M].New York:D.Appleton,1896:132.

      [3] Arthur A.Radical Innocent:Upton Sinclair[M].New York:Random House,2005:69.

      [4] Sinclair U.American Outpost[M].Now York:Port Washington;London:Kennikat Press,1932:161.

      [5] Crunden R.Ministers of Reform:The Progressives'Achievement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 1889-1920[M].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2:172.

      [6] Harrison R.State and Societ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7: 104.

      [7] Barrett J.Work and Community in the Jungle:Chicago's Packinghouse Workers 1894-1922[M].Urbana;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16-19.

      [8] Subacius G.Upton Sinclair:The Lithuanian Jungle[M].New York:Rodopi B.V,2006:1.

      [9] Dell F.Upton Sinclair,a Study in Social Protest[M].New York:George H.Doran Company,1927:106.

      [10] Harbaugh W.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odore Roosevelt[M].New York:Collier Books,1967:250.

      [11]Brasch W.Forerunners of Revolution:Muckrakers and the A-merican Social Conscience[M].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0:84.

      [12]Filler L.The Muckrakers,Crusaders for American Liberalism[M].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6:166.

      猜你喜歡
      辛克萊叢林芝加哥
      叢林之歌
      安邸AD(2020年3期)2020-07-14 08:39:35
      薩科—樊塞蒂審判案的藝術再現(xiàn):評厄普頓·辛克萊的《波士頓》
      芝加哥建筑雙年展
      抬起芝加哥
      “創(chuàng)造歷史”——2017芝加哥建筑雙年展
      作家的回信
      叢林大作戰(zhàn)
      卡恩之妻:令人費解的癡情
      人民周刊(2011年11期)2011-01-10 08:21:46
      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
      雕塑(2009年5期)2009-11-30 08:18:00
      一起去叢林露營吧
      流行色(2009年10期)2009-11-16 02:48:08
      安图县| 柘荣县| 二连浩特市| 安阳县| 邓州市| 周宁县| 登封市| 麻阳| 上杭县| 广饶县| 闽清县| 上杭县| 广南县| 体育| 略阳县| 乡城县| 普定县| 南溪县| 广南县| 长治县| 安康市| 武义县| 锦屏县| 宜城市| 拉萨市| 东乡族自治县| 山东省| 绥阳县| 泗洪县| 罗平县| 香河县| 通州市| 五家渠市| 林口县| 西昌市| 岗巴县| 阜南县| 宜章县| 金乡县| 登封市|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