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 梁 維
朗讀是英語學科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英語朗讀教學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漸漸進入文章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從而收到審美教育的效果,同時,發(fā)掘了知識瑰寶,陶冶了精神情操,提高了鑒賞與說、寫能力。因此,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鍛煉思維、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第一,通過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語感是一種語言學和文學修養(yǎng),是通過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的感受和語言運用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一般說來,聽與讀的訓練量必須幾十倍于說與寫的量才能較自如地在口頭和書面上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我們學習漢語講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學習英語也是這樣。吟誦、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直至背誦英語課文,文章的精妙之處和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自然了然于心,語感能力從而得到加強。當然,英語朗讀不能流于形式,它必須語音準確、流利、有感情,對課文中的規(guī)范語言形成深層感受。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細心揣摩規(guī)范語言的特點和用法,正確理解和掌握語境語義,這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基礎的訓練。因此,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都堅持讓學生背誦部分課文或是優(yōu)秀的范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第二,通過朗讀教學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朗讀在語言教學中是最基本又是較常見的方法。其心理過程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一個眼、腦、口、耳協(xié)同活動的過程,多種感官通道被利用起來。朗讀的熟練程度,常決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朗讀能使學生正確劃分意群、安排停頓,促使文字的形、音、義緊密結合;朗讀能把理解的東西,生動形象地反映到大腦,加深理解,促進記憶。如果學生能將一個句子讀正確,語音、語調到位,那么這句話的意思也就差不多掌握了,理解這個句子的結構也一定是“不攻自破”,自然解決了很多語法難點。這時教師完全不必大講特講語法結構,而是通過學生朗讀的信息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第三,通過朗讀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朗讀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這一特性讓朗讀水平較突出的學生領讀或示范朗讀,這樣可以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參與意識,形成競相朗讀的學習氛圍。教師的鼓勵和適度表揚還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自信心、成功感,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我們在課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讀、講、譯及語法的綜合訓練,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仔細揣摩、深挖課文教學中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演示原汁原味的英語朗讀。這些聲情并茂的朗讀、優(yōu)美純正的語音,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原文的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得以體現,得到升華,使學生的聽覺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朗讀中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實踐證明,經常朗讀課文的學生明顯感到自己說英語時語速加快,應變能力增強,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一個大量朗讀英語文章的學生,即使對句子不做語法分析,在解決單項選擇、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題型時,準確率也往往較高。熟能生巧,語感正是他們準確捕捉信息的巧妙感受的體現,這種特殊感受正來源于朗讀和背誦的積累。
總之,朗讀是一項綜合性語言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英語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正確引導學生養(yǎng)成堅持朗讀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