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東*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肝病中心(100050)
為促進我國慢性乙型肝炎(CHB)預防和臨床診治的規(guī)范化,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組織有關專家制訂了我國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年來,我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國內外有關乙型肝炎預防和治療的新成果也陸續(xù)發(fā)表。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上述兩個分會的有關專家經過認真修改和反復討論,于2010年12月10日在北京發(fā)布了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簡稱2010版指南)[2]。為便于臨床醫(yī)師了解2010版指南的主要內容,現(xiàn)對其要點進行簡要介紹。
在流行病學方面,2010版指南采用了2006年全國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該資料顯示我國人群中HBsAg陽性率已由1992年的9.75%下降到7.18%[3,4]。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目前我國已經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區(qū)(HBsAg流行率>8%)進入到中流行區(qū)(2%~8%),這主要得益于自從1992年開始實施的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普種計劃[5],這是我國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充分肯定[6]。
2010版指南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分為4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或低(非)復制期和再活動期。這種分期更有助于理解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即主要針對免疫清除期(HBeAg陽性)和再活動期(HBeAg陰性)的CHB患者。
2010版指南繼續(xù)強調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在乙型肝炎預防中的關鍵地位,并增加了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無應答成人可以注射60 μg疫苗的建議。同時指出,在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前不進行乙型肝炎感染標記物檢查也是安全的,而且其成本效益比更好。
2010版指南仍將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總目標描述為: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肝臟失代償、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CC)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因近年有研究[7]顯示,即使在HBsAg轉陰的個體,其肝組織中仍可檢出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cccDNA),故2010版指南未再提及“清除HBV”。
2010版指南仍將HBeAg陽性CHB者HBV DNA≥105拷貝/ml(相當于 20 000 IU/ml)、HBeAg陰性者HBV DNA≥104拷貝/ml(相當于2000 IU/ml)作為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紤]到在有些情況下,血清轉氨酶水平并不能準確反映肝臟組織學分級和分期,故2010版指南強調如果Knodell肝炎活動指數(shù)(HAI)≥4、或炎癥壞死≥G2、或纖維化≥S2時,也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對ALT僅輕度升高,但年齡>40歲者,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對ALT持續(xù)正常但年齡>40歲者,應根據組織學病變決定是否治療。
2010版指南對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治療指征進一步放寬。不論ALT水平,HBeAg陽性者HBV DNA≥104拷貝/ml,HBeAg陰性者為 HBV DNA≥103拷貝/ml即可開始抗病毒治療;而且對于HBV DNA可檢測到、但未達到上述水平者,如有疾病活動或進展的證據、且無其他原因可解釋,亦可開始抗病毒治療。對于失代償期肝硬化,只要能檢出HBV DNA,不論轉氨酶是否升高,均應開始接受治療。
目前國內外公認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包括干擾素類和核苷(酸)類藥物兩大類,兩者各有優(yōu)缺點??紤]到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醫(yī)保報銷政策等方面的現(xiàn)實情況,我國2010版指南將普通干擾素α、聚乙二醇干擾素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和替比夫定均列為一線藥物,但明確建議如果條件允許,應盡量選用高效、低耐藥的藥物。
2010版指南對CHB抗病毒的療程描述更為明確:即對HBeAg陽性者達到HBeAg血清學轉換后再鞏固一年、且總療程不少于兩年,對于HBeAg陰性者達到HBV DNA轉陰和ALT復常后再鞏固一年半、且總療程不少于兩年半,可以考慮停藥但不是必須停藥,因為延長療程有助于減少復發(fā)。肝硬化特別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需接受長期抗病毒治療。
2010版指南新增加了核苷(酸)類藥物治療的相關問題,內容包括治療前、治療中的監(jiān)測項目、預測療效和優(yōu)化治療、密切關注患者治療依從性問題以及少見、罕見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處理。另一個新增加的內容是有關耐藥的預防和處理,詳細介紹了從藥物選擇、治療中的監(jiān)測以及耐藥后的處理。此外,在特殊人群治療部分中增加了肝衰竭、HCC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HBV合并感染者以及妊娠期的抗病毒治療問題。
總之,2010版指南是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團結協(xié)作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與其他任何臨床指南一樣,本指南也不是強制性標準,它可以被新進展、新證據超越,但其基本原則不應被違背[8]。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指南的精神實質,靈活運用專業(yè)知識和臨床經驗、充分考慮當?shù)匦l(wèi)生資源以及患方意愿,才能確保臨床醫(yī)師的醫(yī)療行為既符合基本規(guī)范,又體現(xiàn)個性化特征,最終使患者受益。
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2):881-891.
2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24.
3 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Vaccine,2009,27(47):6550-6557.
4 Xia GL,Liu CB,Cao HL,et al.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infections in the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eroepidemiologic study of hepatitis A,B,C,D,and E virus infections in China,1992.Int Hepatol Commun,1996,5(1):62-73.
5 Liang X,Bi S,Yang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J Infect Dis,2009,200(1):39-47.
6 Wang Y,Jia J.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China:prevention and treatment.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1,9(1):21-25.
7 Yuen MF,Wong DK,Fung J,et al.HBsAg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Asian patients:replicative level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Gastroenterology,2008,135(4):1192-1199.
8 賈繼東.以循證醫(yī)學的觀點正確認識和對待臨床診療指南.中華內科雜志,2005,44(9):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