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fā)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下簡稱“緬共”)。1942年,日本侵略緬甸,只有緬共提出抗日口號并發(fā)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從而威信大增。
1945年,緬共組織反日起義時,曾建立起2萬人的武裝。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后,緬共主席德欽丹東提出要“面向東方,學習毛澤東思想”。緬甸政府于1950年初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緬共的存在,其政府對華自然抱有擔憂情緒。1954年,周恩來訪問緬甸時,同時任總理吳努一同發(fā)表的聯合公報中首次宣布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時又說明“革命是不能輸出的”。中緬兩國關系從此進入非常友好的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后,緬共表態(tài)支持中共。不久,緬甸國內發(fā)生了經濟動蕩和大規(guī)模學潮。在此形勢下,緬共于1966年進入了鼎盛期,其根據地在國內發(fā)展到九個,人口近百萬,還建立了3萬人的軍隊。
1966年夏,中國掀起“文革”風暴,緬共中央很快加以仿效,其根據地內每個村口都搭起竹木做的牌坊,上面并排掛著毛澤東、德欽丹東像,每天人們都要舉行宗教儀式般的“早請示、晚匯報”。從1966年底起,德欽丹東還展開了“黨內革命”,將過去與他有派別糾紛及不同意見的領導人,都定為“修正主義分子”。緬共黨內的斗爭方式,完全重演了中共在30年代內部“肅反”的
悲劇。內部濫殺造成了人人自危,掀起一股投降風
潮??吹骄捁矁炔堪l(fā)生大動亂,政府軍于1968年春
季以后,以主力第77師、第88師向勃固山區(qū)進攻。同年9月,眾叛親離的德欽丹東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向東轉移,24日在途中休息時,被身后的警衛(wèi)員謬苗開槍打死。事后,緬共副主席德欽辛接任中央主席。
1971年,緬甸領導人奈溫再度訪華,中緬兩國政府恢復了友好關系,緬共得到的外援隨之減少。1976年,中國粉碎“四人幫”后,開始調整對外政策,在上世紀70年代末完全中止了對緬共的支援。緬共中央政治局只好在根據地加收糧米,結果造成大批百姓逃亡。
當緬共在經濟上捉襟見肘、陷入困境時,一些人提出利用鴉片貿易來解決經費問題。緬共剛開始進行秘密的“特貨”貿易時,中央曾作出嚴格規(guī)定,只限指定的“五一小組”經營,錢款全部歸公。但“五一小組”將鴉片生意作為中央主要經費來源后,四個軍區(qū)乃至一些游擊隊看到毒品交易的巨額利潤,也紛紛經營此道,獲利后留為單位小金庫或直接收入私囊,變成中央無法控制的一個個“獨立王國”。緬共后期,“人民軍”的主力已是彭家聲的“果敢指揮部”部隊和鮑友祥指揮的中部軍區(qū)部隊。他們感到“大緬族主義”長期壓制排擠其他民族的干部,對中央嚴重不滿,最后發(fā)展到對抗的地步。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宣告歸順政府,宣告了緬共中央即將走向覆亡。4月11日,佤族縣長趙尼來和鮑友祥起兵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將德欽巴登頂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禮送出境”。后來,德欽巴登頂和政治局其他幾名委員又組成臨時中央,于當年6月下旬遷回境內基本由克欽族組成的101軍區(qū)。但同年9月,因緬甸政府同意這里“自治”,軍區(qū)司令員丁英隨即要求臨時中央盡快離開。緬共中央失去棲身之地,只好解散。
(文/徐 焰 據《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