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胡穎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文章在分析“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的基礎上,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重點等方面深入闡述了對“90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90后”大學生 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
“90后”指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正如前些年社會一直批判“80后”是被抱大的一代,是愛享受的一代,是思想已經被“西化”了的一代一樣,現(xiàn)在批判的矛頭又指向了“90后”。由于“90后”群體所具有思想新潮、個性張揚、追求享樂等某些鮮明的特點,社會上很多人對“90后”這一群體的教育深感擔憂。隨著他們開始成規(guī)模地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tài)度上彰顯出來的新變化,已不可避免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面臨的新課題。
關注報紙或網絡等大眾媒體,我們經常可以看到“90后”的一些奇聞軼事,“時尚、青春、非主流”已成為他們的代名詞。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使得“90后”往往個性張揚、早熟且叛逆。同時,他們的知識面廣,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強,心態(tài)開放且易接受新鮮事物。突出表現(xiàn)在對新媒體的熟悉和熱衷程度上,例如對網絡技術的應用特別熱衷或感興趣,經常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網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等;電腦、手機、MP3、數(shù)碼相機等電子產品不離手。
“90后”大學生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圍,信息和知識豐富,但普遍缺乏理想和信仰,缺失真正的偶像,內心有時較為空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輿論對“90后”大學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他們追求物質利益和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并且使得他們很早就了解了社會現(xiàn)實,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因此,思想更為現(xiàn)實,重物質追求,輕精神追求,甚至把理想現(xiàn)實化,功利欲望強烈,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較濃厚。例如,“90后”大學生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入黨,為了入黨而競選學生干部等現(xiàn)象在高校中已經屢見不鮮。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8年11月中國首份針對“90后”大學新生的調研報告在武漢大學“出爐”。調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費透支,將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學生打算通過打工賺錢、自力更生的方式彌補;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總結經驗,從頭再來”。這些調查數(shù)據有力地說明了“90后”大學生缺乏經濟獨立意識,對家庭的依賴非常大,并且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
“90后”大學生多出生于獨特的“4+2+1”家庭環(huán)境中,即四個老人加上兩個大人共同撫養(yǎng)一個孩子,集各方寵愛于一身,他們的要求和愿望在家長的遷就下通常都能得到滿足,從未經受過物質匱乏之“苦”,因此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的性格特征。當他們自身的權利面臨侵犯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起“70后”、“80后”,他們更懂法、更懂維權。 總之,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90后”新一代大學生具有自信、懂得“享樂”、追求生活質量的特點,但同時也伴隨著自私、專制、組織紀律性較差等問題。
“90后”大學生特有的思想特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不斷更新舊的思維定勢,積極探索與時代相吻合、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教育對象特征的新對策。
以人為本理念對于教育工作者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創(chuàng)新師生關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老師要真正從內心接受和喜歡“90后”,不能僅以成年人的好惡和慣性思維來理解、審視和評判他們?!?0后”在危難時刻如西藏3.14事件和抗震救災中的表現(xiàn),用事實證明他們是堪當重任的一代,同樣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堅強的性格和無私的愛心。實際上,由于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極具個性化的思想特點,優(yōu)點和缺點同樣突出,只要我們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以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則他們一樣能夠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其次,對于“90后”學生,老師不能再以純粹管理者的身份去管理他們,更多的應當是交流和溝通,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認識,走進學生,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現(xiàn)實需求,才能更好地進行針對性教育,用人格魅力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再次,老師應當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甚至對時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較好的接受能力?!?0后”學生思想活躍、愛好廣泛,老師只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才能真正融入他們,形成“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為他們信服老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90后”大學生不因循守舊,他們追求個性化發(fā)展,教育者應當改變以前一概而論的普遍說教模式,對不同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理想信念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育,不能把一種人生發(fā)展模式強加于每個個體。并且要圍繞“90后”大學生在學習、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戀愛、求職、就業(yè)等方面所遇到的新問題和新困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未形成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易產生空虛感等問題,因此思想教育者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通過各種途徑深入開展“三觀”教育。一是通過思政教育等方式加強他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對其教育的全過程,把社會理想教育與個人理想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堅定馬克思主義崇高信念,樹立熱愛民族和國家的高尚情懷。二是加強自律引導,培養(yǎng)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不少大學生認為升入大學就大功告成,抱著徹底放松的心態(tài),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日?;顒又?,有目的性地引導他們樹立成長成才意識,加強自我約束,避免學業(yè)上的荒廢;并且引導他們克服生活中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鍛煉自理自立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習慣。三是積極開展素質拓展,通過素質拓展訓練增強“90后”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四是通過感恩教育和志愿服務活動,喚醒和增強“90后”服務他人、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 “90后”這代人沒有接受過生活中過多的磨礪,受到挫折后不能很好地調節(jié)自我,容易一蹶不振,選擇逃避或放棄,周而復始,就出現(xiàn)內向、自閉、自卑或抑郁,導致上網成癮、自殺、反社會等不良行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90后”大學生而言變得更為關鍵。高校應當加大力度建設專門的心理健康干預機構,切實提高專業(yè)人員的業(yè)務素質,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活動并加大宣傳,從思想上扭轉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無用論的誤解,使得他們逐漸接受心理咨詢,養(yǎng)成有問題尋求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人員幫助的習慣。當然,思想教育者也應當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對他們進行抗挫教育和訓練,促使他們養(yǎng)成積極的心態(tài)和科學的方法,正確應對各種矛盾和困難,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90后”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和抗挫能力,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90后”這一代人的教育是全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共同努力,家長們不要過分寵愛,高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90后”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引導。這不僅是家長、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90后”本身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這樣和諧的社會才能延續(xù)下去。
[1]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公布.中國青年報,2008年11月12日第6版(教育·科學).
[2]莫玉華.“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消費導刊,2008.2.
[3]程婧.試論“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新課程研究,2009年6月中旬總第1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