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菊
(懷化學院 外語系,湖南 懷化 418000)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作家。他的小說主要描述美國從戰(zhàn)前農業(yè)化走向工業(yè)化時代中西部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表現小鎮(zhèn)人們在這一場工業(yè)化進程中表現出的不適應,塑造了許多“畸人”(Grotesques)形象,表現出對現代工業(yè)社會的憎恨以及對逝去的農業(yè)文明的眷戀。1919年,他的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短篇小說集《小城畸人》(直譯為《俄亥俄州的溫斯堡》)的出版在當時的文壇引起極大反響,為他贏得了崇高的聲譽。許多年輕人都請他幫助或指教,而安德森也確曾慷慨、熱情地提攜過許多這樣的年輕人,包括后來成為文壇巨子的海明威和??思{。自《小城畸人》后,安德森又寫過許多作品,其中也不乏精品,但1925年之后,他的創(chuàng)作及聲望均大不如從前,幾近默默無聞了。1956年,在安德森去世15年之后,福克納在接受《巴黎評論》記者訪問時,稱安德森是“我們這一代美國作家和將由我們的后繼者繼承下去的寫作傳統的父親。但他還未曾得到應有的評價”。由此可見安德森的成就同當時人們對他的認識是極不相稱。事實上,若干年后,當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人們發(fā)現,與德萊塞、海明威、??思{等站在一起,舍伍德·安德森只能算是“小人物”,但他又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當之無愧的美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
作為一名以短篇小說著稱的作家,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是一部既可獨立成篇,又可合成一體的作品。安德森在創(chuàng)作中成功運用了象征、潛意識、心理描寫等多種手法使作品主題統一,形式獨特,不僅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而且對美國現代小說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象征主義自19世紀中葉的波德萊爾以來,逐漸成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策源地。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它極大地增強了小說的表達效果,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故事背景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象征。本書中的故事大多數都發(fā)生在薄暮或夜晚,酒堡被幽暗的夜色及泥沼的灰色籠罩時。在這個大的背景下,作者再點綴以幾棵枯木和一些歪曲零碎的景物,便烘托出了一種破敗陰郁的氣氛。這種環(huán)境適合衰敗人的世界,畸人們在夜晚的保護下探索有知覺的生活。故事中的房間也是一個重要的象征,它常常暗示著隔離和禁錮。凱特·斯威夫特總是獨自呆在她的臥室中,里菲醫(yī)生獨自坐在辦公室,哈特曼神父獨自在教堂的鐘樓里。這種象征的巧妙運用,把一種恐懼幽閉癥的氛圍渲染殆盡,使畸人心態(tài)躍然紙上。
第一篇故事《手》中比德爾鮑姆的“手”同樣是統攝全書的象征之一。作為人類情感交流的工具,他用它們撫愛孩子,把夢送進孩子們的心靈,消除孩子們心靈里的懷疑和?;?;作為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它們一天中可采摘大量的草莓,成為全鎮(zhèn)人的驕傲。但也正是它們給主人帶來了災難:他的愛撫被人誤以為是下流的表現,差點因之喪命。比德爾鮑姆被迫把手藏起來,雖偶爾在與喬治的交流中忘情地溜出來,但已是驚弓之鳥,一掃昔日風采。主人公的手忽而如有靈性,忽而又若遭電擊一般地呆滯,結尾處手的出現更像一道電光,刷地照亮全篇,對主人公的命運寄予無限的同情。在約4000字的小說中,“手”一詞共出現30次,可以說,這是對人類勤勞、靈巧、傳遞情感的雙手的頌歌。安德森對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曾明確表示過對手工業(yè)的依戀之情。他認為,文化是從工人手中產生的,手藝人是后世藝術家的始祖;沒有手的勞動,真正的文化和一切物質的產生都不可能,因此,《小城畸人》中時常有關于手的描摹,如喬·韋林急于表達情感的手,沃許·威廉身上惟一純潔、美麗,為他贏得全州最佳電報員稱號的手,伊諾克·羅賓遜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家之手,皮爾遜和黑爾剝玉米的手,等等,這些散見全書的描繪像是音樂中的多聲部和聲,反復烘托比德爾鮑姆的雙手,使美和美遭到不幸、被損害的主旨更加突出。因此,第一篇故事《手》中的關于“手”的象征成為串聯珍珠的絲線,結構了全部故事,也集中體現了作家對昔日手工業(yè)文明的依依深情。
同時,大部分的故事也透過與其特殊意義有關的象征而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在《上帝的力量》中曾兩次寫到一幅基督伸手按在一個孩子的頭上的畫,它就嵌在哈特門牧師偷窺女教師的窗玻璃上。畫最初是完整的,牧師也是純潔無暇的,他精心準備功課,宣講教義,是受人尊敬、令人羨慕的人。畫第一次出現是在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它已不再完整。哈特門為了偷窺女教師打破了那塊玻璃,也損壞了那幅畫。巧的是,哈特門正好使那孩子失掉腳踵,而此時,“一向竭力站定腳跟”的牧師也無法抗拒那軀體的誘惑,失去了立場。畫第二次出現是哈特門自認為獲得上帝的啟示的時候。他一拳打破了它,妄圖也砸碎自己對肉欲的澹想,徹底掃除誘惑。可是,當我們讀完接下去的一篇《教師》時發(fā)現,牧師能否真的修好那扇窗玻璃很值得懷疑。這幅畫兩次出現,由好到殘到碎,正好喻示了牧師由純潔到受惑到毀滅的過程。這一帶有道德性的象征有效地傳達了故事的主題。
安德森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擅長心理描寫,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善于捕捉人們在瞬間迸發(fā)出來的強烈情緒,揭示他們內心深處的激情。在他對沉悶的小鎮(zhèn)生活,病態(tài)、騷動的美國社會的表現中,內心獨白和心理分析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可以看成是美國“意識流”小說的先聲?!缎℃?zhèn)畸人》實則是一部畸人心態(tài)錄。在對畸人的刻畫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紀初期在工業(yè)化進程中,美國人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畸型的精神意識畫卷。在《小城畸人》的獻詞中,作者寫道:
母親對周圍生活的銳利的觀察
首先在我心中喚起了
透視生活表層下的渴望
這種“透視生活表層下的渴望”即是作者所提倡的一種創(chuàng)作原則:透視畸人所表現的病態(tài)意識。這也無疑奠定了本書濃郁的心理分析和描寫氛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安德森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心理分析等方式對畸人殘缺的、怪癖的心理活動、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畫和描述,真實再現了畸人的幻滅感和失落感,以及他們的失落和無所適從,深化了主題。形形色色的精神畸人在苦于無人理解、支持的困惑、矛盾中,大都以自言自語、內心獨白的方式宣泄內心的痛苦,向我們赤裸裸地展現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幾乎每篇小說都是對人物靈魂的探究,充滿著精神經驗的細節(jié),洋溢著精神分析的光芒。
《小城畸人》的意義在于它表現了人們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思想變化和心理反應。安德森認為,人們在生活中追尋真理,有的人忠于愛情,追求忠貞;有的人信仰神明。但是,他借助于開篇《畸人志》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一個真理,并且努力依照真理過他的生活,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就變成虛妄?!蹦骋环矫娴恼胬硗荒苓m應復雜的、龐大的生活實際,從而使追求某一方面真理的人們遭受挫折。生活中的失敗使人們感到困惑,變得怪癖,成為“心理畸人”。每一短篇的注意中心集中在一個人物生活的某一方面,著重表現他生活中由于追求失敗和痛苦所引起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的一個特征,小說把這些人物集中在一起,成為一組心理畸形人群的集錦?!赌赣H》中的伊麗莎白·威拉德在少女時代有著豐富的精神追求,希望能從旅客那兒了解小鎮(zhèn)外的世界。她企求生活情趣,盼望死水一潭的生活有明確的變動。但沒有人能理解她心里的美好信念,孤獨緊緊攫住了她的心。而當她轉而求助于婚姻的嘗試失敗之后,她從此成為畸人之一,終日困守自己的臥室。她對兒子充滿了愛,渴望并幻想了無數次告訴兒子一定要離開酒堡,而真正面對他時卻失去了交流的能力。“當兒子和母親坐在同一間屋子里,寂靜讓他們倆都很難堪”。《寂寞》中的藝術家伊諾克,以畫寄托自己的思索和憂慮,借作品表達自己對美、對生活、對人類的探索。他曾向朋友們敞開房門,但朋友們的品評無人能切中要點。從此,他開始“養(yǎng)成閉門謝客的習慣”,終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和幻想構成的世界里。他的“畸形”正是由作者對他精神世界的描繪體現出來的。
同時,安德森也是首先把潛意識寫進小說的美國作家之一,可以說是美國潛意識小說的先驅。在《小城畸人》中,有著許多關于潛意識的描寫。但情欲常常是人物意識界的一種騷擾力,它促使人們沖出習俗的世界,已不是單純的情欲問題了。例如伊麗莎白·威拉德,她的結識私情,“從來沒有一次單是由于情欲而起的”。她追求情人,同時也盲目地追求著“人生中某種隱秘的神奇的東西”。
重視心理、潛意識的發(fā)掘,以直覺去省悟人類生活表層下的精神,體現了安德森作為美國現代小說奠基人之一的敏銳性和超前性。
這部小說集給人印象深刻的另一點,是安德森在作品中掙脫傳統小說講究情節(jié)、人物塑造的束縛,追求以獨特、奇妙的形式講故事。他對故事形式的關注為其作品帶來了全新的氣息。在他眼中,“真正的生命史就是一部瞬間史。僅僅是在那屈指可數的瞬間里,我們才得以存在”。安德森對于自己所說的“瞬間”并沒有作太多解釋,但依據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我們發(fā)現,這些“瞬間”像是生活的一個個截面,通過它們可以見出生活的各個層面,它們又像是高潮,主人公在這些“瞬間”得到對整個人生真諦的頓悟。一切生活之流都匯歸于此。如《曾經滄?!分械陌愃埂ば恋侣?,因在少女時代與所愛的人有過一夜情之后,便一生都在等待他的歸來。長期壓抑自己的艾麗斯,在一個雨夜突然被“一種不顧一切的心情驅策著”,竟赤裸著身體沖上大街,在雨中瘋狂地奔跑,渴望擁抱街上所遇到的任何一個與她一樣寂寞的人。經過這一雨夜冒險后,艾麗斯明白了自己被拋棄的命運,“許多人必須孤寂的生和死,即使在瓦恩斯堡,也是一樣的”。《哲學家》中的帕雪瓦爾醫(yī)生在那個遇車禍的孩子死后,故意將自己封閉起來,倍受自責和恐懼的折磨,最后總結出了一條自己的真理:“世界上人人都是基督,而他們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上帝的力量》中的柯蒂斯·哈特門牧師,認為赤裸在床上哭泣祈禱的女教師凱特·斯威夫特是上帝的顯靈,給他“帶來了真理的啟示”。而貫穿全線的喬治也正是在“畸人”們的頓悟中悟到了自己的真諦:走出小鎮(zhèn),做一個真正的作家。
安德森正是以他敏銳的感受力和精確的透視力,抓住這些瞬間,使每一篇作品的主旨進一步升華。
《教師》中的凱特·斯威夫特曾對喬治·威拉德說:“假使你想做一個作家,你得摒棄文字游戲……千萬不可以只成為文字販子?!边@事實上也是安德森的創(chuàng)作原則。同時代的“作家的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對安德森有過重要影響。安德森曾花大量時間閱讀了斯坦因德作品,但盡管安德森對斯婦因女士敬慕不已,但卻并沒有摹仿她那種試驗性文體,并不單純地追求詞的重復、音韻的搭配和文字游戲式的句子?!缎〕腔恕饭适聰⑹鲋泻喚殬銓嵉恼Z言表明安德森形成了自己的語體風格,安德森從馬克·吐溫那里學到的純潔文風為他的創(chuàng)作增添了優(yōu)美的成分。他的語言風格扎根于本土的特色,源自中西部鄉(xiāng)村的簡樸口語體,方言措辭自然,平易、短小精悍的簡單句在他運用自如的筆調中達到了極佳的地步。簡潔、優(yōu)美、質樸的語言與心理分析手法的開創(chuàng)合成了田園風光似的和諧曲調。安德森文體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確實影響了一大批現代派作家,推動了現代英語的發(fā)展速度。
對于當時的美國文壇來說,安德森在創(chuàng)作手法、寫作語言和作品主題上都具有現代派的藝術特色,特別是從小說模式演變的角度來說,他可以說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他勇敢地走出中西部文化荒涼的誤區(qū),通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異化”這一20世紀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打開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小說通往現代主義的道路。安德森對寫作手法和技巧十分敏感,吸納創(chuàng)造了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如象征主義、潛意識描寫、口語和散文風格文體的運用等,這些寫作技巧是他現代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而他的作品介乎于長篇與短篇的獨特體裁也前瞻了現代派小說。作為一個轉型期的作家,他的作品對美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Anderson,Sherwood.W inesburg,Ohio[M].London: Pan Books Ltd,1988.
[2]舍伍德·安德森著.吳巖譯.小城畸人.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3]張強.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03,(1).
[4]霍東克.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評舍伍德·安德森德短篇小說藝術風格[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3).
[5]龔培蓓.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6).
[6]侯艷萍.論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說《雞蛋》的藝術特色[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3).
[7]侯艷萍.論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創(chuàng)造.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