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實夫
春秋時代,衛(wèi)國大夫璩伯玉出使楚國,謁見楚王。閑談中,楚王問哪一國人才最多。璩伯玉說,楚國人才最多。楚王聽了沾沾自喜。不料璩伯玉又說,楚國人才雖多,楚國卻不能用。楚王慍然問道:“此話怎講?”璩伯玉說:“伍子胥生于楚,逃到吳國。吳國用為丞相,發(fā)兵攻楚,掘了楚平王的墳?zāi)埂_@是楚國人才為吳國所用。黃生于楚,逃到晉國。治七十二縣,道不拾遺,民不妄得,城郭不閉,國無盜賊。這是楚國人才為晉國所用。這次我來貴國,路過濮水,碰到公子皙準(zhǔn)備外逃。這個人才又不知為哪一國所用啊!”楚王聽罷,連忙派三名官員,駕起快車,追公子皙。請他回朝,加以重用。
楚國人才外流是個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原因何在?蔡國的聲子對楚國令尹子木說過這樣的話:“雖楚有才,晉實用之……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原來是楚國施行政治迫害,把人才趕到敵國。清代吳研人寫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十回中也有這樣的話:“我花了錢,教出了人,卻叫外國去用,這才是楚才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