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選華
(福建師范大學 繼續(xù)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性教育思考
楊選華
(福建師范大學 繼續(xù)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開展了一系列整風運動來增強黨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堅實保障。研究該時期的黨性教育,對黨在新時期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黨性教育;思考
(一)建黨初期與土地革命前期
建黨初期,在黨內盛行著一些錯誤的思想,由于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對中國革命的特點缺乏科學的評價,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了“右傾”主義思潮,有些領導人從外國經驗出發(fā),沒有考慮中國國內革命的實際情況,最終形成了錯誤的指導思想和政治路線。1927~1932年,黨內出現了嚴重的“左傾”錯誤思潮,違背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加強黨性教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風,刻不容緩。
(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
在黨內出現了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思想作風,使黨面臨被孤立及黨內不團結的危險,因此,需要加強黨性教育。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缺乏,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無組織、無紀律狀態(tài)出現,這些傾向導致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活動上的無組織主義。有些黨員存在著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動機不純,在工作中出現官僚主義和軍閥主義作風。
(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出現黨性不純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黨員成分不純,隨著黨員數量的猛增,一些地主、富農等都入黨,他們往往不能堅定地擁護黨的政策和綱領。另外,黨內思想不純,偏“左”偏“右”情緒嚴重,腐敗思想滋生,工作不能密切聯(lián)系群眾,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如果不對這些黨員進行黨性教育,將無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務必保持黨的優(yōu)良作風,加強黨性修養(yǎng),抵制資產階級情緒。
(一)建黨初期與土地革命前期黨性教育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加強理論修養(yǎng)。1922年《先驅》雜志創(chuàng)刊,其主要目的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致力于研究中國的客觀實際,尋找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黨性教育需要理論支持,需要良好的理論基礎。
對黨性進行界定,探索加強黨性鍛煉的方法,制定了黨的組織行動綱領。黨的“一大”確立了黨要承擔的革命任務,“二大”確立了黨的最高綱領。這些都表明,對黨性進行界定是開展黨性教育的前提,無產階級的黨性決定了黨性教育的內容和立場。這一時期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黨性教育的方法:黨內批評與教育。古田會議的決議系統(tǒng)闡述了黨性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成為后期黨性教育的綱領文件。
撰寫文獻,為黨性教育提供平臺。這一時期的黨性教育主要以學習、宣傳、教育為主,旨在純潔黨性,糾正當時黨內出現的錯誤思想,如“右傾”思想和“左傾”思想。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周恩來的《堅決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張聞天的《關門主義是目前黨內主要危險》,成為黨性教育的指導文獻。
(二)延安整風運動與黨性教育
加強理論修養(yǎng),全黨范圍內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認為,全黨共同學習、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是十分重要的任務。沒有理論的指導,黨將會失去方向,更談不上黨性的培養(yǎng)和教育。1938年,設立馬列學院;1941年,成立中央高級學習組。
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純潔黨員的思想和行為。1941年,黨中央提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應該是嚴正、激烈、尖銳的,也應該是實事求是、與人為善的。許多黨員干部紛紛對自身的黨性作出了檢討,樹立了正確科學的思想,增強了黨性。
針對黨內出現的個人主義和無組織、無紀律意識,整風運動給予了嚴正的修正,增強了黨員對組織紀律的認識。通過黨性教育,黨內外培養(yǎng)了民主氛圍,增強了黨的凝聚力。這段時期的黨性教育,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針,對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1947~1948年土改運動與黨性教育
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加強黨的理論修養(yǎng)。1946年,《關于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明確提出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1949年,毛澤東提出閱讀馬列著作的要求。通過理論學習,黨員的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1947年,對黨的成分進行過濾,批評小資產階級思想以及自由主義作風,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此增強黨性。通過一年的黨性鍛煉,思想不純、官僚主義和軍閥主義作風等不良現象也有明顯改善。
加強政治修養(yǎng),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抵制不求進步、居功自大的錯誤思想。有些黨員在抗日戰(zhàn)爭或解放戰(zhàn)爭中不曾被征服,但是卻禁不起敵人用糖衣裹成的炮彈的進攻。為此,毛澤東提出“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確立了黨性教育的基本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性教育,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時期黨內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從而達到了全黨統(tǒng)一思想、增強黨性、純潔黨性的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性教育為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加強黨性教育,必須重視政治理論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性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理論教育為基礎的。目前,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弱化了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的培養(yǎng)。黨性教育必須重視政治理論學習,堅定黨員的理想和信念。
其次,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性教育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黨性教育具有針對性。目前的黨性教育多存在形式與內容不符,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因此,針對新形勢下黨員可能會出現的新思想和傾向,要及時進行教育和糾正,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最后,黨性教育要增強群眾意識。在工作中,要強調走群眾路線,一切聯(lián)系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
[1]列寧.列寧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熊曉瓊.中國共產黨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探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2).
[4]李恩俠,楊徽財.黨性修養(yǎng)的時代特征與實踐途徑[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6(2).
D261.1
A
1673-1395(2011)04-0096-02
2011-01-10
楊選華(1980—),女,福建晉江人,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