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良,陶 曼
(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8)
低碳(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生活方式通俗地說,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的避免那些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務,是一種簡約、簡樸、追求天人合一和身心均衡發(fā)展的模式。正如聯合國環(huán)保規(guī)劃署執(zhí)行主任施泰納所說,普通民眾在減排過程中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1999-2002年間的權威調查顯示,每年城鎮(zhèn)居民生活用能占到全國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居民生活行為造成的,所以說低碳生活方式對于溫室地球減排具有重要的意義。
低碳生活是一種簡約的本真生活,從衣食住行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踐行。打造低碳“宅生活”,用節(jié)能燈,采用節(jié)能家電,電腦少待機狀態(tài),不用則關機;簡約裝修,家裝盡量使用環(huán)保、節(jié)能建材,在家里多種植花草,陶冶情操、美化環(huán)境還能改善空氣質量;低碳出行,短途出行不影響工作的情況少開私家車,出行盡量選擇乘坐地鐵、公交汽車,把自行車作為中短途代步工具,最好步行。平時多爬樓梯,健康又環(huán)保;低碳飲食,多食果蔬類和谷物類等有益健康的低碳食品,合理膳食,平衡營養(yǎng),避免奢侈浪費,吃不完“兜著走”。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環(huán)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節(jié)能減排,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低碳生活作為可持續(xù)的綠色生活方式,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生活理念和模式。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快速發(fā)展,西方消費主義主流文化的滲透,人的欲望被極大地煽動起來。物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的同時,人的主體性消解,人成為“物”的附庸,為“物”所累,物欲的膨脹和物化關系的普遍化嚴重侵蝕著整個社會機體的健康。“物本”至上的道德主體物化,利益至上的人際關系物化,“符號意義”至上的審美感官物化,享樂至上的家庭生活物化,物化關系滲透到了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它帶來更直接的后果是,人類無節(jié)制的瘋狂攫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溫室效應已成為人類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致命難題。
“物本”至上的道德主體物化。在今天普遍異化的生活方式中,物本至上的道德主體物化主要表現為:人與物關系的顛倒,物支配人,物本主義的價值觀主宰著人;精神物化、空虛與人性的失真并存;對物質的占有和追求,成為了人的唯一生活目標;對物的追求不是基于物質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滿足欲望,表現自己的成功、富有和身份,對物質的追逐,讓人心力交瘁,甚至鋌而走險,人成了物質至上的“單面人”。對物的基本需求是我們的生存基礎,然而,把物視為人生中至高的價值追求的話,人的精神與價值不可避免的被邊緣化了,人在物欲泛濫中失去了人性中本有的思想光亮:道德、良心、愛情、友誼,等等。物成了衡量人價值的標準,人應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和人性的豐富內涵都被掩埋了,錢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人的價值不是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在于他的智慧、創(chuàng)造和對于人類的發(fā)展的推動而是在于他是否擁有大量的金錢。以前人是人的奴隸,現在人卻變成了物的奴隸。
利益至上的人際關系物化。在物本主義的價值觀下的人們,人性冷漠,人際關系變得疏離和陌生,人與人之間關系越來越功利化、物質化。物質利益關系是人際關系中的必要關系,物質利益支配著人們的社會活動,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②但是當物成為維系人際脆弱的關系的主要內容,物的交往成為交往中唯一的中介和紐帶的時候,人與人的關系日益彰顯為物與物的關系。背離了人性,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真摯感情變得淡漠,物質利益和物質誘惑下,人際關系全面異化了。流于形式的外在交往表相隱藏著功利目的,復雜的人際利益關系讓人身心疲憊。
“符號意義”至上的審美感官物化。物化的生活方式中,人們以時尚至上的審美感官物化,物化的泛濫導致消費主義的流行,人們奢侈消費、炫耀消費、面子消費不是對商品使用價值的追求,而是對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的占有,是對其符號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即身份、地位、聲譽的占有。消費主義盛行,現代的消費不再是對商品的使用價值有所追求,而是對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的占有,對“符號”所承載的社會意義不斷追求和占有,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則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人們抱著展示自己社會身份的心態(tài)而進行消費的時候,商品的身份價值或社會標志價值便得到了實現?!雹凼谴├顚庍€是耐克,是用香奈爾還是夏爾美的香水,是開寶馬還是奧迪車……,這些很大可能并非他們的消費商品使用價值的真實需要,而是這些商品是時尚、身份、地位等等的符號代碼?!靶枨竺闇实牟皇俏铮莾r值。需求的滿足首先是具有附著價值的意義?!雹苡梦飦沓尸F身份的方式似乎把人卷入了一個沒有限度的過程,使得對身份的追求成了一個旋轉的木馬,沒有限度與無窮盡。
享樂至上的家庭生活物化。家庭生活中的排碳量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電氣化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過度的家庭裝修,全自動化高功率家用電器,從洗碗機到吸塵器,私家車等,家庭生活中全自動化和電氣化,代替了人們部門器官和組織的功能,缺少應有的鍛煉和運動。一次性生活用品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健康的危害,而且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貪圖享受的生活,過度的營養(yǎng)攝取,導致的“富貴病”在現在社會中很常見,肥胖癥也成為當前不良生活方式帶來的又一重大的問題。就算是肥胖的人群也極希望用一種懶惰的方式—在跑步機上來減肥——享樂成為了人生的唯一旨趣和最高目標。
全面物化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環(huán)境的惡化,人類不得不反思高污染、高消費、高排放的高碳生活方式。第一,人們?yōu)槲锼郏瑢ξ锏淖非笫谷松硇钠v,人類滿足的兩個主要因素——社會關系和休閑生活就在奔忙的致富中衰弱了。第二,自由是最深刻人性需要,人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廣告的無孔不入,需要是被煽動起來的,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下,有限性的生理需求轉化為無限性的心理欲求,哲學家薩特認為這是“選擇的無限可能性與選擇的無可能性”之人生價值悖論。第三,滿足欲望的消費由于其目的本性是虛空的,無限制的,容易采取不擇手段的方式,所以難以確保其手段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任何企圖通過物質的滿足來達到滿足是社會的心理的或是精神的需要的想法都是徒勞的。
隨著人類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地征服和駕馭自然,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成果,極大推動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同時科技理性不斷被張揚和過度膨脹??茖W理性在物化的過程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傾向于認為科學理性是現代文明的靈魂,這種思維方式將人“物化”,人成為“物”的附庸,掩蓋了價值理性的自我解釋能力,失去了自我,人的本質、道德和終極關系都邊緣化了。“物化”的人們?yōu)榱诉_到目標,不斷的攫取自然和掠奪自然,造成了人的心靈和生存環(huán)境的雙重困境。只有堅持科學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融合發(fā)展,在發(fā)展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理性的同時,又追求人類合目的性、合主體性的價值理性,人類的生活才會引向更完美。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理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性共生的兩個部分,科學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關系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分離和相悖的??茖W理性是“人類認識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所持有的一種精神”。⑤價值理性是“指人們把自己的認識能力和知識用于追求終極的價值目標,是一種對人價值的弘揚和人生意義的追求和關懷”,⑥當今世界文明的許多困境不是科學本身的惡果,而是人們鄙棄了真正科學的人文精神。認真反思價值理性和自然科技理性的相悖關系,強調建立科學與人文平衡的整體性文化觀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理性認知,堅持科學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融合,只有科學求真和人文求善的內在統(tǒng)一,才能走出科技技術發(fā)展而帶來的困境,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的文明的共同進步??茖W技術為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人文價值為科學理性提供價值導向。
相對人類主體與自然關系而言,人類不斷從自然中獲取經濟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然而卻忽視或漠視對自然的責任,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導致人類與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與掠奪,造成了環(huán)境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遭到破壞和平衡。
生態(tài)利益與生態(tài)責任相分離的做法,從其根本原因來說,是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只看到了眼前的自然效應價值,而忽視自然生態(tài)價值。關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認為人只有合生態(tài)規(guī)律地順應保護自然生態(tài)價值,才能合主體性地利用自然效用價值。所謂自然效用價值是指:“純粹自然對象滿足人類本能需求的屬性,也是自然客體對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合目的性存在。”自然生態(tài)價值是“自然存在通過生態(tài)規(guī)律對于人類類存在所產生的意義,也是自然存在所具有的維系肯定人類類生命的屬性,是人類生命符合規(guī)律存在的條件?!比绻祟惒话褍煞N價值統(tǒng)一起來,地球變成人類進行巨大自我競技的舞臺,劇烈的地球“透支”必然破壞自然的系統(tǒng)平衡,必將受到自然的報復。人是客觀自然中的一環(huán),受到自然對人類命運的終極主宰,自然是庇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只有在“合(生態(tài))規(guī)律性”基礎上得到“合(人類)目的”性的滿足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生存境界。然而“現代人命運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自己命定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種外來力量。他甚至談到要向自然開戰(zhàn),忘卻了假設他贏了這場戰(zhàn)爭,他自己也將處于戰(zhàn)敗一方。”⑦
如果說生態(tài)利益與生態(tài)責任相對于人類整體性而言是屬于社會倫理的話,那么消費自由和消費的責任則是相對消費個體而言,屬于個人倫理。個人的消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之上的,公民享受一定的自由,同時也承擔著相應的義務與責任,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對社會風氣道德負責。
消費自由就是消費個體從事消費活動的自由,消費者個人消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個人主觀意志的表達行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個性偏向、生活習慣來做出自主的選擇。在人被物化的異化生活方式中,對消費主體而言,消費的自由、自主與消費者對自身、社會和生態(tài)的責任都是相分離,相悖的,受西方消費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影響,物欲的極度膨脹,鼓勵消費的消費政策等等刺激了消費的欲望,主體被物化,奢侈型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浪費、炫耀性消費等等非理性的消費現象出現。首先,這種揮霍奢侈消費背離了生活目的本身的責任。物化的生活主體疲于對物質的追求,物化下的消費主義生活帶來并非真正的快樂,背離了生活幸福本身的目的。其次,過度的浪費、肆意的揮霍不僅僅沒對自身負責、對社會風氣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是不負責的態(tài)度,“大款”、“大腕”的肆意揮霍浪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不負責的消費丟棄大量的廢物污染了他人的生活空間,侵蝕了大家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而并沒有對其行為帶來的環(huán)境成本負責,消費自由與消費責任的脫節(jié),分離。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強調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而忽視消費者應承當的責任,需要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矛盾,這就需要人們以精神、道德、法律的力量去調節(jié)人們的消費需要,使人們的消費行為超越純粹的、生物性的自然沖動,成為一種理性消費的行為,消費主體不僅僅對自己負責,對消費后果負責;不損害社會、他人的利益,不污染他人的生活空間等;對生態(tài)負責:包括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反對消費垃圾污染,對自己的帶來的環(huán)境成本負責等。
消費主義的流行,人類過度“自由”的消費,使得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問題凸顯。目前,對環(huán)境倫理的公平問題探討不僅限于國內,還有國家與國家之間。消費公平的內涵主要是指消費行為的正當合理,其合理正當性的標準在于消費者的消費權利與消費義務對等。
當下社會消費資源占有的不公平,消費帶來的環(huán)境成本負擔的不平,享受環(huán)境權利的被侵害等等問題凸顯,在同一個國家內和不同國家間不公平的現象比較嚴重。首先,每個人都公平的享有地球賦予的家園式生活環(huán)境,每個人也都應該平等的享有地球賜予的自然資源,誰都不許以任何條件侵害,每個人都應該平等的享有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的、起碼的、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權利。其次,消費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國內外公平的破壞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對資源的使用上,占全球20%的發(fā)達國家的人口消費了全球80%的資源,而占全球80%的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僅消費全球20%的資源。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各國的溫室氣體累計排放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1850-2005年,美國累計排放占世界總量的29.25%,發(fā)達國家占整個排放總量的75%,發(fā)展中國家只占25%,在資源利用和對生態(tài)的責任承擔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不平等。在消費領域,打著消費“自由”的幌子下,富人們崇尚高消費,奢侈過度消費,并沒有對自己的消費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是極大的不公平。
解決消費不公的現象,訴求一種生態(tài)正義,特別是代內公正問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之間的生態(tài)利益和生態(tài)責任問題)人們切入問題的視角多,理論上紛爭也就多,在實踐活動中國際政府間的氣候會議上,取得的成果和共識甚微,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不能享有壟斷性的關乎代內正義的話語權,怎樣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是國際間利益相關性長期博弈的一個過程。總而言之,任何企圖立足于個體自由和本國的自由的正義論不可能解決生態(tài)問題代內正義的追問,因為地球空間共同屬于“你們”和“我們”,全球的正義是通過全球的人類主體有責任的參與和利益的對話來把握的。
在生態(tài)危機、資源匱乏的今天,低碳生活方式是實現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自身和諧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本文針對高污染、高浪費、高排放的高碳生活方式倫理現象進行了倫理反思,反思高碳生活方式下人們在“物本主義”的價值觀指導下的科學理性與價值理性,生態(tài)利益與生態(tài)責任、消費自由與消費責任、消費自由與消費公平相分離的做法必將帶來人類自身和生存的雙重困境,以確立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用生態(tài)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形成強烈的生態(tài)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一種天人合一和身心均衡發(fā)展的簡樸、本真、綠色的低碳生活更大地普及。
[注釋]
①現代性視域下的物化關系——馬克思物化理論在研究.陳曉琳.《福建論壇》.2009年第2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頁。
③尤卡.格羅瑙.趣味社會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p5。
④[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p42。
⑤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261。
⑥劉德定.科學發(fā)展觀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J].前沿,2010.第3期p1。
⑦ R.Bullard,Environmental Racism and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M].in C.Merchant.Sociology, Key: Concept in critical.New Jesey Humanities Press.1994:7~9。
[參考文獻]
[1]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261.
[2]劉德定.科學發(fā)展觀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J].前沿,2010.(3):1.
[3](林方譯)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44.
[4]R.Bullard,Environmental Racism and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M].in C.Merchant.Sociology, Key: Concept in critical.New Jesey Humanities Press.1994:7-9.
[5]苗力田譯.尼克馬可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7]尤卡·格羅瑙.趣味社會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
[8][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42.
[9]陳曉琳.現代性視域下的物化關系——馬克思物化理論再研究[J].福建論壇,2009(2).
[10]周游,宇琦.你不可不知的低碳生活方式[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
[11]吳振峰.低碳生活:你可以選擇的80種方式[M].北京: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2010,6.
[12]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3]張偉.解蔽“物化”現象及其當代啟示[J].學術論壇,2007,12.
[14]樊綱.走向低碳發(fā)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
[15]徐新.現代社會的消費倫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