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當下新啟蒙語境中的“廣州再前沿”問題
      ——文化廣州的歷史銘刻、文化基因與當代使命

      2011-04-01 11:33:58張永景
      城市觀察 2011年1期
      關鍵詞:廣州現(xiàn)代化

      ◎ 金 岱 張永景

      中國當下新啟蒙語境中的“廣州再前沿”問題
      ——文化廣州的歷史銘刻、文化基因與當代使命

      關于廣州歷史,人們通常用“四地說”予以概括,但這應當說主要是事實性表述,而不是更具價值性的表述。如果要對廣州進行更具價值性的表述,只需要兩句話:千年綿延的世界性濱海商都;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準確而透徹認知廣州的歷史銘刻,以及由此歷史銘刻而釀就的城市歷史文化基因,對于面臨新拐點的今日中華文明轉型中“廣州再前沿”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文章著重對此進行了分析。

      世界性濱海商都 中國現(xiàn)代化前沿 廣州再前沿

      一座城市的歷史銘刻,必然釀就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形塑這座城市的今日形態(tài),牽引這座城市的當代使命。

      關于廣州歷史,人們通常用“四地說”予以概括: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

      這當然是不錯的。但這應當說主要是精簡凝練的事實性表述,而不是提綱挈領的更具價值性的表述。

      也許正是拘泥于這種事實性表述,當人們說“廣州(大珠三角、廣東乃至嶺南)無文化”時,人們似乎便無以言對。而也正是因為拘泥于這樣的事實性陳述,當人們來到廣州旅游,這里的人們首先向客人推介的通常會是南越王墓。南越王墓是廣州也曾作為一邊陲短暫小國的古政都的表征,如此政都與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等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不值一提,人們據此而要說“廣州無文化”,也就沒有什么不妥了。

      可問題是,世界歷史上除了政都,還有其他各樣的“都”,如教都、商都,等等。尤其在現(xiàn)代,商都的意義一點不比政都的意義低。且商都自有商都性的文化,那是與政都不同質的一種文化。說商都不是文化,本身便是一種傳統(tǒng)觀念,甚至本身就是一種“無文化”。可惜的是,似乎就連廣州自身也沒能看到這一點。

      如果要對廣州進行某種意義上的提綱挈領的更具價值性的表述,其實只需要兩句話:千年綿延的世界性濱海商都;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

      這兩項表述,是中國任何一個其他城市都不同時具備的,而且顯著地具有一種現(xiàn)代文明意義上的、全球化時代意義上的價值表達。

      一、 廣州:千年綿延的世界性濱海商都

      世界上古老而不衰的政都不少,古老而不衰的商都卻不多,尤其是古老而不衰的濱海商都就更是不多了。

      商都,即重要的貿易中心:物流和人流中心。濱海商都,通常是內外貿易——物流中心,并且國內外人流中心,在歷史上,一般是濱海港市。金融市場出現(xiàn)以來,商都的標志更多轉為金融中心、資金流中心,但繁榮的內外貿易——物流中心、人流中心仍是商都重要指標。而晚近以來,商都的標志又凸顯出一個維度:信息流中心(不是說古老商都不是信息流中心,而是說晚近以來,此一意識和事實分量激增)。

      廣州,可以說是中國唯一的逾兩千余年而不衰的濱海商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千年綿延的濱海商都。

      廣州地域很早就有人類頗為成熟的活動,“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南越人祖先,已經掌握了舟楫,在東南沿海巡游并已經涉足太平洋群島,從事季節(jié)性的生產活動?!盵1]42-46先秦時期“南越善用舟,習與水斗,內河交通便利,海上交通也初具規(guī)模?!盵1]28

      廣州建城亦在公元前?!皬陌l(fā)現(xiàn)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來看,秦漢年間任囂和趙佗所住的‘番禺城’才是廣州最早的城?!螄讨堑哪甏?,應是秦平嶺南并在此建南??ぶ畷r,即秦始皇33年(前214年),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二十多年歷史了?!盵1]33-35

      廣州在秦漢時期已成為東方的重要港口,且為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起點。海上絲綢之路是對陸上絲綢之路的仿擬性喻稱,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其實一點不比陸上絲綢之陸的重要性低。廣東陽江出海的“南海一號”,其商品之繁盛,其價值之可觀,有人說堪與西安秦兵馬俑比,至少可見海上絲綢之路的非比尋常。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從中國南方沿海地區(qū)出發(fā),經過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等海域,抵達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非洲等地的海上貿易交通線。”[1]42-46“在1983年發(fā)現(xiàn)的廣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有一捆五只的原支象牙,經鑒定是非洲象牙,同墓出土一件銀盒,造型、紋飾及銀料成分與伊朗古蘇轍城(今舒什特爾)出土的刻有波斯薛西斯王(公元前五世紀)名字的銀器類同,可以認為是最早的一件海上舶來的銀盒?!盵1]42-46這就是說,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止之點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紀;至晚也必在趙佗的南越國時期(前204~前137年)。

      “先秦時期,嶺南的越族已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術和沿海航行的技能。……秦漢時期,是開發(fā)海上交通貿易并將航海向遠洋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嶺南的造船業(yè)在這一時期得到飛躍的發(fā)展?!瓭h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著民間開辟的航路,帶領船隊出使東南亞和南亞諸國?!笠?guī)模的官辦商船出海,從事官方對外貿易,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初步形成。……”而“番禺(古廣州——筆者注)中外商人云集,各國物品薈萃,成為世界文明的商業(yè)大都會?!盵1]42-46

      唐代(公元618~907年)廣州的海外貿易更加發(fā)達并制度化,其標志是很長時間被后世沿用的一套較完整的市舶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的建立。這套制度包括創(chuàng)設市舶使,總管海路邦交外貿(市舶使與節(jié)度使合稱“二使”),以及建立市舶管理機構市舶使院?!皬V州是唐代唯一設置市舶使的城市,……除長安外,其他城市無能出其右者”。[1]81

      宋元明清各代,廣州幾乎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港市,市舶制度不斷發(fā)展成熟,海外貿易不斷擴大,漸及“廣貨”也聞名遐邇,海內外流播。“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筆者注)11月,清政府宣布封閉閔、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從此,粵海關便成為全國通商的唯一口岸,全國的進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廣州一口經營?!盵1]183直至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后《南京條約》的簽訂。這一時期協(xié)助粵海關管理外貿事務的半官半商的“十三行”產生了極大影響。

      在明、清兩代,廣州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海運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向全球拓展。由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形成了三條與世界許多國家交往的航線。第一條是廣州至東南亞各國航線;第二條是廣州至歐洲航線;第三條是廣州經菲律賓至拉丁美洲墨西哥航線。到了清代,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后,廣州的海外交通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其中主要的是開辟了中美之間的兩條航線。在鴉片戰(zhàn)爭暴發(fā)以前,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向全球擴展,實現(xiàn)了廣州與世界的海上運輸大循環(huán),從而使廣州成為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中心。[1]191-193

      鴉片戰(zhàn)爭及其一系列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簽訂后,中國的沿??诎度€被迫打開,但由此,香港、上海、天津也逐漸發(fā)達起來,然廣州也并未衰落,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發(fā)展一直居領先或基本領先地位。1949~1978年間,廣州又成為中國大陸唯一能進行海外貿易的城市,但這時,廣州有的主要只是海外貿易,工業(yè)重鎮(zhèn)已在上海。1978年以來的三十余年,廣州則一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

      商路從來都并非只有商,而必同時是文徑,即文化交流之路徑。廣州是千年濱海商都,亦是千年濱海文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千年門戶。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向外學習。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傳統(tǒng)上一直認為是陸上商路,即陸上絲綢之路,但梁啟超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佛教傳入中國首先應是經由海上商路,即海上絲綢之路,佛教首先從廣州登陸中國。當代學者也有支持這一觀點,作了詳細論證,并認為佛教初傳至少要早于后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信奉佛教的漢光武帝子、明帝異母弟劉英被封為楚王時,甚至可能早至漢武帝開拓官辦南海向外通商航線時。[2]

      但不管佛教初傳中國是海上商路還是陸上商路,無可懷疑的一點是,海上商路至少是與陸上商路同樣重要的途徑。

      兩晉時期,“通過廣州港出入的僧人,多數(shù)是從海路來華傳教的古印度僧人,少數(shù)則是前往古印度求法或求法返國的中國僧人。這些通過海路來華的古印度僧人,西晉初年有耆域,劉宋時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求那毘地。而僧伽跋摩則是陸路來華由海路返國的。蕭梁時有真諦。在中國僧人中,東晉時的法顯是由陸路前往古印度求法,從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筆者注)乘商舶取海路返回廣州,雖然意外被風刮到青州,但其最初的目標港口則是廣州港;劉宋時的智嚴第二次到古印度求法是從廣州港起航的。與其同時的法勇是從陸路前往而由海路回廣州的?!盵3]

      “曇摩耶舍于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來到廣州,住白沙寺(今光孝寺),廣收門徒,弘傳佛法,門徒達八十五人之多。由曇摩耶舍創(chuàng)建的光孝寺,歷劉宋至唐,禪風彌盛,凡中外名僧行經廣府,無不蒞寺巡禮或暫駐講法。如求那跋陀羅、真諦、義凈、鑒真等。禪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演‘即心即佛’之頓悟法門。密宗不空金剛又在此寺立灌頂之法,度無量眾。與鳩摩羅什、玄奘合稱三大譯家的真諦,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經由扶南來到廣州,后北上建業(yè)(南京)、豫章(南昌)等地,兩次回廣州從事譯經。真諦在華二十三年,寓居廣州光孝寺先后達十二年,譯經50部。真諦所傳的法相、唯識之學,至隋唐發(fā)展成為重要的宗派。還有禪宗的祖師菩提達摩,也以光孝寺為傳法的據點。后來禪法由廣東北傳,在嵩山少林寺立足,最后發(fā)展成中國人自己的宗教——禪宗?!盵2]

      以廣州為口岸的佛教來傳中國,其最為重大的成就當是中國佛教的創(chuàng)立,標志正是創(chuàng)造中國佛教的第一人——禪宗六祖慧能,慧能是廣東人,在廣東完成他的事業(yè),與這樣的一條海上商路并海上文徑關系自是至為密切。

      二、廣州: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

      “現(xiàn)代化”這一概念,在漢語語境中,事實上有三個不同層次的涵義:其一,狹義的現(xiàn)代化,即經濟現(xiàn)代化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有時僅只是指謂生產力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如上世紀50、60年代的“四化”目標,80年代之后的現(xiàn)代化,則主要成為包含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更為完整的經濟現(xiàn)代化。其二,普世性意義上的(我們簡稱為普義的)現(xiàn)代化,即將現(xiàn)代文明看成一具有總體性征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承認現(xiàn)代文明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有著具有普世意義的一系列指標,如經濟上的工業(yè)化生產與市場經濟、政治上的法治國家與民主政治、文化上的科學與人本,等等,并通過現(xiàn)代化運動去達至這些目標。其三,廣義的現(xiàn)代化,即包含了普義現(xiàn)代化與民族化兩翼的現(xiàn)代化概念。先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的現(xiàn)代化是伴隨著16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及其緊隨其后的殖民化而發(fā)生的,因此現(xiàn)代化其實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全球化,但這必然相應地需要在現(xiàn)代化內部有一個反題,那就是民族獨立、民族國家建設、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認同等等。當然,什么樣的民族化才是廣義現(xiàn)代化意義上的民族化,而不是守舊的、退行的、封閉的和拒斥現(xiàn)代化的民族自戕的民族化,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在本文的論域中,但不管怎么說,廣義的現(xiàn)代化必須包含著普義現(xiàn)代化與健康民族化的雙翼。

      在本文中,我們所涉及的是普義的——普世性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給出“廣州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這一判斷時,我們是在普義現(xiàn)代化的意義上來言說的。

      說廣州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不是說廣州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唯一前沿,但肯定是主要的前沿。有三個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1)廣州是16世紀以來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橋頭堡,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唯一的窗口和通道。(2)廣州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開端地。盡管關于中國現(xiàn)代化的開端有著外逼與內生的爭議,有著時間起點的爭議,但一般而言,具有特別明顯的標志性的開端仍可以說是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及其發(fā)生于此一事件前后的中國人風起云涌的“開眼看世界”的啟蒙性社會思潮,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和“開眼看世界”的啟蒙性社會思潮正是發(fā)生于廣州和以廣州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區(qū),所以說廣州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開端地當沒有異議。(3)廣州在170多年來中國(普義)現(xiàn)代化事件中,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扮演了前沿的角色,有時甚至既是前沿又是中心舞臺,如辛亥革命——這一從古代中國到近現(xiàn)代中國的最具標志性的轉折性事件。

      更為具體地,從性質分類的角度看,在迄今為止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歷程中,廣州在文化、政治、經濟上都曾扮演過前沿的角色,一定意義上,今天仍處于某種前沿的位置。

      (一)作為觀念現(xiàn)代化前沿

      觀念現(xiàn)代化,亦即啟蒙。說到中國近現(xiàn)代啟蒙,人們通常直接等號于發(fā)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當然是偉大的啟蒙思潮,卻并非唯一,更不是最早的啟蒙思潮。我們以為,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至20世紀20年代前后,中國近現(xiàn)代啟蒙當是出現(xiàn)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發(fā)生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開眼看世界的啟蒙思潮;第二次是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而出現(xiàn)的改良與革命的啟蒙思潮;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的科學與民主的啟蒙思潮。而第一、二次啟蒙思想高潮的前沿乃至主要舞臺皆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區(qū)。

      16世紀,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具全球格局,廣州成為了世界性海上貿易大循環(huán)在中國的中心地。而由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具有先發(fā)現(xiàn)代化意味的西方國家也開始了他們的海上殖民征程。約在1553~1557年間,葡萄牙人強租了澳門,中西商業(yè)活動更為頻密。商業(yè)活動,尤其是與已具有了先發(fā)現(xiàn)代化意味國家的通商過程,本身就會帶來認知和觀念上的新鮮信息,不過這種由商業(yè)活動本身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難以進行歷史學意義上的考證,更具明顯標志性的認知和觀念上的全新信息的到來,是與西方的傳教士東來分不開的。

      商路即文徑,古代如是,近現(xiàn)代亦復如是。16世紀中葉以降,西方傳教士東來約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天主教傳教士的東來階段。西方天主教的第一個傳教士圣方濟·沙勿略于1552年到達廣東上川島,但因明朝海禁嚴厲,沙勿略未能離島,不久即病逝于該島。葡萄牙人強租澳門后,天主教士東來有了落腳點,傳教士來華于是逐漸增多。如1578年耶穌會士意大利人范禮安抵澳門,1579年耶穌會士意大利人羅明堅抵澳門,西班牙教士7人到廣州,1582年耶穌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抵澳門……羅明堅是最早用中文寫作天主教教理的耶穌會士,他的《天主實錄》(亦作《圣教實錄》)于1584年在澳門印出;羅明堅又是最早將西方機械鐘表介紹到中國的人,1582年他送給廣東制臺陳文峰一臺有車輪的大自鳴鐘,此后廣東人首先仿制西式機械鐘表。利瑪竇是第一個將世界地圖傳入中國的人,他到廣東不久,就據西文地圖繪制了一幅大于原圖而用漢文標注的世界地圖,1602年他又將此圖修訂,印成更為完善的《坤輿萬國全圖》;羅明堅、利瑪竇也是兩位最早以展覽方式將西方科技介紹給中國的人,1583年羅明堅、利瑪竇兩人在廣東肇慶陳列了西方的自鳴鐘、地圖、天象儀器、三棱鏡等;利瑪竇還是第一個將儒家學說與天主教義融合的人(他也是第一個用拉丁文翻譯《四書》介紹給西方的人),他的這種中西融合之作《天主實義》印出后,在明代曾風行一時。最早將望遠鏡及其應用以及相關天文知識介紹到中國的是在澳門、廣州傳教多年的陽瑪諾,他于1614年印出《天問略》一書。湯若望是最早將西方歷法全面介紹到中國的人,1632年,湯若望等編成《崇禎歷書》。近代西醫(yī)傳入中國以澳門第一任主教卡納羅1569年在澳門開辦圣加札醫(yī)院為開端;1805年英國傳教士皮爾遜把種牛痘的方法傳入廣州,他還寫有《種痘奇方詳悉》一書,并教會了他的中國徒弟海官。[4]38-45

      西方傳教士東來的第二個階段是基督教新教加入的階段。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是英國的羅伯特·馬禮遜,他于1807年來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就是廣州,此后絕大部分時間任職于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直至1834年在廣州逝世。馬禮遜是第一部《華英字典的編撰者》(1817年出版第一卷1823年出齊,收入漢字4萬多個);馬禮遜還是第一部中文《圣經》新約與舊約全書的翻譯者;同時他和助手還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以中國人為讀者對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紀傳》。第一個來華的美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是裨治文,他與馬禮遜一道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反映中國現(xiàn)實情況的英文報刊《中國叢報》(1832年5月在廣州出版第一期),這份刊物持續(xù)了20年,裨治文一直任主編。另一位美國傳教士衛(wèi)三畏開始協(xié)助裨治文辦《中國叢報》,該報停刊后,衛(wèi)三畏繼續(xù)利用其印刷設備印刷出版其他書籍,可以說,衛(wèi)三畏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開辦印刷所或出版社的人。1827年英國傳教士郭雷樞在澳門開設中國第一所眼科醫(yī)院和第一家“養(yǎng)病院”。1835年美國傳教士彼得·伯駕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眼科醫(yī)院“新豆欄醫(yī)局”;伯駕還是最早介紹近代國際法到中國的人,他為林則徐翻譯了滑達爾的《各國律例》中的部分。第一個德國基督新教傳教士郭實臘于1833年7月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紀傳》。1839年11月第一所近代中國西式學堂“馬禮遜學堂”開張,美國耶魯大學畢業(yè)生塞繆爾·布朗任學堂教員,所設課程與中國傳統(tǒng)書院大異;布朗是最早向中國學生有系統(tǒng)地傳授西學的人,又是促成第一批中國留學生赴美深造的人。[4]45-72

      總之,西方傳教士在當時帶來了西方的地理、歷史、天文、歷法、數(shù)學、軍事技術、機械技術、西醫(yī)理論知識與技術等等,更因為帶來先進的傳播方式和教育方式而輸入了大量新鮮的、異質的信息與觀念,對于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科學認知方式的啟蒙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如果說,以廣州為中心的大珠三角與世界的廣泛和全面的通商所帶來的豐富信息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是西學東漸的基礎,西方傳教士所有意無意地輸入的異質信息、知識與觀念起了重要的牽引作用的話,那么,西學東漸的根本卻在于中國人自己的“開眼看世界”。

      在鴉片戰(zhàn)爭前的二三十年間,廣州的一些有識之士就逐步對康熙至道光年間在廣州地區(qū)辦起來的30間書院進行了改革。1826年創(chuàng)辦的學海堂書院就是這樣的一所新式書院,它一方面繼續(xù)進行傳統(tǒng)科目的學習,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教育制度和方式,增設了不少自然科學課程。廣東近代許多主張革新的思想家,都是在這些經過改革的書院里學習而成才的。例如康有為的老師,先后肄業(yè)于羊城書院和越華書院的朱次琦,就是受新學熏陶的一位人物,康有為成為近代的維新派人物,與他在廣州受新學的影響顯然關系密切。[1]198-199

      鴉片戰(zhàn)爭前,近代中國人寫的第一部介紹世界歷史、地理、民情、風俗的著作《海錄》已經刊行,該書是根據嶺南一位在外國商船上工作多年的普通海員謝清高的口述,由楊炳南筆錄而成的??梢哉f這是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本著作。第一個組織有系統(tǒng)編譯西方史地著作的是林則徐。林則徐不僅是禁煙運動的主將,而且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廣州召集通曉英文的翻譯人才,組成中國近代第一個翻譯班子。他組織廣泛收集外國人編撰的各種書籍,命他的翻譯班子翻譯,并親自修改審訂,于1840年前后編譯出《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書籍?!端闹拗尽犯攀隽耸澜缥宕笾?0余國的地理、歷史,重點為英、美、法、俄諸國情形,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有系統(tǒng)介紹世界史地的譯作,開了中國人翻譯和研究西洋地理歷史書籍的風氣。同時林則徐還對《四洲志》進行了補充,第一次向中國人介紹和稱贊了那種“不立國王,僅設總領”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為了擴大這一成果,林則徐將《四洲志》及其其他一些西方資料交給魏源,囑其繼續(xù)此項工作,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于1842年冬編成了《海國圖志》50卷本,后來又一再增補,于1852年形成100卷本。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撰寫(而不是編譯)的,研究西方國家的史地著作是梁廷楠的《海國四說》(1846年)——《耶穌教難入中國說》(耶穌教歷史及其在中國傳播過程的研究)、《合省國說》(美國史)、《粵道貢國說》(清朝時由海道至廣東貿易和入貢的國家與中國的外交文件匯錄)、《蘭杏偶說》(英國史)。梁廷楠先于當時的絕大多數(shù)人,相當清楚地看到了西方國家的強盛并不僅由于堅船利炮,而在于這些國家的商貿和政治制度,比起英國,他尤其贊賞美國的民主政治,這讓我們想起了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于19世紀30年代所撰《論美國的民主》中對美國民主政治的贊賞(時間幾乎相當,然其影響卻遠不及托氏,這是很可讓人深思的地方)。那個時期更為專門、成熟和全面地研究西方國家的史學著作是王韜于1870年后陸續(xù)寫成的《法國志略》、《普法戰(zhàn)紀》、《美利堅志》等一系列書籍,在這些書籍中王韜大量介紹了法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及其著作,并第一次向中國人介紹了法國的民主共和政體,產生了很大影響。與王韜《法國志略》相伯仲的是黃遵憲于1887年完成的《日本國志》。黃遵憲在該書中特別詳細地介紹了日本明治維新史(逐年逐月記載了明治時期的維新改良措施),大力肯定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以至于1890(一說為1895)年在廣州出版后對戊戌維新運動發(fā)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在如許這些介紹和研究先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的著作的基礎上,一系列具有啟蒙精神,更針對于中國問題發(fā)言的觀念上猛烈變革的思想家(如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直至孫中山等)的著作不斷涌現(xiàn)出來,觀念現(xiàn)代化于是漸成趨勢。[4]95-116

      (二)作為國體現(xiàn)代化前沿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年,中國發(fā)生了三次劇烈的政治地震: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并最終摧毀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更結束了綿延兩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或曰宗法君主專制的“國體”,極其艱難地走向了共和。這三次劇烈政治地震的“震源”,或者說策源地(前沿、基地)都是廣州,或者說以廣州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區(qū),有時前沿和中心舞臺皆在廣州及大珠三角地區(qū),如辛亥革命。甚至于三次劇烈政治地震的四位領袖人物的出生地亦皆在方圓不過百里的珠三角地區(qū)——洪秀全:廣州花都;康有為:佛山南海;梁啟超:江門新會;孫中山:香山(今中山市),這當然絕不會是一種巧合。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所建立的政權同樣是一種封建專制王朝。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太平天國的宗教,洪秀全在誤讀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上所自創(chuàng)的拜上帝教,盡管其文獻在一些具體內容上多來自基督教教義,甚至徑直就是《圣經》的摘引,但在本質上卻僅只是儒家“天—天子”信仰的翻版(洪秀全自稱是上帝之子基督的兄弟,太平天國二號人物楊秀清則常自稱自己“上帝附體”)。因此,從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tài)到所建立的政權,其性質都并不具有國體現(xiàn)代化的意義。但是,第一,太平天國運動極其強烈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事實上成為以后戊戌變法之可能、辛亥革命之實現(xiàn)的基礎;第二,不管實質如何,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tài)——拜上帝教,在表面上至少是類西方宗教的,在如許古老中國,不是利用傳統(tǒng)資源,而是以西方宗教的外衣或旗號,卻在短時間里具有了極其巨大的號召力,使起義一時間如火如荼,發(fā)展迅猛,很快立國,當不能不說這件異質的外衣或旗號,在1840年之后,乃是一種人心向背的反映,同時還強烈地昭示了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的到來;第三,太平天國后期洪秀全所重用的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第一份系統(tǒng)的、具有鮮明現(xiàn)代性意味的政治綱領,盡管在當時并沒有產生任何現(xiàn)實的政治作用(雖說洪秀全也下詔頒行),甚至沒有產生任何文獻意義上的思想作用。據此,如果說太平天國運動對近代中國的國體現(xiàn)代化沒有絲毫貢獻的話,也是不實事求是的。

      戊戌維新運動則是近代中國國體現(xiàn)代化的偉大開端和切實實踐??怠⒘核岢龅南蛴?、日等國學來的君主立憲,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僅僅只是由于當時中國的國情不適合于君主立憲(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的昏聵;清王朝的總體和深度腐??;以及更深層次的“少數(shù)民族”與“多數(shù)民族”的關系問題等原因),君主立憲才是在實踐上不可行的,然其國體現(xiàn)代化的性質卻全不稍遜。

      戊戌變法的中心舞臺自然是北京,但其主要基地卻在廣州。這不僅因為廣東珠三角地區(qū)是戊戌變法領袖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的家鄉(xiāng),更由于廣州是維新變法講習所——康有為所創(chuàng)辦的萬木草堂的所在地。萬木草堂創(chuàng)辦于1890年(初曾名長興學社),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清廷查禁,約10年時間,貫穿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時段。1890年,康有為上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以布衣身份嘗試上書清帝不成,反遭許多嘲辱后回到家鄉(xiāng),決心以教育和著述活動來為維新運動打下人才、理論和輿論的基礎,于是舉家搬至廣州,創(chuàng)辦學堂。此后康有為無論外出或上京,萬木草堂均未曾停學。1895年康有為再次上京應試,聯(lián)合各地舉人“公車上書”,亦遭失敗,同樣是回到廣州,在萬木草堂講學和著述。萬木草堂為維新變法運動培養(yǎng)了一批中堅人才,如梁啟超、麥孟華、徐勤、韓文舉、梁朝杰、王覺任、龍澤厚等。而康有為的維新變法的理論系統(tǒng)也是在萬木草堂完成的。1891年出版的《新學偽經考》一書就是在他的大弟子陳千秋和梁啟超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公車上書失敗后他回萬木草堂,又完成了《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初推出。《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這一對姊妹篇為戊戌變法作了極重要的理論準備,兩書皆遭當局毀版可見一斑??涤袨榈母擢殑?chuàng)、系統(tǒng)和理想色彩的理論著作《大同書》的寫作,雖開始于80年代(1885—1887年寫成《人類公理》,稍后又修訂為《實理公法全書》),但主要的修改過程當在萬木草堂,最后成書在1902年,1913年才通過《不忍》雜志開始部分問世。總之,廣州毫無疑問是戊戌維新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國體現(xiàn)代化的基地、前沿。[5]

      辛亥革命則是不僅在理論上應然,同時在實踐上也行得通的,歷史必須和歷史必然的偉大革命,盡管不得不行,甚至可以說是不得已而取了暴力革命方式的辛亥革命,必然地遺留下了許多問題,且不能說是取得了根本的勝利,但作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也可說是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具有標志性轉折意義的界碑,其于國體現(xiàn)代化的偉大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廣州不僅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前沿,也是主要的中心舞臺。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革命在武昌起義前曾發(fā)動過11次武裝起義,其中三次重要的起義都在廣州;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又在這里領導了討袁的第一次北伐和二次革命,發(fā)動了與軍閥斗爭的三次護法運動,并在此開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這個政策的引導下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一大;孫中山逝世后,由中國共產黨提議,也是在這里將在廣州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改變?yōu)閲裾?/p>

      孫中山在廣州親自指揮了他所領導的民主革命的第一次武裝起義。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組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2月在香港設興中會總部,3月赴廣州設興中會廣州分會,并策劃武裝起義,1895年10月起義舉行,旋遭失敗,史稱乙未廣州起義。孫中山在將革命力量由會黨轉向新軍之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亦在廣州,即1910年2月的庚戌新軍起義。武昌起義前半年,孫中山領導的規(guī)模最大,準備最充分,但犧牲也特別慘烈的武裝起義,是1911年3月29日舉行的辛亥“3·29”起義,亦稱辛亥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雖也遭失敗,但從根本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直接導致了不久后的武昌起義和全國響應的局面,孫中山稱黃花崗起義與武昌起義“并壽”。1911年12月袁世凱奉清王朝之命鎮(zhèn)壓剛剛取得一點成果的辛亥革命,孫中山在廣州組織了北伐軍,并取得了相當成果。孫中山為與搞“假共和”的軍閥斗爭,于1917年7月在廣州領導了第一次護法運動,并召開“非常國會”,孫中山當選為軍政府大元帥,但護法失敗。孫中山又于1920年8月在廣州領導了第二次護法運動,因陳炯明叛變亦遭失敗。1923年2月,孫中山再次在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府大本營,領導了廣州保衛(wèi)戰(zhàn),鞏固了廣東國民革命根據地。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的實行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一大在廣州舉行。[6][1]

      可見,廣州作為近代中國的國體現(xiàn)代化前沿是確鑿無誤的。

      (三)作為經濟現(xiàn)代化前沿

      經濟現(xiàn)代化可分為生產力現(xiàn)代化與生產關系現(xiàn)代化兩個層面。近代“工商業(yè)”這一概念,工業(yè)更多涉及生產力現(xiàn)代化問題,商業(yè)更多涉及生產關系現(xiàn)代化問題。廣州自古是商都,南京條約促成的五口通商后,廣州的商業(yè)地位雖有所分流,但前沿地位仍不可動搖,這無需證明。廣州的近代工業(yè)卻步履維艱,比之上海、天津等城市規(guī)模一直有限。就中國的情況而言,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始終主要依賴官方的重視和投入,19世紀清王朝洋務運動期間,官方首先關心的是軍事工業(yè),洋務運動的主要權力人物李鴻章首先在他的兩個洋務大本營創(chuàng)辦兵器廠,1865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江南制造局,1867年他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天津機器局,兩局規(guī)模都頗為宏大,尤其是李鴻章眼皮底下的天津機器局。廣州機器局則于1873年創(chuàng)辦,但規(guī)模始終有限。[8]但是,近代企業(yè)在中國的出現(xiàn),仍是在廣州拉開帷幕的。雖然官辦企業(yè)上海、天津在先,而外國人在中國辦的企業(yè)和中國人自己辦的民營企業(yè),卻都是廣州領全國最先:1845年英國蘇格蘭人約翰·柯拜在廣州興建的“柯拜船塢”是中國最早的近代企業(yè);1848年英商創(chuàng)辦省港小輪公司,這是外資在中國境內開辦的第一家經營定期航班的輪船公司;1845年英國麗如銀行在廣州設立分支機構,這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外國銀行;南洋華僑陳啟沅在1872年創(chuàng)辦于南海簡村的繼昌隆機器繅絲廠,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yè)。[1]270-273

      當然,說廣州是中國經濟現(xiàn)代化的前沿,更主要的是因為廣州在1978年開始的當代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事業(yè)中所處的位置而言的。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極“左”局面并沒有馬上發(fā)生改觀。1977年2月7日兩報一刊發(fā)表了關于“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保┑纳缯摗?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重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位前后,提出了不同意“兩個凡是”觀點的意見。1977年11月,鄧小平和葉劍英分抵廣州,在廣州進行了重要交談,同時在會見當時廣東省主要領導人和一批干部時,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突破性的,可以說是扭轉全局的非常重要的觀點。例如: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要轉到以經濟建設為綱上來,包括當時的“揭批四人幫”,都只是暫時的,必須盡快將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又如,提出了長時間來教條主義地區(qū)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說什么養(yǎng)幾只鴨子就是社會主義,多養(yǎng)幾只就是資本主義”,指出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再如,提出希望廣東能“先走一步”,即“看準了的”可以“不要等中央”。鄧小平談話中的這些思想,正是此后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主導思想,而廣東要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則顯然是這一主導思想中的戰(zhàn)略部分??梢哉f,這實際上點燃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把火”。[8]

      1979年7月,國家決定廣東、福建兩省為改革開放先行區(qū)域。同年十二月廣東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作出了在深圳、珠海、汕頭設置經濟特區(qū)的決定。這樣,全國就形成了四個小特區(qū)(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兩個大特區(qū)(廣東、福建)的格局。在此后的實踐中,廣東的小特區(qū),尤其是深圳、珠海,以及廣東這個大特區(qū),實際上比之福建又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效應,成為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名副其實的前鋒部隊。而不管就廣東的三個小特區(qū),還是就廣東這個大特區(qū)而言,作為省會城市的廣州,可以說是擔任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現(xiàn)代化——的“前沿”指揮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特區(qū)戰(zhàn)略的實際效應和重大意義,則是無需贅言的。

      就廣州這座城市自身而言,在30余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也是做了許多率先的試驗工作,其中也許由于其歷史文化基因的原因,突出地在生產關系現(xiàn)代化方面,承擔了極為重要的破冰工程。

      1978年,“廣州選取了流通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放開物價,搞活流通,努力建立市場體系”[9]25。例如,這年2月,廣州在全省率先放開了部分水產品市場,并且建立了全國第一家鮮魚交易市場——廣州市河鮮貨棧。這一改革措施,為打破長期以來所有商品由政府指令性定價的局面邁出了大膽的一步。從此各種商品的價格逐步放開,各種計劃票證逐漸取消[9]26-27。又如,“1979年起,廣州率先打破國營經濟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發(fā)展集體、個體、私營、中外合資合作等多種商業(yè)形式,允許工業(yè)企業(yè)創(chuàng)辦供銷公司和自銷產品,讓10萬農民大軍進城開業(yè)辦店,逐漸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環(huán)節(jié)的商品流通體制。[10]

      再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面臨重大轉折關頭,鄧小平作了“南方談話”,廣州更為堅定改革步伐,次年,“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個體和私營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在全國最先提出個體私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廣東個體和民營企業(yè)總戶數(shù)和注冊資金總量位居全國第一。”[9]28-29

      此外,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廣度或層次開拓方面,如服務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廣州也做了重要的破冰工作。1983年2月廣州白天鵝賓館開業(y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引進外資合作經營服務業(yè)企業(yè)最早的范例。1983至1985年,廣州又利用外資興建了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改造了東方賓館。使廣州外貿環(huán)境大為改觀,走在了全國前頭。1996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廣州日報組建中國第一家報業(yè)集團。這家報業(yè)集團的廣告收入迄今一直為全國之首。[10][9]29

      三、 結語:歷史銘刻牽引下的當代使命

      本文開篇說,要用兩個更具價值性的判斷——“千年綿延的世界性濱海商都、中國現(xiàn)代化的前沿”——來表述廣州,那么這所謂的價值性究竟何在呢?

      現(xiàn)在可以來做概括性地回答:價值之一在于,突顯了異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卻又并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外的一種價值。大陸性的農耕文明意義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來以農為本,以商為末,重農輕商,揚農抑商,因而“商”(尤其是外向性海路之“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異數(shù),然而正是這個異數(shù),在現(xiàn)代文明的背景下,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中最欠缺,最薄弱,最需要補足的重要因素。

      價值之二在于,凸顯了全球化的價值。全球化是今日的人類大勢,但全球化絕非自近時始,而是現(xiàn)代文明的本質特征之一,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是伴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先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的大規(guī)模遠洋通商,以及殖民化出現(xiàn)的,近時的全球化浪潮不過是于今為烈而已。而“海之外”的觀念,在古代中國曾體現(xiàn)在頗為燦爛的海上絲綢之路上,但于整個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中國而言,海洋性和面向世界的充分開放性,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中薄弱、欠缺和需要補足的另一重要因素。

      價值之三在于,突顯了廣州在中華民族面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向現(xiàn)代文明轉型——這一具有總體性的170年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先鋒意義。向現(xiàn)代文明進行盡可能理想的轉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170年以來,也是今后很可能數(shù)百年時間內中華民族的至高任務。

      如果我們能夠深刻地意識到廣州之歷史銘刻的如上的三重價值,那么我們在塑形今日廣州時就會有非常不同的認知。尤其是當廣州(大珠三角、廣東、嶺南)被人們鄙夷地斥之為“無文化”的時候(相比于其他傳統(tǒng)文化重鎮(zhèn),相當多數(shù)的人們,包括相當多數(shù)的廣州人自己,在心底里仍是這樣認識的),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無文化”恰是“別一種文化”的意思,是這座偉大的城市有著別一種歷史文化基因的意思,這個別一種的歷史文化基因,乃是可以特別有力地支撐中國之文明轉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身所本具的資源。

      稍舉一個小小的實例:倘若廣州的旅游不是著重向人們展示南粵王墓,以及一系列毫無歷史感的豪華的人造景觀之類的東西,而是著力展示綿延兩千多年的世界性濱海商都的無數(shù)遺跡,著力展示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前沿的,近代中國最早的新式書院、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改革開放等等的無數(shù)遺跡,強烈地凸顯其價值意義,并構筑相應的主題旅游結構,那么,廣州的形象將會是怎么的一個樣子呢?

      當然,更為重要的不是今日廣州的塑形問題,而是廣州的當代使命問題。

      中華民族在經過了170年向現(xiàn)代文明轉型的艱難曲折的歷程,尤其是近30年來的輝煌的經濟現(xiàn)代化之后,目前顯然又來到了一個新的拐點,這個新的拐點的總特征是:成就巨大,問題嚴重。

      基于這一總特征,基于中國的文明轉型不可能繼續(xù)僅僅依賴經濟現(xiàn)代化的速度和效率這一基本事實,歷史明顯地向我們提出了新一輪的文化現(xiàn)代化和制度現(xiàn)代化的課題,而文化現(xiàn)代化很可能又必須走在制度現(xiàn)代化之前。

      這里的文化現(xiàn)代化,絕不僅僅是今天上下四方都認同的文化產業(yè)化,而是指的一次新的啟蒙,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變革,指的在作為中介的符號文化的蓬勃的基礎上的生活文化的重構與價值文化的重建。

      在中國之文明轉型的這一新的拐點面前,在新一輪的文化現(xiàn)代化,新一輪的啟蒙,思想解放和觀念變革的面前,廣州(以及以廣州為文化之核的大珠三角區(qū)域)能再前沿嗎?

      廣州已不再有1840年前八十多年一口通商的區(qū)位優(yōu)勢,也不具有1949~1978年間一城外貿的區(qū)位優(yōu)勢,亦不具有改革開放之初被特別賦予的“先行一步”的政策優(yōu)勢,廣州今天的優(yōu)勢,除了她的城市經濟規(guī)模和效應外,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歷史銘刻,以及由此歷史銘刻而釀就的城市歷史文化基因了。

      歷史銘刻以及由此而釀就的城市歷史文化基因,不是“廣州再前沿”的充分保證,卻是“廣州再前沿”的必要和極重要的條件,甚至可以說是“廣州再前沿”的前提條件。

      因此,仔細辨析,準確而透徹認知廣州的歷史銘刻,以及由此歷史銘刻而釀就的城市歷史文化基因,就是特別重要的工作了。

      實際上,更為重要的是,所謂“廣州再前沿”問題首先還不是廣州這座城市的現(xiàn)實性問題,而是廣州的歷史銘刻及其由此釀就的歷史文化基因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流向上所具的象征性問題。換句話說,“廣州再前沿”問題乃是“文化廣州”的能指問題,這個問題意味的是,在我們這個民族國家向現(xiàn)代文明轉型的語境中,“文化廣州”之能指所秉具的向度把握問題。

      [1]楊萬秀,鐘卓安.廣州簡史[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2]吳廷,鄭彭年.佛教海上傳入中國之研究[J].歷史研究,1995,2.

      [3]王榮國.中國佛教史論——兩晉南朝佛教傳布與廣州港的歷史考察[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4]劉圣宜,宋德華.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5]劉正剛.康有為在廣州辦學考史料考辨[J].廣東史志,1994,(2).

      [6]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奮斗1600—2000[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7]姜鐸.洋務運動與津、穗、漢、滬四城的早期近代化[J].近代史研究,1993,(4).

      [8]高宏的.鄧小平在廣州點燃改革開放第一把火[J].廣東黨史,2009,(3).

      [9]崔瑞駒.廣州:改革開放前沿地[M].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5.

      [10]廖惠霞,歐陽湘.廣州改革開放20年大事記實(1)[J].探求,1999,(2).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of Guangzhou and Its Mission in Modern Times

      Jin Dai, Zhang Yongjing

      The history of Guangzhou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Four Places”, namely, the birthplac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ancient China, the cradl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ioneer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from the late 1970s, and the center of Lingnan Culture since time immemorial. A more valuable description about the city is, however, a world-class coastal trading capital of hundreds of years, as well as the pioneering stag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Guangzhou and the cultural causes behind i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Guangzhou is turning itself into another“pioneer centre” in today’s transitioning civilization.

      world-class coastal trading capital; pioneering stag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Guangzhou

      G127;F127

      金岱,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永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盧小文)

      猜你喜歡
      廣州現(xiàn)代化
      邊疆治理現(xiàn)代化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wěn)步推進……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房地產導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廣州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廣州路壹號院
      我與廣州這些年
      中國三峽(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xiàn)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xiàn)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中國新現(xiàn)代化論
      天气| 武汉市| 塔河县| 炎陵县| 常州市| 大厂| 和林格尔县| 康保县| 大渡口区| 万源市| 锡林浩特市| 汤原县| 克拉玛依市| 比如县| 金华市| 马龙县| 德惠市| 天门市| 连南| 虞城县| 崇文区| 东阿县| 河间市| 福清市| 洛隆县| 佳木斯市| 凤庆县| 肥乡县| 余姚市| 孟津县| 连州市| 石渠县| 修文县| 奎屯市| 大安市| 克东县| 临朐县| 阳东县| 绿春县| 嘉峪关市|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