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濤
新課改背景下文科意向班如何展開歷史教學
■劉正濤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已進入第二個年頭了,不少學校在高二年級相繼組建了文科意向班。新課改形勢下,這類班級的歷史學科如何展開教學,成為眾多歷史教師探究的熱門話題。現(xiàn)結合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單元的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教學為例,談一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在文科意向班,很多教師的教學十分注重歷史的學科體系,尤其是加強了對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主要的歷史階段特征和歷史發(fā)展線索的教學,學生也自覺不自覺地跟著教師開始了歷史學科特有的思維訓練,但感到歷史學習不再像高一那樣生動有趣了。原因之一在于有些歷史教師文科意向班的教學,把課改的特色就丟掉了。教師必須回歸課改特色,具體來說,應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歷史,論從史出
現(xiàn)行的歷史教科書只是教師理解課標的一種版本、一種教學資源。教師應努力在教學中多引用些原始材料,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感知歷史。從小的方面說,這是以后高考“托教材考”的需要;從大的方面說,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評判習慣的需要。
在引導學生探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之前,我設計了一個教學情境問題:20世紀初的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挑戰(zhàn),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是怎樣應對的?我還引用了魯迅、光復會、小說《癡人說夢》等代表不同群體的歷史材料,營造了一個新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從原始的歷史材料中去感知歷史,從而意識到: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正在探究中國如何走向現(xiàn)代化之路,孫中山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無論是哪個學段的歷史教學,都應設置充分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去感知、進而自主的得出結論。教師不僅要注意自己教的優(yōu)化,更要注意學生學的優(yōu)化,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用自主、探究替代傳授、灌輸式教學。
2.有效設計,積極引導
歷史的感悟不是教師教授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引導體驗而產生的。于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就必不可少了。
在引導學生評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時,我先給出了一個范例:通過問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者有沒有內在的聯(lián)系”得出一個結論,即“完整性,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然后設計問題“你能嘗試用一些關鍵詞來評價三民主義嗎”,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為了讓學生的探究有效地展開,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我在前面的課上做了大量的準備,引導學生論從史出。
3.關注過程,促進生成
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痹谛抡n改下,這種情形會隨著師生探究過程的深入而大量的出現(xiàn)。這些在師生合作探究中在課堂上即時或偶然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更應運用智慧利用這些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前面探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活動中,有學生給出了一個關鍵:“階級性,由于忽視農民階級等底層社會人民的需求,使得三民主義指導下的民主革命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边@里,學生沒有從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出發(fā),而從底層社會(中國的國情出發(fā))來看待三民主義,具有新意。面對這種新的教學資源,我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在后面探究新三民主義的“節(jié)制資本”、“耕者有其田”時給予了回應:在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下,孫中山認識到了三民主義的局限,對社會底層的需求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實際上確立了“扶助農工”的政策。
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中,不能用預設的目標主宰教學,束縛學生思維,要注意開發(fā)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因素,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智慧的生成。
與高一面向年級全體學生的歷史教學不同,高二文科意向班的歷史教學不應該僅僅滿足于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知識豐富起來的現(xiàn)狀。它應有自己的獨有的要求,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視野
教學設計,不應僅僅停留在某一課上,而應把該課放在一個較為宏觀的視野中,從整體上來展開,讓學生在探究后能建構起嚴謹?shù)闹R體系來。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課屬于必修三的“主流思想的演變”的重要內容。對此,教師應有個整體認識:在古代,中西的主流思想各有自己的源頭和特色;到了14到18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中西的思想交流在較大層面上展開起來,即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進入到19~20世紀,中國開始大規(guī)模地向西方學習,從最初的機械地學習到逐漸地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特色日益顯示出力量與魅力,并對世界主流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一課,就是上述第三個階段的重大事件的反映。從上面的宏觀感知中可以看出,不僅是這一課,還包括整個第六單元,抓住了“中國國情”、“西學中國化”、“中國的現(xiàn)代化”等關鍵詞,從而把握住了這個單元的主體脈絡。
2.教材整合
現(xiàn)行的課改教材是專題史體例的,不像以往的通史體例。它一方面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另一方面又為我們的教學設計留出了大量的空間。
在講述“三民主義的實踐及其影響”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地暢談其觀點,然后把它和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整合進來。讓學生在已知出新知的同時,也形成整體把握某個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的探究習慣。
在文科意向班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帶齊三本必修教材,讓學生在探究某一歷史現(xiàn)象時,可以很方便地就某個歷史時期建構起立體的、而不僅僅是專線的知識結構。
3.文明史觀
歷史學科的必修三作為精神文明板塊,是必修一、二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的延伸,反過來對它起推動或阻礙的作用。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必修三的基本理路。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這一課,可以這樣來整合教材:20世紀初中國面臨怎樣的形勢(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礙)——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怎樣應對(如魯迅、光復會、小說《癡人說夢》等代表的不同群體)——孫中山正是先進的中國人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進步性和偉大性在于結合中國國情去學習西方、并用以改造中國(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與中國傳統(tǒng)、現(xiàn)實有機結合,指導的實踐推動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以一戰(zhàn)為代表的新的歷史背景給中國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中國的現(xiàn)代化模式的轉向)——先進的中國人怎樣應對(如中共、胡適、徐志摩等為代表的不同群體)——孫中山作為先進中國人的典型代表,又是如何順應歷史潮流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
4.歷史能力的養(yǎng)成
新課改要求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探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孫中山從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的轉變,我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包括梁啟超等先進的中國人因一戰(zhàn)而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蘇俄十月革命和共產國際、孫中山關于美國等民主共和國的認識上的轉變等,讓學生仿佛置身當時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去感受孫中山不屈不撓的愛國情懷。
文科意向班的教學,不可回避的是,高考考試大綱中對歷史學科所強調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和“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四大能力要求。這些能力不可能在高三年級一下子就形成。對此,教師要樹立大高考備考觀,把高考的許多要求(如這里所講的“能力”養(yǎng)成)分解到高二文科班的教學中來。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弊鳛闅v史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三維目標”的統(tǒng)率下,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在“授之以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讓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究”完全融合到一起,從而容應對新課改對歷史教學的新要求。
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