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霞
摩爾·弗蘭德斯:真真假假的情感世界
楊紅霞
試通過深入剖析《摩爾·弗蘭德斯》中摩爾對丈夫、情人和孩子的感情與她對金錢的渴求之間讓人難以琢磨的模糊關(guān)系,證明通過摩爾這一形象,笛福向讀者揭露當時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丑惡,批判不顧道德廉恥、盲目追求金錢的價值觀。
妻子;情人;母親;金錢;道德
18世紀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摩爾·弗蘭德斯》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堪與《魯濱遜漂流記》相比的一部力作。弗吉尼亞·伍爾芙在《普通讀者》中稱“《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克莎娜》屬于偉大的英國小說中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永恒魅力的杰作”。[1]整個小說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guān)于摩爾·弗蘭德斯在婚姻市場上的經(jīng)歷。這一部分以摩爾受第一任丈夫的哥哥的誘奸為開始,以第五任丈夫去世、摩爾的身體失去生殖力為終結(jié)。第二部分是關(guān)于摩爾的竊賊生涯:以她第一次竊取一位少婦的包袱開始,最后因盜竊失手而被關(guān)進新門監(jiān)獄。摩爾·弗蘭德斯童年時代動蕩不定、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生活則是她整個成年生活的鋪墊;她在新門監(jiān)獄的悔過自新,在北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發(fā)財致富,使她以改名換姓的方式回到英國并最終躋身于體面的中產(chǎn)階級。
對于主人公摩爾的評價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人認為笛福筆下的摩爾是個不折不扣的“蕩婦”,她的前半生以婚姻為幌子從事合法的賣淫活動;另一種人則認為“蕩婦”只是摩爾的表面形象,實際卻反應(yīng)了她性格中可貴的一面——頑強的意志、強烈的抗爭精神、不氣餒、富有人性。摩爾是傳統(tǒng)的父權(quán)文化的反叛者,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評判的那樣,摩爾是“獨立自主的女人”“有健全理解力的人物”。她“有一種喜歡迎著風(fēng)暴毅然前進的氣概”“樂于施展自己的各種能力”。[2]因此,將摩爾塑造成“蕩婦”并不是笛福的本意,摩爾也并不是天生的淫蕩、邪惡,而是以一個弱女子之身處在邪惡冷酷的社會時,不得不運用原始的本錢自尋活路。但是,盡管如此,作為五任丈夫的妻子和諸多孩子的母親,摩爾是否對丈夫傾注了真摯的愛情,是否對孩子傾注了深厚的母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文將深入剖析摩爾對丈夫、情人和孩子的感情與她對金錢的渴求之間讓人難以琢磨的模糊關(guān)系,由此證明通過摩爾這一形象笛福向讀者揭露了當時的一種社會觀:為了金錢,人們已經(jīng)顧不上道德廉恥、操守德行和高尚精神。
關(guān)合鳳認為,“和羅克莎娜一樣,摩爾雖淪為小偷、騙子、妓女,但她仍具有女人所特有的溫柔和善良的品質(zhì)。摩爾對她的男人們的物質(zhì)享受顯示出了妻子式的關(guān)心,她雖與愛爾蘭人杰姆相互欺騙,但對他卻不乏真情。”[3]但是作為一個處于貧困又聰明的弱女子,她面對生活的難題,會用自己憑經(jīng)驗直感得來的時代社會流行的方式來解答,她感悟到:“只有錢才能夠使一個女人顯得可愛”“世事改變了,結(jié)婚是為了互相利用,為了共同的利益,為了做生意,愛情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或者根本沒關(guān)系的?!保?]
雖然摩爾在十七歲時第一次付出了真感情,但是不可避免,她對第一任丈夫的哥哥的愛情也與金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當?shù)谝蝗握煞虻母绺缣岢鲆c摩爾分手,并將她轉(zhuǎn)讓給她的第一任丈夫時,摩爾義憤陳詞,大聲反駁:
假使你相信我聽了你這么多話,答應(yīng)你的一切要求,而心中卻沒有一個毫無疑義,萬劫不拔的愛情,你就太不對了?!阋盐乙平唤o你的弟弟嗎?你能夠改變我的愛情嗎?你能夠叫我不愛你,而去愛他嗎?你以為你叫我愛誰,我立刻就能夠愛誰嗎?不,先生,請你相信,這是做不到的,不管你那一方怎樣變化,我總是忠心不二的,現(xiàn)在事情既然弄到這般不幸的田地,我情愿當你的情婦,而不肯做你弟弟的夫人。[4]
讀者看到這里會情不自禁的為摩爾忠貞的愛情所感動,為她在情感上受到的侮辱感到義憤填膺。然而,從一開始,摩爾的這次忠貞的愛情就與金錢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摩爾每次與那位大公子“瞎鬧”之后,他都會“拿出差不多滿把的金子放在我手里”。[4]摩爾不但沒有拒絕,反而“接連好幾個鐘頭睜大眼睛看著,把金幣數(shù)了又數(shù),每天都要數(shù)上一千遍”。[4]那時的摩爾不是因為生活的貧困而將自己的感情做買賣,她完全是自投羅網(wǎng)、甘心墮落。雖然摩爾有時也暗自揣度她的主子到底有什么用意,但每次都是他的甜言蜜語和所給的金子占了上風(fēng),讓摩爾將道德操守完全拋之腦后。她甚至有時責(zé)備那位大公子并不真正了解她?!凹偈顾媪私馕?,知道他所追求的那一點點小事情是多么容易到手,也不至于那樣整天操心算計,盡可以給我四五塊金幣,下回碰到我時就和我睡覺?!保?]為了繼承財產(chǎn),那位大公子提出與摩爾分手并愿意支付五百金鎊作為補償,這筆錢在摩爾答應(yīng)嫁給他弟弟時他就履行了他的條件。一把金幣就等于一次性交換,五百金鎊換來的一份感情的終結(jié),這是金錢與愛情的直接交易。
如果說摩爾感情的第一次失足是由于她的年輕、涉世不深,那么在被她的第二位丈夫布商某某拋棄后,摩爾深刻的懂得了一個道理:“結(jié)婚是為了互相利用,為了共同的利益,為了做生意”。[4]她完全懂得人們找情婦和娶老婆的不同標準。情婦必定要臉兒嬌嫩,身材苗條,儀態(tài)萬方,行動婀娜,然而娶老婆就不一樣了,“不管她身體怎樣殘缺也不會覺得礙眼,無論品質(zhì)多么低劣也不會發(fā)生問題。錢是唯一重要的條件,妝奩總不會是駝背彎腰的,也不至于乖張兇悍,錢無時無刻不是可愛的,不管老婆是什么樣子?!保?]這一擇偶標準其實在摩爾年輕時就聽她那位住在科爾切斯特的小姑說過,“長得漂亮,會說話,態(tài)度好,懂事,性情溫和,正派,受過教育,德行高超,虔信上帝,以及其他身心方面的好處都不能夠引動男人去同一個女子結(jié)婚;只有錢才能夠使一個女人顯得可愛。”[4]只是當時的摩爾未能深深體味。經(jīng)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以后,摩爾變得成熟了,深知婚姻市場的丑惡陰險,因此設(shè)下計謀成功的為一位年輕小姐贏得了如意郎君。
摩爾的第一任丈夫洛賓是笛福筆下唯一一位道德感極強的人物,他不僅宣揚公正無私的、純潔的愛情,而且身體力行,娶了毫無經(jīng)濟基礎(chǔ)的摩爾為妻;她的第三任兄弟丈夫雖然稱頌這種無私心雜念的愛情,但卻是摩爾引誘他將這種思想付之行動;到了巴斯以后,摩爾的感情和她對金錢的欲望的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清晰。金錢已不再是含蓄的誘惑,而是在交流中顯得極為露骨。與巴斯情人的整個事件是一次戀愛的過程,但是其中沒有擁抱接吻、沒有求婚戒指,充斥著讀者眼球的只是金錢的影子,比如“金鎊、先令、便士”等等。巴斯情人第一次向摩爾求愛時不是宣稱他多么愛她,而是供給她金錢以維持她的生活。
摩爾的下一個求愛者即最后一任丈夫(實際上,摩爾是和第四任丈夫分手后才與這位丈夫結(jié)婚)是銀行的職員。由于年歲增高,摩爾的經(jīng)濟狀況越來越糟。這一次摩爾不是以拒絕金錢來使自己顯得有吸引力,相反地,她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所有財產(chǎn)公之于眾,以作誘餌。這次求愛又是一次長時間的金錢交易。第一次見面時銀行的職員說:“你為什么不找個總管家,太太?他可以照顧你和你的錢,那么省得你麻煩了。”[4]同樣地,摩爾小心謹慎的接受了他的建議,“至于執(zhí)行遺囑人,我請他相信我是沒有繼承人的,在英國也沒有什么親戚,我不要繼承人,也不要什么執(zhí)行遺囑人,我只委托他,……這筆錢就完全歸他所有,他既然對我這么忠實,也配得到這筆錢?!保?]笛福將摩爾的經(jīng)濟狀況和銀行職員的婚姻狀況交織在一起。摩爾擁有財產(chǎn)卻不知怎樣安排;銀行職員有妻室卻不知如何擺脫。既然摩爾的財產(chǎn)和銀行職員的妻子都不能為它們的主人帶來相應(yīng)的利潤,銀行職員請摩爾相信,“我和你同樣的感到惶惑不寧,我和你一樣地需要別人的忠告”。[4]此時妻子和財產(chǎn)變成了完全相同的事物。
在五任丈夫中摩爾最愛最忠心的就是蘭開夏丈夫杰姆,然而這種愛也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chǔ)之上。摩爾從未把她的境遇坦白的告訴杰姆,反而在得知自己被欺騙、杰姆身無分文欠了一身外債時,她感到非常的慶幸,因為她連真名字都沒有告訴他,甚至在最后分手時也不讓他知道她是什么樣的人或者到哪里可以找到她。盡管他看起來多么善良、多么誠實,以至于摩爾回想起與他度過的快樂時光時感到無限的歡欣;盡管對于杰姆的不辭而別,摩爾顯得極度的痛苦不安;盡管分別前夕,摩爾和杰姆爭相貢獻出身邊所有的財產(chǎn),她甚至下定決心追隨他闖蕩天下。然而一旦意識到從他身上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摩爾便迅速做出決定,轉(zhuǎn)而尋求下一個有經(jīng)濟實力的對象。事實上,在與杰姆共同生活的同時,摩爾總是留心和那位“誠實的朋友”——銀行的職員保持通信,讓他知道她還活在人間,暗示他她仍有可能成為他的妻子。因此,在摩爾看來,婚姻不僅僅是因為情人之間有愛,更重要的是,婚姻是她獲得穩(wěn)定、體面、優(yōu)雅生活的保障。
摩爾先后做了幾個男人的妻子或情婦,表面上看她忠于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她說:“我所經(jīng)歷過的一切艱苦使我更要作一個好妻子,我那幾回當妻子的時候,我的行為也從未使我的丈夫們感到任何不安?!保?]但是每當她與男人建立起婚姻或婚外關(guān)系時,她總是將愛情、幸福和金錢反復(fù)掂量;對金錢的貪求欲最終戰(zhàn)勝對純真愛情和幸福的追求。陶家俊博士認為摩爾這一女性人物終生追求金錢是對資本主義個體價值的肯定,而這種個體價值又反過來重塑摩爾的文化身份,并以資本主義文化特有的契約關(guān)系將之固定下來。[5]換句話說,摩爾與幾任丈夫及情人之間都是一種契約關(guān)系。在摩爾前期與男性的關(guān)系中,契約關(guān)系以相互信任和承諾為基礎(chǔ),以口頭形式確定下來。第一任丈夫的哥哥將雙方的肉體關(guān)系用金錢維系下來。后來,他通過付給摩爾一大筆錢來解除雙方的性關(guān)系、結(jié)束對她女性身體的租用。摩爾自然也承諾將自己的身體轉(zhuǎn)讓到他弟弟(第一任丈夫)名下。在逃往法國前,第二任丈夫口頭承諾將來不會再麻煩她,從而主動中止了倆人的婚姻關(guān)系。當摩爾倍受通奸的罪惡感折磨時,女房東以契約的名義為她的行為辯解:“她嘲笑我在婚嫁之事上瞻前顧后。既然我們雙方同意分手,契約關(guān)系也就毀了,雙方的義務(wù)也就解除了?!保?]這種口頭契約的形式后來發(fā)展到以書面的形式來表述。摩爾狠狠地敲詐了巴斯情夫一筆錢,簽署了一份“解約書”之后就解除了雙方的情人關(guān)系。她哥哥補償了她所有從弗吉尼亞運往英國的貨物的損失后,強迫她簽了“解約書”,讓她永遠從他的生活中消失。最后一任丈夫建議再他正式離婚之前同摩爾“簽訂一個契約,還蓋上圖章,約好當他離婚得到批準的時候,就嫁給他”。[4]這種婚姻的契約精神深植于小說文體中,左右著摩爾·弗蘭德斯與她的丈夫和情人間的關(guān)系。
作為孩子的母親,摩爾的行為是否稱職,是否讓讀者滿意呢?學(xué)者曹迪從伊瑟讀者反應(yīng)理論的視角分析了摩爾的形象,指出摩爾扮演的母親的角色有著矛盾性和不一致性的特點,“她既非絕好,也非絕壞;既非完全自私,也非充滿愛心”。[6]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之一是受到當時普遍流行的社會習(xí)俗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摩爾本身生存所必需的自我保護。那么摩爾當時的處境真的如此的糟糕,以至于迫使她丟棄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不管不顧嗎?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摩爾的整個生產(chǎn)史。摩爾與第一任丈夫生活了五年,生有兩個孩子,但都由丈夫的母親領(lǐng)養(yǎng),因而為她免去了許多麻煩;與第二任丈夫紳士式的布商生了一個孩子,可是夭折了;與她的兄弟丈夫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夭折),離異后孩子由丈夫撫養(yǎng);與巴斯情人過了六年,生了三個孩子,但只有第一個活著,最后摩爾以五十金鎊的價值把這個活著的孩子轉(zhuǎn)讓給巴斯情人;與第四任丈夫杰姆生有一子并送與他人,以便她順利的嫁給下一個經(jīng)濟支柱——銀行職員;與最后一任丈夫生活了五年,生了兩個孩子后就不再生了。在肉體買賣的婚姻市場上,摩爾前后共生了十二個孩子,其中四個夭折,其余的要么送人,要么交給丈夫或情人撫養(yǎng),要么是丈夫的父母領(lǐng)養(yǎng)。摩爾的所作所為目的只有一個:甩掉包袱,去除絆腳石,然后繼續(xù)從事自由的婚姻賣淫。
令人荒唐可笑的是,當摩爾流放到弗吉尼亞第一次與她長期分離的兒子漢弗萊見面時,她蹲下身親吻漢弗萊曾站過的土地。此刻的摩爾是多么的縱情恣意,為所欲為。然而她對她的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冷漠無情的。一旦把他們留給親戚或繼母撫養(yǎng),就不再領(lǐng)回來,甚至在以后機會允許時也不詢問一下。對于摩爾的自私自利,冷酷無情,伊恩·瓦特得出結(jié)論:“盡管有可以解釋的環(huán)境,但她仍然常常是一個無情的母親”,“如果摩爾·弗蘭德斯對除漢弗萊及已死的四個之外的所有孩子一直緘口不提,那我們不是由此推論她沒有適當?shù)哪笎?,而只是推論當他的人物不出現(xiàn)時,笛福把他們忘記了。”[1]因此,金錢在摩爾的生命中有著不可逾越的地位。每次她在金錢和其它生活追求間進行選擇時,金錢最終是她不變的抉擇。她前后共生了許多孩子,可她從未真心為自己的孩子擔憂過。拋下這些嗷嗷待哺的嬰兒就像扔掉生命中不堪負荷的負擔。在與巴斯情夫討價還價時,兒子甚至成了她手中借以敲詐的砝碼。
不可否認,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語“貧窮”和“逼迫”不斷提醒讀者想象摩爾艱難的處境。在摩爾的婚姻生活中,每個事件的結(jié)尾部分,與她交好或婚配的男人要么去世,要么因逃避法律的懲罰離開她,要么因逃避道德良知的譴責(zé)和禁忌而拋棄她。這樣,摩爾不斷地被命運從一個漩渦拋入另一個漩渦。但是摩爾從未陷于山窮水盡的絕境。她手中總是有數(shù)百英鎊供自己支配。我們雖無法準確計算出18世紀的英國倫敦一名單身女人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開銷是多少,但是格雷戈里·金和笛福都對當時主要集團的平均收入有過調(diào)查,都談到了介乎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中產(chǎn)階級。根據(jù)金的統(tǒng)計,“每年家庭收入在三十八鎊到六十鎊之間人有一百九十九萬”,[1]他們都應(yīng)該屬于中產(chǎn)階級。由此看來,摩爾應(yīng)該屬于中產(chǎn)階級上層地位的一員。另一方面,文本也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細節(jié)。細節(jié)之一就是女房東為她開的生孩子所需花銷的三種帳單:最低的開銷是三個月約需13英鎊;而最高的開支是三個月需付53英鎊。以最低開支計算,即使是生孩子,她每年花費也不過約50英鎊。因此,她對金錢的需求不是純粹出于生計所迫,而是心理上對貧困的焦慮、對金錢的貪求使然。馬修·阿諾德曾講過,那些“非利士人”即中產(chǎn)階級總是相信“日子富得流油便是偉大幸福的明證”,所以他們總是“一門心思、一條道兒奔著致富”。[7]如此也就淪為盲目的“工具崇拜”卻毫不顧忌任何道德觀念,摩爾便是其中的一員。
笛福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重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讓普通人置身于現(xiàn)實生活中,展示其真實、復(fù)雜多面的性格。同時,由于他深邃的思想,豐富的生活閱歷,使筆下人物折射出時代精神和社會本質(zhì)特征,從而塑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摩爾就是這些人物中典型的代表。笛福是啟蒙運動時期下層中產(chǎn)階級的代表,注重商業(yè),講究實際,鼓吹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開展自由貿(mào)易和開拓海外殖民地,主張社會民主和宗教自由,反對貴族特權(quán)和專制政治,肯定個人進取精神和追求財富的欲望。所以,摩爾的性格本質(zhì)和魯濱遜一樣打上鮮明的時代和階級烙印,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個人主義的世界觀。摩爾具有強烈的個人欲望,從小立志要作“貴婦人”,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一個女人想發(fā)財只能依靠男人,所以她把目光投入婚姻市場,不斷交易、不怕失敗,甚至不惜丟棄自己的孩子,終獲成功。對摩爾是非功過的評判實際上是對當時丑惡社會的揭露。高爾基在評論摩爾·弗蘭德斯時也說道:“作者(笛福)時刻不忘塑造一個墮落的社會制度下的犧牲品,他指責(zé)摩爾,希望她的抵抗更堅決些,但他更多的是譴責(zé)造成這個婦女墮落的社會?!保?]“所以人的墮落,尤其是女人的墮落,社會要負很大的責(zé)任”[9]毫無疑問,笛福本人既是一個清教徒,也是一個商人,他本身就體現(xiàn)了當時腐朽的生活價值觀。盡管如此,笛福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墮落,為讀者塑造了一位具有道德感的正面人物洛賓,以此和生活在貪婪社會的摩爾的形象相抗衡。
[1]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高原,董紅鈞,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3:101-120.
[2]弗吉尼亞·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M].瞿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3]關(guān)合鳳.“父權(quán)文化傳統(tǒng)的反叛者還是繼承者?”[J].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1(11),第41卷第6期.
[4]笛福.摩爾·弗蘭德斯[M].梁遇春,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5-173.
[5]陶家俊.“從敘述結(jié)構(gòu)論《摩爾·弗蘭德斯》對資本主義個體價值的肯定”[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9),第18卷第5期.
[6]曹迪.“摩爾的是與非”[J].外國文學(xué),2008(3).
[7]馬修·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M].韓敏中,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8:15.
[8]劉炳善.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76.
[9]梁實秋.英國文學(xué)史(2)[M].臺灣:協(xié)志工業(yè)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5:884.
Abstract:Moll experienced a lot romantic times but full of frustrations,which is showed to the readers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Moll.Moll,as a wife,a lover and a mother,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mong the main characters,such as the lover,the husband and the children,is revealed the desire for money The novel discloses the evils of bourgeoisie and criticizes the value of pursuing money without morals.
Key words:wife;lover;mother;money;morals
Class No.:I561.074Document Mark:A
Moll Flanders’Love:True or False
Yang Hongxia
1672-6758(2011)03-0109-3
I561.074
A
楊紅霞,碩士,助教,長江師范學(xué)院,重慶·涪陵,郵政編碼:410080
(責(zé)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