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軍
(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湖南 長沙 410011)
對新時期黨內民主建設的若干認識
陳利軍
(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湖南 長沙 410011)
黨內民主建設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工程。推進這一工程,必須把握國際國內一些重要因素,深刻總結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形成明確的發(fā)展思路。
黨內民主;建設;科學化
黨內民主建設是黨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新命題。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重視黨內民主建設,從積極倡導“發(fā)揚”黨內民主,到大力“發(fā)展”黨內民主,再到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我黨對黨內民主的提法越來越科學,認識越來越深化。黨內民主“建設”新命題的提出表明:發(fā)展黨內民主已成為黨的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工程,隨著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也將開創(chuàng)新局面。本文擬對新時期黨內民主建設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中國共產(chǎn)黨擔負艱巨的執(zhí)政使命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盵1]P465“黨內民主建設”也不例外,它是這個時代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年、執(zhí)政62年、領導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當前中國共產(chǎn)黨正帶領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處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關鍵時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任務十分艱巨。從國際看,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模式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等基本趨勢在深入發(fā)展,盡管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但國際戰(zhàn)略競爭和矛盾也在發(fā)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看,我國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期,這一時期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同時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fā)展呈現(xiàn)一系列階段性特征。盡管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還未成功。從黨內看,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是適應的,但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世情、國情、黨情使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
(二)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利益矛盾錯綜復雜
經(jīng)濟是分析一切社會現(xiàn)象的金鑰匙。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shù)缴a(chǎn)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shù)接嘘P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shù)接嘘P時代的經(jīng)濟中去尋找?!盵1]P617-618黨內民主建設對黨的傳統(tǒng)領導體制而言,堪稱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從根本上說,是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利益格局調整所致。由于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利益矛盾尤為突出。當前,利益矛盾已成為我國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它是一切社會矛盾的實質與核心。“利益矛盾是不同的利益主體的利益之間以及他們與共同利益之間的差異和對立的一面。”[2]P333它不僅存在于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而且存在于不同所有制之間及內部、不同行業(yè)和部門之間,還存在于黨群、干群之間。突出表現(xiàn)為城鄉(xiāng)矛盾、區(qū)域矛盾、貧富矛盾、勞資矛盾、干群矛盾等。近幾年發(fā)生在企業(yè)改制、城市拆遷、農村征地、礦產(chǎn)糾紛等方面的沖突,就是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現(xiàn)。這些矛盾涉及的范圍之廣、對象之多,觸及的問題之深、關系之復雜為改革前所罕見!
(三)社會變革時期思想意識十分活躍
深刻的社會變革帶來了思想觀念的相應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日益增強,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趨勢更加明顯。一是在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的同時,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在社會一定范圍內活躍起來。從歷史和現(xiàn)實看,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右”的方面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借以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思想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實質和要害,就是主張全盤西化?!白蟆钡姆矫媸歉痉穸ㄎ覈母母镩_放,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人以“反思改革”為名,得出中國的改革已誤入歧途、背離社會主義道路的結論,實際是否定改革,主張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此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有所滋長,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輿論時有出現(xiàn)。二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主旋律的同時,封建主義殘余思想意識驅之不散?,F(xiàn)實中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干部制度中官僚主義和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家長制等現(xiàn)象;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現(xiàn)象時有。在中西文化交融交鋒交流過程中,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中形成的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腐朽價值觀正日益影響著人們。社會思想的活躍程度,使黨整合思想的難度也前所未有。
(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在中國,以擴大人民民主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從來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與黨內民主息息相關。沒有黨內民主的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可能深化,擴大人民民主也不過是一種理想。正如鄧小平曾指出:“在我們黨內和國家內,必須按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種局面首先要從黨內造成。我們國家也要造成這樣一種局面。但是,如果黨內不造成,國家也造不成。”[3]P306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已形成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思路。這一思路的形成是基于中國政治發(fā)展邏輯和現(xiàn)行政治體制。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政治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著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路徑、模式、目標?!霸谥袊紊钪?,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核心作用不僅作為一種制度的體現(xiàn)—作為執(zhí)政黨,而且作為一種政治的體現(xiàn)—作為領導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成為中國政治制度安排的一個基本規(guī)定和重要前提?!盵4]P43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的巨大影響除了法定有形的領導,也包括無形的影響示范。因此作為追求人民民主為已任的中國共產(chǎn)黨,除了在其他國家政治領域和體制體系中直接進行民主政治的改革試驗,對于共產(chǎn)黨本身的建設,尤其是黨的領導體制改革,無疑將對政治體制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chǎn)黨要奪取全面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化解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復雜的社會矛盾、整合社會各種思想、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以及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只有通過黨內平等協(xié)商,集中全體智慧,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建立公平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和民主團結的思想整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才能充分發(fā)揮黨的戰(zhàn)斗力,永保黨的先進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民主建設取得的新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各項事業(yè)獲得飛躍發(fā)展,從根本上說,得益于黨內民主建設取得的新成就,突出表現(xiàn)在:一是黨內民主理論取得重要成果。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黨內民主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的重要命題。十六大報告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重要論斷。十七大報告提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chuàng)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huán)境等系統(tǒng)理論。目前黨內民主的原則問題、理論問題已基本解決。二是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的推進,黨代表大會提案制、代表提議的處理和回復機制的逐步落實,以及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黨代表任期制、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全委會負責、報告工作的接受監(jiān)督的提出,黨代表大會制、黨的集體領導和民主決策制度化、規(guī)范化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差額選舉范圍應擴大到各級黨代會代表,基層黨組織委員、書記,地方各級黨委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委員,之后黨的基層組織和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出臺,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把組織推薦與黨員和群眾推薦結合起來,逐步擴大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范圍;加之民主評議干部、黨員制度,黨委民主生活會制度的推進,特別《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的頒布,黨員各項民主權利有了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三是基層黨內民主實踐不斷取得新突破。鄉(xiāng)鎮(zhèn)黨政領導干部“公推直選”在全國范圍推廣。2001年,四川省平昌縣在靈山鄉(xiāng)公推直選產(chǎn)生黨委領導班子,首次打破任命制。2003年12月,成都市新都區(qū)木蘭鎮(zhèn)公推直選產(chǎn)生第一位鎮(zhèn)黨委書記。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公推直選”作為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的努力方向做了充分肯定。2008-2009年,南京806個村黨組織和363個城市社區(qū)黨組織,在換屆時實現(xiàn)了公推直選全覆蓋。正如塞謬爾·亨廷頓所說,政治秩序或政治穩(wěn)定取決于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參與程度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基層黨內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試驗也在頻繁開展,黨務公開、黨員評議等在黨內基層組織開展得如火如荼。盡管有些做法還在試驗當中,它的價值不容忽視。它使一向缺乏民主觀念和民主習慣的廣大人民群眾經(jīng)受了民主鍛煉,提高了民主素質和能力。一位學者說過,“一次有實質意義的民主實踐比一千次空洞說教更有效果”。這種民主試驗對人民群眾來說無疑意義深遠。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民主建設存在的新問題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民主建設成就斐然,但不能忽視黨內民主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黨內民主發(fā)展不平衡。從地區(qū)看,凡是在中央統(tǒng)一部署試點的地區(qū),黨內民主進展相對快一些。從1988年開始,中央組織部先后在浙江、山西、河北、湖南等省的12個縣市進行首輪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黨的十六大后又創(chuàng)新了多個試點,如江蘇試行公推公選、公推直選;南京白下區(qū)試行“黨代表經(jīng)常性到選區(qū)”;湖北羅田縣試行“取消縣委常委會、實行全委負責制”;四川宜賓試行“委員結構制”、自貢試行“村級組織書記直選”、雅安試行“政協(xié)會和黨代表開套會”等等。在試點地區(qū),黨員主體意識大大增強,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而在非試點地區(qū),顯得相對薄弱。從層級看,基層黨內民主形式多樣。公推直選在全國城鄉(xiāng)推廣;黨員議事會和黨群議事會、黨員聽證會、黨員群眾評議領導干部等多種形式在一些黨組織創(chuàng)新實踐,黨務公開逐步推進。中、高層黨內民主由于運行機制復雜,操作難度大,相對于基層黨內民主具有明顯的漸進性特征。二是黨內民主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一方面一些制度權威性不夠,存在著重制度安排輕制度執(zhí)行的情況。其典型特征是制度不斷“生產(chǎn)”,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要么缺乏監(jiān)督,要么因人而異,造成制度面前不平等,使制度缺乏應有的權威;另一方面制度系統(tǒng)性不夠?,F(xiàn)有的一些黨內民主制度相互之間聯(lián)系不十分緊密,有的甚至互相抵觸。制度系統(tǒng)內部不協(xié)調,尚未形成有機連接的網(wǎng)絡。再有,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夠強。雖有制度但制度過于原則籠統(tǒng),且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從而導致制度功能弱化和軟化。三是基層黨員民主素質不高。如前已述,黨內民主創(chuàng)新實踐屢見不鮮,但由于基層黨員民主素質滯后,影響了實踐價值的充分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部分基層黨員“不知民主”,即對“民主為何物”,包括民主的內涵、實質、規(guī)則、程序等等,不甚了解;“不會民主”,即雖有一定民主意識,卻不知怎么爭取與行使民主權利;“雖有所知但不為所動”,指雖部分或基本知道自身民主權利,但對民主權利表現(xiàn)冷漠。黨內民主建設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影響黨內民主推進的重要因素。
(一)開展黨內民主意識的培育,積極引導黨員正確行使黨員權利、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從觀念上推進黨內民主
黨內民主意識是指在黨內民主生活中,黨員對自身民主權利、義務的認識,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和自覺表達、平等參與黨內事務的意愿。黨內民主意識的培育是黨內民主良好運行的基礎?!皬闹袊伯a(chǎn)黨建設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黨探索和實踐黨內民主的過程,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黨內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的匱乏?!盵5]由于黨內民主意識的缺乏,使黨內民主制度的構建與發(fā)展方向受到制約,黨內民主制度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受到阻礙,黨員民主權利的切實保障受到影響。美國政治學家喬·薩托利說:“民主是觀念作主的結果,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人類歷史探險如此明確而可怕地依靠觀念的力量,因此也依靠我們使用觀念的能力和掌握符號世界的才干?!盵6]P563培育黨內民主意識,一方面,要加強對領導干部黨內民主意識的培育。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強化黨的集體領導意識,消除特權意識和人治觀念,充分尊重黨員的基本權利,轉變專制的工作作風,自覺接受監(jiān)督。另一方面,要對黨員進行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等意識培育。黨內民主狀況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要使黨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黨內民主的發(fā)展,強化其責任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黨員了解黨員權利規(guī)章制度的內容和操作方法,破除權力崇拜和迷戀心理,樹立主人翁意識、程序意識和法治意識,提高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為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證。
(二)推進黨內民主制度科學化建設,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從根本上推進黨內民主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發(fā)展黨內民主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根本”。要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黨內民主制度科學化建設至關重要。科學的黨內民主制度集中體現(xiàn)為完整性、關聯(lián)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即要求黨內民主各個方面制度配備齊全,體系內部各項制度之間聯(lián)系緊密,形成有機連接的網(wǎng)絡。由于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黨組織所處的地位和任務不盡相同,所處的層次不完全一樣,環(huán)境和條件也有差別,黨內民主具體制度應體現(xiàn)層次上差異。為了便于把制度的內容落到實處,制度一定要細化可操作的細則,以防止制度執(zhí)行起來走樣。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特性,它是推進黨內民主健康發(fā)展的根本。然而,這一根本能否充分體現(xiàn),歸根到底在于制度科學與否,即在于它是否具備以上四個特性。這不僅決定著黨內民主的命運與前途,同時也決定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方向。
加強黨內民主制度科學化建設,就要在上述“四性”上下功夫。一要加強黨內選舉制度、黨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黨內監(jiān)督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化建設。一方面,要完善其制度體系,解決制度系統(tǒng)中的缺漏問題;另一方面,制度體系內部要建立有機連接的網(wǎng)絡,形成內在的運行機制。二要研究探討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貫徹黨內民主的具體制度,使黨內民主制度在各個層次都能得到有效落實。三要努力推進黨內民主制度程序化建設。首先要堅持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各級委員會制度為重點,解決黨內民主制度運行過程的程序化問題;其次要以完善干部選拔任用的民主程序為關鍵,嚴格干部選拔任用的民主程序,構建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發(fā)揮黨內民主制度在選人用人上的重要作用。第三,要以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務公開制度,增強黨內民主監(jiān)督機制的科學性。尤其要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黨內巡視制度,嚴格任期制度和質詢制度,強化黨的制度的權威性,以保證黨內民主能夠健康發(fā)展。
(三)加強黨內民主基礎建設,充分調動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從基層推進黨內民主
“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卑l(fā)展黨內基層民主,能充分調動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因而意義重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報告提出“以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為基礎”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這實質上確立了一條自下而上推進黨內民主的基本路徑。黨內基層民主處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坐標系的基點,發(fā)展黨內基層民主,能最有效地落實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各項民主權利,能最直接地反映廣大基層黨員的民主訴求,能教育、訓練基層黨員民主參與的技術和能力,提高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意識,為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奠定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黨的各地基層組織為擴大黨內民主,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試驗,充分調動了基層黨員的積極性,激發(fā)基層黨內民主的活力,對黨內民主推進起了示范和推動作用。鄧小平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加強黨內民主建設首要的是完善黨內基層民主選舉制度,要按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的:改進候選人提名方式,改善黨內選舉辦法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認真分析總結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經(jīng)驗,積極探索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同基層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結合起來,調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投身黨內民主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展黨內基層民主的新思路和新經(jīng)驗。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鄧小平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鄭長忠.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民主的制度創(chuàng)新[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5.
[5]林尚立.黨內民主: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和實踐[J].探索與爭鳴,2002,(6).
[6]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D20
A
1673-2219(2011)04-0097-03
2011-02-01
陳利軍(1970-),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粕鐚W副教授,主要從事鄧小平理論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研究。
(責任編校: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