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瑋
(河南平頂山學(xué)院繼續(xù)教育學(xué)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與姓氏分布的變化
任瑋
(河南平頂山學(xué)院繼續(xù)教育學(xué)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南北朝時期姓氏分布的變化,主要是由各種原因?qū)е碌娜丝谶w徙引發(fā)的,包括因封王和赴任產(chǎn)生的遷徙、強制性遷徙以及自發(fā)性遷徙。遷徙之后的人們大多定居在新的居住地,引起姓氏分布的變化。那些自發(fā)性的遷徙,往往是從戰(zhàn)亂涉及區(qū)和經(jīng)濟落后區(qū)遷徙到安定的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環(huán)境當(dāng)中。這種變化體現(xiàn)了南北朝對峙下戰(zhàn)爭和民族融合等政治因素對于姓氏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姓氏分布;遷徙;原因
考察今天中國的姓氏分布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人口較少的姓氏往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但人口多的姓氏卻遍布全國各地。姓氏剛形成時,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宗族之間,分布范圍不可能很廣。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雖然也存在,但畢竟有限。每個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該姓氏的人口擴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人口遷移的結(jié)果。然而,自中國成為一個定居的農(nóng)業(yè)社會,安居樂業(yè)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士民心中,一個家族除非有特別的原因,否則絕不會離開故土家園。南北朝時期,軍閥混戰(zhàn),災(zāi)害頻發(fā)。在戰(zhàn)亂、災(zāi)害和瘟疫中余生的百姓紛紛遷往社會環(huán)境較為安定的地區(qū)。各割據(jù)政權(quán)為了增強實力,也常對百姓采取強制性的人口遷移措施。因此,這一時期人口遷移規(guī)模與涉及的地區(qū)都相當(dāng)大。隨著他們遷居各地,這些姓氏也得以更為廣闊地分布。關(guān)于南北朝時期人口的遷移引發(fā)的姓氏分布變化,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封王出鎮(zhèn)就藩而將姓氏帶往封地 我國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者都喜歡將本族子弟分封到各地,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和權(quán)威,同時又體現(xiàn)皇族的光榮與尊崇。這些貴族出鎮(zhèn)就藩之后,大多在封地定居下來,他們的姓氏也隨之分布到各地,南北朝時期也不例外。這一時期,南方繼東晉而起的宋、齊、梁、陳都是短命王朝,四朝合計才160多年,北方在北魏滅亡之后的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各自統(tǒng)治也不過幾十年。但是,南北朝時期稱帝者較他時為多,北方拓跋(元)氏、宇文氏、高氏,南方劉、蕭、陳氏,都各自建立了政權(quán),皇族子孫開枝散葉,比起其他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來說,這些特定的皇族姓氏的人口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擴展到其他地區(qū),改變了姓氏的分布。
南北朝時期開國之君雖節(jié)欲儉約,但后繼者多荒淫無度,廣置后宮。南朝劉宋太宗“留心后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nèi)職”,[1](卷1,《后妃傳》)北周宣帝就同時擁有5個皇后。封建統(tǒng)治者設(shè)立各種后宮妃嬪的品階稱號,美其名曰“廣子嗣”,而廣置后宮的直接后果就是皇族子孫枝葉繁茂,并不因王朝短命而減少數(shù)量。北方少數(shù)民族生育年齡較早,如北魏獻文帝與孝文帝父子僅僅相差13歲。他們的后代除繼承帝位之外,大多都被封為藩王。如北魏道武帝的7個兒子分別受封為清河王、陽平王、河南王、河間王、長樂王、廣平王和京兆王,南朝蕭梁太宗文皇帝蕭綱的兒子也有11人封王。南朝政權(quán)更迭較為頻繁,雖然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幾乎在每次禪代的過程中,都有新帝誅殺前朝宗室的紀(jì)錄,但是該政權(quán)存續(xù)期間仍然呈現(xiàn)皇族人口的激增和分布的變動。到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陳朝宗室都被北遷,士族也被遷徙于京。由于陳氏子孫眾多,以后又得到隋朝的優(yōu)待,派往各地當(dāng)官,形成陳姓人口遍布各地的局面。
關(guān)于冊封的異姓王,因為大多存在時間不長或不得善終,所以在封地繼續(xù)繁衍的后代并不多,對于姓氏的影響也不占主流,例如在北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降五等,異姓王絕大多數(shù)被降為公,連文明太后馮氏家族也未能幸免。
(二)因為家族中某人封官赴任的遷徙 對于百姓來說,不少家族是因為族中有人做官去外地而跟隨遷移的。如《魏書·高道悅傳》載:“高道悅,字文欣,遼東新昌人也……父玄起,武邑太守,遂居渤海蓚縣?!薄侗饼R書·鄭頤傳》載:“鄭頤,字子默,彭城人。高祖據(jù),魏彭城守,自滎陽徙焉。”《周書·侯植傳》:“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騎常侍龕之八世孫,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孫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為州郡冠族。”《北史·梁昕傳》載:“梁昕,字元明,安定烏氏人也。世為關(guān)中著姓。其先因官,徙居京兆之盩厔?!绷硗?,有些家族中因為出了出鎮(zhèn)的武將,家族跟隨到邊鎮(zhèn)去,使得他們的姓氏得以擴展到邊關(guān)地區(qū)。如《周書·賀拔勝傳》載:“賀拔勝,字破胡,神武尖山人也……祖爾頭,驍勇絕倫,以良家子鎮(zhèn)武川,因家焉?!薄侗饼R書·竇泰傳》載:“竇泰,字世寧,大安捍殊人也。本出清河觀津胄,祖羅,魏統(tǒng)萬鎮(zhèn)將,因居北邊?!薄侗笔贰ね跏苛紓鳌份d:“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婀Y,平城鎮(zhèn)司馬,因家于代。”另有獨孤信、王盟、閻慶、段永等等,也是同樣的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所賜田產(chǎn)在外地而遷徙過去的,例如薛端,“河?xùn)|汾陰人也,本名沙陀。魏雍州刺史、汾陰侯辨之六世孫。代為河?xùn)|著姓。高祖謹(jǐn),泰州刺史、內(nèi)都坐大官、涪陵公。曾祖洪隆,河?xùn)|太守。以隆兄洪阼尚魏文成帝女西河公主,有賜田在馮翊,洪隆子麟駒徙居之,遂家于馮翊之夏陽焉。”[7](卷 35,《薛端傳》)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加強首都或特定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實力,或者為了打擊敵國,削弱或消滅反抗勢力,歷來統(tǒng)治者都曾實施強制性的遷移,用行政或軍事手段,將某些地方的人口遷入指定地區(qū)。這類遷移中,既包括平民百姓及貧民、流民,也包括被貶斥的官員、俘虜、罪犯等,這同樣引起當(dāng)時姓氏分布的變化。
(一)軍事強迫與戰(zhàn)敗被俘之遷徙 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因為與軍事相關(guān)的遷移有繼續(xù)南遷的情況。如“(451年)春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歸,俘廣陵居人萬余家以北,徐、豫、青、冀、二兗六州殺略不可勝算,所過州郡,赤地?zé)o馀。”[4](卷2,《宋本紀(jì)》)于是,劉宋方面 “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熟,合萬許家?!盵1](卷5,《文帝紀(jì)》)
同樣,南方因戰(zhàn)爭而遷徙的也不在少數(shù),如《魏書·天象志四》載,公元540年,“梁師敗績于鼓城,捕虜五萬余級,江淮之間始蕭然愁歡矣?!绷耗╆惓酰饼R求割廣陵之地,于是陳霸先引軍還南徐州,“江北人隨軍而南者萬余口”。579年,吳明徹大敗北周以后,詔令南、北兗等三州和盱眙、山陽等九郡民,“并自拔還江南。”[9](卷173)
這一時期,兵荒馬亂中北朝統(tǒng)治下的人民也被迫進行了頻繁的遷徙。如《北史·蠕蠕傳》載:“及昭成崩,缊紇提附衛(wèi)辰而貳于魏。魏登國中討之,蠕蠕移部遁走,追之及于大磧南床山下,大破之,虜其半部?!盵10](卷98)“后太武征蠕蠕,破之而還,至漠南,聞高車東部在巳尼陂,人畜甚眾,……乃遣原等并發(fā)新附高車合萬騎,至于巳尼陂,高車諸部望軍而降者數(shù)十萬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盵10](卷98,《高車傳》)北魏拓跋嗣攻破越勤倍泥部落,“徙二萬余家于大寧,計口授田”。[5](卷3,《太宗紀(jì)》)426年,“帝率輕騎二萬襲赫連昌。壬午,至其城下,徙萬余家而還?!盵5](卷4,《世祖紀(jì)》上)太武帝平河西,大量河西人士被擄至代北,其中一部分被置于北邊諸鎮(zhèn),如張略就是被徙至和龍鎮(zhèn)的北涼舊人,在他的墓志中還詳記他所歷的北涼職官。[8](P48)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為了鞏固洛陽城防,開始用兵襄樊,并拉攏蠻族首領(lǐng),使他們北附北魏,蠻族的姓氏從而得以向北擴展。北魏滅亡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方后來出現(xiàn)北齊和北周的對峙局面。554年,西魏破江陵,“虜其男女十余萬人”。[7](卷15,《于謹(jǐn)傳》)《周書·文帝本紀(jì)下》載:“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殺之,并虜其百官及士民以歸。”《周書·武帝紀(jì)下》載:北周574年“克晉州,……俘甲士八千人,送關(guān)中。”577年,遷并州軍人4萬戶于關(guān)中。北齊時,又有六鎮(zhèn)北人南遷。
不少人是因為戰(zhàn)敗被俘,徙居他鄉(xiāng)?!段簳ら幑佟ざ伟詡鳌份d:段霸,“雁門原平人。父乾,慕容垂廣武令。太祖初遣騎略地至雁門,霸年幼見執(zhí),因被宮刑。乾尋率鄉(xiāng)部歸化云中?!薄侗饼R書·孫騰傳》載:孫騰,“咸陽石安人。祖通,仕沮渠氏為中書舍人,沮渠滅,入魏,因居北邊?!睋?jù)《趙猛墓志》,永嘉亂后家族定居關(guān)中,祖趙魚,“遷官河左”,為姚秦守河?xùn)|,陷于拓跋,“因而家魏”。[8](P107)同樣還有嚴(yán)棱、毛修之、劉休賓、蘭欽等也屬此例。
(二)豪族的遷徙 《北齊書·段榮傳》載:段榮,“姑臧武威人也。祖信,仕沮渠氏,后入魏,以豪族徙北邊,仍家于五原郡?!薄吨軙な穼巶鳌份d:史寧,“建康表氏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為臨松令。魏平?jīng)鲋?,祖灌隨例遷于撫冥鎮(zhèn),因家焉?!?/p>
(三)流放罪人 不少家族因為一人坐事而舉家流放,使得姓氏分布擴展向別處,而后來是否能赦免還鄉(xiāng),完全是出于統(tǒng)治者的喜好或個人際遇。如:《南齊書·戴僧靜傳》載:戴僧靜,“會稽永興人也。祖飾,宋景平中,與富陽孫法先謀亂伏法,家口徙青州……后將家屬叛還淮陰,太祖撫畜之,常在左右?!痹梆吮蔽鹤谑?,“天保時,諸元帝室親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云:‘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盵6](卷41,《元景安傳》)
(四)充實首都引發(fā)的人口遷徙 首都的建立和遷移必然伴隨著大批宗室、高官、富戶從各地遷至首都,或從舊都遷至新都。這種懷柔政策,表面上體現(xiàn)著統(tǒng)治者的恩賜,實際上更多的是牢牢地看守著這些人。如樊子鵠,“其先荊州蠻酋,被遷于代”,其父親也被封為“歸義侯”。[5](卷80,《樊子鵠傳》)
北魏曾將河西走廊和北方各地的重要人物及其家族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燾平定涼州之后,就遷徙了很多官員到京城,如趙柔,“金城人也。少以德行才學(xué)知名河右。沮渠牧犍時,為金部郎。世祖平?jīng)鲋?,?nèi)徙京師”。[5](卷52,《趙柔傳》)太祖建國以來,屢次舉行大舉移民。如進軍中原后,徙中原、遼西、遼東等地居民于代郡;平定后燕,又徙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居民以及徒何、高麗等族36萬、百工伎巧10余萬口,以充京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批宗室貴族隨之前往。在現(xiàn)今洛陽出土的北魏墓葬情況來看,墓主大多為元姓,說明宗室居多,且墓志載其為河南洛陽人。這就是孝文帝遷洛后以河南為鮮卑貴族郡望的一個明顯例證。
還有不少平民也隨之遷徙到首都。當(dāng)時北方、西北以及境外的不少非漢族人口在平城周圍定居。435年,“詔長安及平?jīng)雒襻阍诰煟涔吕喜荒茏源嬲?,聽還鄉(xiāng)里?!盵5](卷4,《世祖紀(jì)》上)到孝文帝南遷,就將他們?nèi)窟w至洛陽。東魏遷都鄴城(今河北磁縣),也隨之遷移了大批人口。
(一)戰(zhàn)亂引起的自發(fā)遷徙 戰(zhàn)火時息時起,百姓無法安心生活,自發(fā)遷徙逃亡。據(jù)史籍記載,劉宋大明八年 (464年),南朝有約90萬戶、486萬多口,但到陳朝滅亡時 (589年),只有50萬戶、200萬口,減少了260多萬口。除一部分死于戰(zhàn)亂,一部分淪為士族田莊上的部曲和佃客外,相當(dāng)部分逃往他鄉(xiāng)。戰(zhàn)爭是引起這一時期人口流亡遷移的重要因素,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妄圖吞并江南,450年征集60萬大軍南下,并親率10萬大軍進攻懸瓠城(今河南汝南),宋軍堅決抵抗,魏軍敗退。劉宋趁機北伐但結(jié)果無功而返。當(dāng)宋軍南撤時,拓跋燾攻下懸瓠、項城,直趨瓜步 (今江蘇六合),準(zhǔn)備渡江進攻建康。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慘遭北魏軍隊蹂躪,倍受奪地殺戮之苦的漢族人紛紛南下逃亡。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舉兵南下,南齊的南陽、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北義陽皆被北魏攻占,這一地區(qū)人口又大批南遷。
北朝戰(zhàn)亂的影響也使得人民顛沛流離,寄居他鄉(xiāng)。《韓邕墓志》載:“祖始,囑燕代陵遲,魏朝龍舉,昌黎駭散,流寄廣平?!盵8](P386)北魏太武帝滅北燕后,韓氏家族從今天的遼寧義縣遷到了河北雞澤一帶。尉長命,本太安狄那人,“扶陽之亂,寄居太原?!盵6](卷19,《尉長命傳》)皮景和,本瑯邪下邳人,“父慶賓,魏淮南王開府中兵參軍事。正光中,因使懷朔,遇世亂,因家廣寧之石門縣”。[6](卷41,《皮景和傳》)
權(quán)臣悍將稱兵倡亂,也使得百姓不得不遷移避難。史載:“杜洛周、鮮于修禮為寇,瀛、冀諸州人多逼亂南向。”[10](卷15,《高涼王孤傳》)“魏自永安之后,政道陵夷……尋而六鎮(zhèn)擾亂,相率內(nèi)徙,寓食于齊、晉之郊。”[11](卷 24,《食貨志》)
蕭梁時期發(fā)生的“侯景之亂”,當(dāng)屬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當(dāng)時江南北逃的人數(shù)達數(shù)十萬。據(jù)《魏書》記載:“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后,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shù)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涂地,江左遂為丘墟矣?!盵5](卷98,《島夷蕭衍傳》)原本在永嘉南渡時遷移而來的北方大族,多定居在長江流域和江淮之間,其中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東部、安徽南部最為集中。在“侯景之亂”后,這些人中的相當(dāng)一部分又繼續(xù)南遷至今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相比較而言,北方的中原、關(guān)中等地區(qū)在北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下相對安定,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招撫流亡、獎勸農(nóng)桑的措施實行后,南遷百姓每逢天災(zāi)人禍便紛紛北渡,返回中原。
(二)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遷 由于中原長期處于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地位,對周邊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遷一直在進行?!读簳た到k傳》載:“康絢,字長明,華山藍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詔于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后即以康為姓。晉時隴右亂,康氏遷于藍田。絢曾祖因為苻堅太子詹事,生穆,穆為姚萇河南尹。宋永初中,穆舉鄉(xiāng)族三千余家,入襄陽之峴南。宋為置華山郡藍田縣,寄居于襄陽?!焙苊黠@,這個原本來自西域的家族是一步步從邊地遷往中原地區(qū)的。在北方,很多少數(shù)民族歸附拓跋魏政權(quán),如《魏故征虜將軍河州刺史臨澤定侯鄯使君(乾)墓銘》載:“考以去真居(君)六年歸國,自祖以上,世居西夏?!薄侗笔贰の牡畚幕屎笠腋ナ蟼鳌份d:“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也,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涼州平,后之高祖莫瑰擁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p>
許多蠻族在北魏時期也紛紛北移。蠻族原來居住在川東和湘鄂西部長江中游廣大地區(qū),東晉十六國時逐漸東移,到南北朝時住在川東、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東部和河南南部。在南朝兵戈不息、賦役繁興、災(zāi)荒連年時,他們紛紛北移。例如豫州蠻,先到南郡(湖北江陵縣),后遷到漢水下游,最后推進到廬江。荊州蠻和雍州蠻原住長沙、武陵一帶,后北到荊州、雍州歸附北魏。兩廣、湘南山區(qū)的俚人也出居平地,廣西、貴州的僚族則移居巴蜀,云南東部的爨族也北移。
(三)追隨他人和歸附明主的遷徙 有人是因為追隨他人而遷徙定居異鄉(xiāng),如:《梁書·陰子春傳》載:“陰子春,字幼文,武威姑臧人也。晉義熙末,曾祖襲,隨宋高祖南遷,至南平,因家焉?!薄侗饼R書·皇甫和傳》載:皇甫和,“其先因官寓居漢中”,魏正始二年,隨其妻父夏侯道遷入魏。又如滎陽鄭氏,爾朱榮之亂遭受沉重打擊,鄭儼之為鄉(xiāng)人所害,鄭氏子弟想掌握滎陽地方政權(quán)卻得不到鄉(xiāng)邦的支持,或許也是他們追隨魏孝武帝西遷的原因。
有不少豪族識時務(wù)歸附明主,如《魏書·高湖傳》載,高湖,本是勃海蓚?cè)?,仕慕容垂,后慕容寶立,“寶走和龍,兄弟交爭,湖見其衰亂,遂率戶三千歸國?!薄吨軙じ哔e傳》載,高賓“渤海修人也,其先因官北邊,遂沒于遼左。祖皓,以魏太和初,自遼東歸魏?!北蔽簹v史上名聲顯赫的女主馮太后,其家族乃北燕皇室,長樂信都人,后因為北燕內(nèi)亂,馮太后的父親馮朗兄弟投北魏,居于長安。
(四)避難遷徙 避難遷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如《魏書·文苑·溫子升傳》載,溫子升,“世居江左,祖恭之,劉義隆彭城王義康戶曹,避難歸國,家于濟陰冤句?!薄侗饼R書·崔暹傳》載,崔暹“世為北州著姓,……暹少為書生,避地渤海,依高乾?!薄吨軙に抉R裔傳》載,司馬裔,晉宗室,“曾祖楚之,屬宋武帝誅晉氏戚屬,避難歸魏”。
(五)其他原因的自發(fā)遷徙 人民為逃避災(zāi)荒,不得不遷居他鄉(xiāng)。例如茹皓家族,“父讓之,本名要,隨劉駿巴陵王休若為將,至彭城。是時南土饑亂,遂寓居淮陽上黨?!盵5](卷93,《茹皓傳》)東魏天平四年,“并、肆、汾、建、晉、絳、秦、陜等諸州大旱,人多流散?!盵11](卷22,《五行志》上)想必因此而流亡異鄉(xiāng)的人不為少數(shù)。
有些人因為志向清高,看透官場黑暗,因而征辟不就,僑居他鄉(xiāng),遠(yuǎn)離是非之地,如《南齊書·孝義·封延伯傳》載:“封延伯,字仲璉,渤海人也……以疾自免,僑居?xùn)|海,遂不至京師。”
投親靠友也是一個因素,如《陳書·儒林·王元規(guī)傳》載,王元規(guī),出自太原王氏一族,“元規(guī)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魏書·儒林·梁祚傳》載,梁祚,本居趙郡,“與幽州別駕平恆有舊,又姊先適范陽李氏,遂攜家人僑居于薊”。
關(guān)于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原因,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封王就藩、官員赴任、軍事掠奪、豪族遷徙與罪人的流放、首都的充實無一不是與政治相關(guān),其中又體現(xiàn)著民族融合、國家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大趨勢。尤其是同一家族中不同的人出仕不同的政權(quán),各為其主,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了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遷徙而來的人們大多在新的居住地穩(wěn)定下來,開始新的生活,姓氏分布的范圍也擴展到新的居住地。關(guān)于自發(fā)性質(zhì)的人口遷徙,遷出地和遷入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遷出地多集中于安定、河?xùn)|、瑯岈、南陽和清河等地。遷徙而來的家族雖姓氏不同,但遷入地多集中在會稽、襄陽、廣陵、江陵。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往往是從戰(zhàn)亂涉及區(qū)和經(jīng)濟落后區(qū)遷徙到安定的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中。總之,人口的遷徙是引起姓氏分布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中又體現(xiàn)著當(dāng)時社會的面貌等諸多信息。
[1](梁)沈 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3](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北齊)魏 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唐)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7](唐)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羅 新,葉 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5.
[9](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唐)魏 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編輯 趙立人〕
M igration and the Changesof Surname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RENWei
(School of Continual Education,Henan Pingdingshan College,Pingdingshan Henan,467000)
The change in surname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mainly caused by population migration due to many reasons,which includes official-assignmentmigration,forced migration,and spontaneous migration.The relocation caused the surname distribution changes.As for the spontaneousmigration,people migrated from the war-torn areas or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themore developed areas or peaceful areas.The changes embody the influence of war and ethnic melting,thus it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distribution of surnames;migration;causes
K239
A
1674-0882(2011)02-0035-05
2010-11-12
任 瑋(1982-),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人口史。
·云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