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現(xiàn)實困境

      2011-04-12 21:25:21段曉紅
      關鍵詞:人文素質(zhì)教育大學

      徐 方,段曉紅

      (山西大學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現(xiàn)實困境

      徐 方,段曉紅

      (山西大學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全面素質(zhì)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的明確目標,其核心就是人文教育,它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針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yǎng)的結構性缺失,對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做了闡釋,并觀照當前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匱乏和人文教育存在的瓶頸和困境,提出存在的現(xiàn)實困境,分析癥結以求改進。

      人文教育;文化素質(zhì);重要性;困境

      “通識教育”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在探討并實踐的重要教育理念,在港臺和西方,關于通識教育的目標,雖提法不盡相同,如“全人格教育”“博雅教育”“有教養(yǎng)的自由人”等等,但宗旨都是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和社會責任心的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質(zhì)人才。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而非“制器”,從柏拉圖到孔子,從紐曼到洪堡,從傳統(tǒng)的“大學”到現(xiàn)代大學理念,無不強調(diào)教育絕不僅僅是職業(yè)訓練,還要培養(yǎng)目光遠大、品德高尚、有責任感和獨立思考的“全人”,這對于國家社會的走向和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zhì)、社會品位甚至道德水準、創(chuàng)新環(huán)境,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學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的人才,而非僅僅培養(yǎng)“工具”和“高級器材”,這樣的“大學”豈不是成為了“技術培訓所”和“學徒的作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從何而來?

      筆者十五年來致力于人文教育,深感文化素質(zhì)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在現(xiàn)代大學和轉型期的中國大學的重要性,也在實踐中對面臨的現(xiàn)實瓶頸而困惑,更為缺失“全人格教育”理念和人文關懷的大學教育現(xiàn)狀感到擔憂。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正式頒布《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在高校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內(nèi)涵,文件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包括思想道德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專業(yè)素質(zhì)和身體心理素質(zhì),其中文化素質(zhì)是基礎,所進行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重點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盵1]這就為在大學開展文化素質(zhì)教育打開了政策通道,針對學科分割、重理輕文、專業(yè)先行,技術至上,忽視對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對心靈的滋養(yǎng)精神的引導等現(xiàn)象,許多高校開始通過課程、講座、文化藝術活動配合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以人文教育為中心的素質(zhì)教育,尤其是楊叔子院士的帶頭倡導和弘揚,在全國有很好的反響和示范效應,隨后,在一些重點院校,如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也形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和鮮明的理念,文化素質(zhì)教育搞得有聲有色,但客觀地講,十幾年來,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浸染、信息時代資訊的發(fā)展、大學急劇擴招帶來的管理粗放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進一步功利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影響巨大,文化素質(zhì)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普遍重視,尤其近幾年,文化素質(zhì)教育在很多大學雷聲大雨點小,逐漸形式化和邊緣化,可以說是日漸式微,以至于一些學者痛心地指出:“大學、教育者、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者失去了‘人類良知大本營’、‘社會的良心’的良好聲譽,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真正目標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急功近利和金錢權力所扭曲,一件件發(fā)生在‘文化殿堂’的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人格的行為和事件,折射著大學教育中令人擔憂的有知識沒教養(yǎng)、有技能沒文化的,理想真空、精神失血、道德迷失的現(xiàn)實。所以重申大學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視其‘邊緣化’的現(xiàn)狀,是承擔培養(yǎng)‘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代新人重任的大學刻不容緩的大事。人文教育是在傳播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絕不是‘拾遺補缺’,決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多此一舉!”[2]所謂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高質(zhì)量的人才,而高質(zhì)量人才的特征就是知識、能力、素質(zhì)的和諧和統(tǒng)一。大學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除了傳授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幫助學生進行職業(yè)定位,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大量掌握現(xiàn)代科技知識的建設者和專業(yè)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有文化、有正確的價值觀的現(xiàn)代公民,培養(yǎng)明辨是非、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懷的“好人”,培養(yǎng)內(nèi)外兼修的“君子”,總之,是在一個人價值觀的塑成期,也就是18歲到22歲這個重要的“靈魂發(fā)育期”,通過人文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做人”的頭等重要的問題,畢竟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育人”而非“制器”。

      張汝倫先生曾發(fā)表長文,對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做了非常準確的總結:“實際上人文教育是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一方面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時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為人類一分子對于全體人類的責任。它在使受教育者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傊?,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成己”,又能“新民”?!宋慕逃臓顩r是衡量一般教育狀況的指針。教育如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則必然以人文教育為教育的基石與核心;如以市場需要或功利目的為轉移,則人文教育必然萎縮乃至名存實亡,因為人文教育更多地是培養(yǎng)人的人格修養(yǎng),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格調(diào)趣味,明了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盵3]真希望所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領導者和管理者能有這樣的理念和認知。

      二、加強人文教育是時代的呼喚

      幾年前,原哈佛商學院長劉易斯著書質(zhì)疑當代大學教育的漸趨功利化和實用主義,極度憂慮“工具理性”取代了“價值理性”的現(xiàn)狀,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哈佛大學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公司了?!倍鸬男S枴芭c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也有些變味了,純凈的大學精神難覓。對此他指出,僅僅在專業(yè)上精通是不行的,那也只是“沒有靈魂的卓越”。[4]事實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代社會,功利化和世俗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難題,對人的精神追求、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變成了更加需要關注和探討的迫在眉睫的問題。而中國教育現(xiàn)狀更加令人憂慮,違背“自由教育”全面發(fā)展教育宗旨的應試教育,社會上對大官“大款”“大腕”追捧的功利化和浮躁的社會文化氛圍,嚴峻的生存競爭就業(yè)形勢,對處于成長期的年青一代的熏染可想而知,而大學本身也早已不再是一片凈土,教育官場化,教育目標的實用化,教師形象的“矮化”等等,也使學生不再是追求真知捍衛(wèi)真理懷揣理想的莘莘學子,迷茫、郁悶、浮躁、消沉是不少學生經(jīng)常遭遇的精神寒流,有利無利、有用無用是判斷一切的準則,以至于混學分、作弊、逃課、渾渾噩噩、沉迷網(wǎng)絡成了很多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功利化、粗鄙化、實用化成了一種與“文化殿堂”“精神堡壘”極不和諧的精神氣場。有學者談到我國當下的大學存在著三個缺失:一是知識缺失,過早的分科和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使多數(shù)學生知識面狹窄,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歷史、社會、人文知識和藝術素養(yǎng)嚴重欠缺,直接影響了人文精神的汲取和人文情懷的生成;二是價值缺失,急功近利和物質(zhì)至上的大環(huán)境,舊價值觀崩潰后沒能有新的健康價值觀的樹立,出現(xiàn)了一個“價值真空”,而在市場經(jīng)濟沖刷下,大學與社會“無縫對接”,功利、物欲、浮躁成了一代學子相當普遍的精神氣質(zhì),令人擔憂;三是道德底線缺失,缺乏道義感,同情心、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和平的珍惜。雖然這樣的三個特征不能用來概括所有中國大學生,但理想和信仰缺失,精神貧血、道德底線下移、急功近利和粗鄙浮躁等確是在大學中彌漫的現(xiàn)象,而且,從社會的整體價值取向看,也有很大的偏誤。在人文教育課程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對“我們?nèi)鄙偈裁矗俊薄拔覀優(yōu)槭裁础魫灐钡冗M行討論,經(jīng)過學習和反思,不少同學發(fā)言寫感想,說這些缺失和表現(xiàn)自己都有,認識到人文教育、靈魂教育、公民的教育的重要,這說明學生渴望補上人文教育這一課,時代呼喚真正的人文教育。

      三、人文教育實踐的現(xiàn)狀和困境

      如果留意一下各個大學的育人理念,尤其工科大學,都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即使綜合大學,也絞盡腦汁在尋找和市場接軌的途徑,通過調(diào)查了解,發(fā)現(xiàn)對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輕視和“邊緣化”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有:

      (一)課時不足,有進一步縮減之勢 素質(zhì)教育應有相關的課程和學時,這是進行人文教育的前提保證,但在這方面,要么是安排的課程和學時很少,要么是偏重,有的學校只有一兩門,而且只是公共選修課,比較實用的管理類和個人形象技能類課程,真正的人文學科課程很少,使學生尤其是工科學生缺少人文滋養(yǎng)影響。很多學校不是在教育質(zhì)量和教學方法手段下功夫,也不是通過提高效率,苦練內(nèi)功,而是壓縮學制,以“與實踐接軌”作為減少課時、甚至降低教育成本的方式,這就勢必在選修課上動手術,一減再減,人文教育完全沒有保證。

      (二)師資匱乏,質(zhì)量堪憂 在一般院校,所有開設文化素質(zhì)類選修課的老師。都是兼課,也就是自己的專業(yè)教學外再開一至兩門選修課,因各屬不同院系,不僅內(nèi)容缺乏呼應,而且教師個人沒有溝通,甚至從不進行研討和交流,各自為陣,瑕瑜互見,也直接影響了教育質(zhì)量和學生的認同。更何況,文化素質(zhì)教育課程和研究課題,與職稱、科研項目等教師的切身利益和評估體系關系不大,所以,學術熱情和授課的投入大受影響。

      (三)因人設課,缺乏系統(tǒng)性 由于沒有指導性的課程體系,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聯(lián)系和銜接,不能按照不同學科領域的要求,有層次地開設諸如情趣性的課(音樂賞析、橋牌等)、知識性的課(詩詞鑒賞、社會心理、應用文寫作等等)和文化修養(yǎng)層次的課(如人文素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評介等等)。加之選修課對到課率、考核難度、方式和講課水平都不予評估和規(guī)范,所以有點流于隨意,在校方和學生眼中變得可有可無。

      (四)研究成果多,但沒有形成教育者的共識由于對素質(zhì)教育、人文教育的內(nèi)涵外延,教育目標的理解和描述,差距甚大,所以盡管論著頗多,但屬于各抒己見,仍感理論研究不足,可以用來指導文化素質(zhì)教育實踐的可操作研究成果更少,也形成了文化素質(zhì)教育成功經(jīng)驗稀少和不可復制,理論成果的相對單薄也成為被認可和被推廣的瓶頸。

      當然上述情況多存在于一般的院校,尤其是筆者所在的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在一些設有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的重點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都有各自完整的通識教育體系,從學分、學時到課程領域都有自己的劃分,學校也有通識教育的專設機構,即使如此,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地位功能仍不能充分發(fā)揮,并且與現(xiàn)在的大學氛圍和工作重點多有矛盾,但我們?nèi)哉J為,教育管理機構和大學在加強文化素質(zhì)教育中起著指導、扶持和保證的作用,這涉及大學的理念和功能,以及培養(yǎng)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需要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共同著力探討并付諸實踐以取得實效。

      [1]徐 方.幫助大學生“精神成人”需要人文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0(1):10-11.

      [2]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出路[J].新華文摘,2006(5):110-112.

      [3](美)哈瑞·劉易斯著,侯定凱譯.沒有靈魂的卓越[M].香港: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3.

      〔編輯 郭劍卿〕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he Dilemma

      XU Fang,DUAN Xiao-h(huán)ong
      (School of Engineering,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13)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xplicit aim of our college education,and its core is humanistic education,whose importance cannot be neglected.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foster well-educated graduates who develop comprehensively.Target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in which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lmost void,the author expounds on the ideas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n cultural qualities,and points out the dilemmas in reality,and analyzes the causes so as for improvement.

      humanistic education;qualities;importance;dilemma

      G640

      A

      1674-0882(2011)02-0090-03

      2010-10-28

      徐 方(1952-),女,天津市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段曉紅(1970-),女,山西侯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人文素質(zhì)教育大學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論美育中的音樂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如何有效滲透素質(zhì)教育理念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广宁县| 乌拉特后旗| 乌海市| 浦东新区| 门源| 瑞丽市| 若羌县| 个旧市| 镇江市| 南溪县| 临安市| 个旧市| 拜城县| 江油市| 正宁县| 连云港市| 虞城县| 皮山县| 宣化县| 金乡县| 离岛区| 承德县| 铜梁县| 班戈县| 麦盖提县| 乳源| 淳安县| 石林| 延边| 三台县| 沧州市| 广丰县| 烟台市| 大埔县| 吉林省| 成安县| 永昌县| 越西县| 襄城县| 松原市|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