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金西京大同的軍事地位

      2011-04-12 21:25:21石維娜
      關鍵詞:遼金西京西夏

      石維娜

      (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遼金西京大同的軍事地位

      石維娜

      (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大同作為遼金王朝的陪都西京,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是遼金王朝的重要軍事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作為遼金王朝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西京大同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也是契丹和女真民族封建化的歷史以及是中國中古時代民族融合進程的反映。

      西京大同;遼金王朝;邊防;軍事經(jīng)略

      大同歷史悠久,春秋時為北狄所居,戰(zhàn)國時趙在此設雁門郡,漢代于此置平城縣,北魏王朝于天興元年(398年)建都大同,時稱平城。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復名平城縣,兼為恒州治。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云中縣和云州。天寶元年(742年)改云州為云中郡。咸通十年(869年)置大同軍節(jié)度使。五代時,仍稱云中縣,為云州治,隸屬河東道。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于今大同城置西京,金仍稱西京,兼為大同府治。元至元二年(1265年)云中縣并入大同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為大同路治。明洪武五年(1372年)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治,七年(1374年)為大同府治。清仍為大同府治。

      目前學術界對于遼金西京大同軍事地位的研究還比較少,本文擬對遼金時期西京大同的軍事地位進行考察,并對其在遼金時代的歷史作用進行評價。

      一、“憑險恃要”——遼金西京大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戰(zhàn)略形勢

      遼金“西京大同府,統(tǒng)縣七,轄軍、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萬二千七百”,[1](卷36,P425)“有牛皮關、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樂城、御河、斗雞臺、平城外郭鹽場、如渾水、桑干河、紇真山。”[2](卷24,P564)其地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地區(qū),而核心區(qū)域則為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所轄地區(qū)處于黃土高原的東北邊緣,地勢險要?!案?指大同府)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藩,自昔用武地也。”[3](卷44,P1992)其地四面環(huán)山,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雙山、二朗山、云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西南部有洪濤山,南部還有五臺山。除了這些高大的山脈外,市區(qū)西部有武州山、東北部有馬鋪山等低山環(huán)繞。桑干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的盆地地形。御河和十里河則從東、西、南環(huán)繞城區(qū)。這些山脈和河流構成為天然的屏障,在軍事上很利于守衛(wèi)。除此之外,大同周圍還設有眾多的人工防御設施,長城橫亙于北部,形成了一道有力的屏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同北部無高山的缺陷;南部既有偏關、寧武、雁門關內三關憑臨險要,又有太和、廣武等“雁門十八隘”獨當要沖。

      除了地勢險要、關隘眾多外,西京大同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正如《讀史方輿紀要》所說:“大同于京師尤為建瓴之勢,朝發(fā)白登,暮叩紫荊,則國門以外皆戰(zhàn)場也。……然則左顧范陽,右顧咸陽,燕、秦捷徑,皆道出大同也?!^山西太原、大同皆與京師相表里,防維最重?!盵3](卷39,P1802)由此可見,大同是連接汾河谷地、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樞紐。以此為基地,在防御上可以憑險恃要,有效抵御北方敵人的進攻;在進攻方面則可北出進擊蒙古,南下經(jīng)略中原。

      這種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早在秦漢時代已經(jīng)形成。趙襄子滅代的“代道”、燕趙間的重要通道井陘道、秦漢時代連接晉北與河北的飛狐道、秦始皇巡北邊的馳道等幾條重要交通干線都在大同交匯,從而形成了大同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樞紐體系。在北魏時,又修筑了靈丘道(莎泉道)和河西獵道,往東南直下太行,朝西南達呂梁,加之平城北面出塞路線的增多,遂形成了今日大同地區(qū)道路交通的整體格局。

      這種地理環(huán)境和交通樞紐地位決定了西京大同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地位,所謂“石晉歸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復固有,遂基靖康之爨。女真之亡遼,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復固矣。故明都燕,以郡為肩背之地,鎮(zhèn)守攸重。……蓋府據(jù)天下之脊,自昔用武地也。”[3](卷44,P1993)歷史上契丹、女真、蒙古南下經(jīng)略中原時,都要占據(jù)大同地區(qū),以此為前進的基地。例如金宋戰(zhàn)爭期間,金設左副元帥府于西京,其下置云中樞密院,西京成為當時金朝的兩大軍事、政治中心之一。對此,金人梁襄曾評價道:“大同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亡遼雖小,止以得云,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2](卷96,P433)1218年,蒙古滅金也是取道西京大同,“木華黎自西京入河東,克太原、平陽及忻、代、澤、潞、汾、霍等州?!盵4](卷1,P13)這也是遼金政權重視大同地區(qū)并設為西京陪都的重要原因。

      二、“防宋控夏”——西京大同的邊防作用

      大同作為遼金陪都西京,其軍事地位的突出表現(xiàn)之一便是防御西夏與北宋,金代則以防御西夏和韃靼為主?!斑|境東接高麗,南與梁、唐、晉、漢、周、宋六代為勁敵,北臨阻卜、術不姑,大國以十數(shù);西制西夏、吐渾、回鶻等,強國以百數(shù),居四戰(zhàn)之區(qū)?!盵1](卷46,P742)在這些大國和強國中,以北宋和西夏的實力最強,對遼的威脅最大。遼朝的周邊形勢,決定了西京大同的重要軍事防御地位。西京道內的天德軍、云內州、東勝州直接和西夏接壤,而應州、蔚州、朔州等州縣則直接與北宋接連。

      西夏黨項初附于宋,統(tǒng)和四年(986年)亦附于遼,但李元昊叛宋自立后,不僅與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同時也與遼不斷發(fā)生沖突。元昊屢屢策動雙方邊境遼一側的黨項等部落叛遼歸夏,如“(重熙)十三年夏四月已酉,黨項等部叛附夏國,……山西部族節(jié)度使屈烈以五部叛入西夏”,“五月壬戌朔,李元昊來援叛黨”等。[1](卷19,P230)對此,遼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據(jù)《遼史》卷19《興宗本紀二》記載,興宗于當年(重熙十三年,1044年)“五月戊辰,詔征諸道兵會西南邊以討元昊”,親率10萬大軍發(fā)動了對西夏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史稱“河曲之戰(zhàn)”,最終元昊“上表謝罪”。西夏雖然表面上臣服,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遼西部的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遼興宗于同年(1044年)“十一月,改云州為西京”,[1](卷19,P231)并于十二月駕臨這個建立伊始的新都城。遼與西夏的矛盾成為設立西京大同府的直接原因之一。遼統(tǒng)治者出于軍事防御的目的,因此在官員設置上,“西京多邊防官”,[1](卷47,P801)而且“非親王不得主之”。[1](卷41,P506)史載,遼朝于西京道置西南兩招討司、西京兵馬都部署司、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以上西京諸司,控制西夏”,[1](卷46,P748)可見在當時西京地位的至關重要。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夏,遼興宗再次親征西夏,夏兵屢次失敗后,被迫向遼求降稱臣,此后終遼之世,西夏對遼一直處于守勢。由此可知,西京大同府在控制西夏的軍事防御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除了“控夏”之外,“防宋”也是西京大同府所發(fā)揮的重要軍事作用。雖然自“澶淵之盟”后,遼、宋之間的軍事沖突已漸趨緩和,但云州地區(qū)處于西夏、宋、遼三國的交界處。隨著宋、夏之間軍事矛盾的升級,北宋政府不僅在宋、夏邊境地區(qū)大量陳兵,同時為了防范遼、夏聯(lián)合攻宋,亦加強了河北邊境的防御,引起了遼的警惕?!哆|史》記載:“(重熙)十年十二月丙子朔,……上聞宋設關河,治壕塹,恐為邊患”[1](卷19,P226)。北宋范仲淹針對當時局勢,提出了防遼“七事”和“河北五事”等方案,其中包括“密議經(jīng)略”、“屯兵”、“選將”、“教戰(zhàn)”直至“密定討伐之謀”。[5](卷149,P3601)雖然其目的主要是防御遼的進攻,但這些活動自然對遼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金朝取代遼之后,繼續(xù)將大同作為西京陪都和控制西夏的軍事基地。據(jù)《金史》卷73《宗雄傳》:“西京既降復叛,時糧餉垂盡,議欲罷攻。宗雄曰:‘西京,都會也,若委而去之,則降者離心,遼之余黨與夏人得以窺伺矣’?!笨梢娊鸪瘜ψ鳛槲骶┐笸娛聭?zhàn)略地位的重視。西夏曾是遼的盟友和姻親,關系密切。在遼朝即將滅亡時,西夏仍然對天祚帝提供軍事援助,承認遼的宗主國地位。金朝則通過給予土地(金將下寨以北、陰山以南、邪剌吐祿濼以西之地贈與西夏,條件是與遼朝斷絕關系)和軍事威脅等手段,迫使西夏于天會二年 (1124)向金稱藩,但西夏“乃始懼兵威,繼貪土地,漸易初心,頓忘舊好”,[6](P129)于夏元德七年(1125年)三月奪取了原屬遼的天德、云內兩軍和武州河東八館之地。由于這一地區(qū)是控制蒙古高原與西域東西交通的戰(zhàn)略要地,因而金朝派大將兀室率數(shù)萬騎,“陽為出獵,掩至天德,逼逐夏人”,[7](P14021)對西夏發(fā)動突然襲擊,奪回了河東之地。隨后,金繼承了遼西京大同府的軍事防御職能,在西京路設立了西南路招討司、都總管府等機構和七處節(jié)鎮(zhèn)。此后,金西京大同對西夏產(chǎn)生了重要的軍事威懾作用,例如金天會十年(1132年)金準備攻取四川而聚兵西京大同,西夏非??只牛跋娜寺勗浦芯郾?,以為攻己,舉國屯境上,以備其來”。[8](卷132,P3510)不過,隨著金朝領土擴展至淮河流域,西京大同地區(qū)已經(jīng)遠離宋金邊界,因此已不具備遼代時“防宋”的作用而以“控夏”為主。

      三、“內制外拓”——西京大同的強化統(tǒng)治與軍事經(jīng)略作用

      西京大同軍事地位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內制外拓”,即達到對內統(tǒng)治與對外擴張的雙重目的。遼朝西京大同府是西京路的統(tǒng)治中心,是遼境西部人口最集中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區(qū)域。金朝上承遼制設立西京大同府,也考慮到此地原有的經(jīng)濟基礎。遼金王朝都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內制”實際上既包括對漢族的統(tǒng)治,也包括對其轄境內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祖卜、黨項等民族的統(tǒng)治。

      幽云地區(qū)是遼境內最重要的漢人聚居地,雖然早在五代后晉時便淪為遼的屬地,但作為中原王朝的“遺民”,這些地區(qū)的百姓對中原的宋王朝還是有相當感情的。契丹作為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統(tǒng)治文化上比自己先進的漢人時,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宋初兩次收復燕云的北伐,給遼統(tǒng)治者以極大震動。雖然“澶淵之盟”后雙方關系緩和,但宋一直沒有完全放棄收復燕云的企圖。早在遼太宗接受后晉所奉的“幽云十六州”時,便于“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1](卷5,P45)在最重要的漢人聚集地設立陪都,可以加強對南境的控制,而與幽州并立的軍事重鎮(zhèn)云州,由于當時西部的相對平靜以及經(jīng)濟和人口發(fā)展水平較為遜色等原因,并未引起遼統(tǒng)治者的足夠重視。但到了興宗時期,隨著遼夏關系的惡化以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使統(tǒng)治者感到了加強西境統(tǒng)治的重要性,因此設立西京陪都并屯駐軍隊,以此加強對原有漢族臣民的控制。

      除了漢族外,位于云州西部的一些臣屬部族如祖卜、烏古等也劃歸西京道管轄,受到西京大同府的節(jié)制。根據(jù)《遼史》及宋人記載,遼代的“阻卜”即韃靼各部,分布在西京道和西夏之北,遼于其地設西南路招討司 (西南面都招討司)、西南面安撫使司等機構加以控制。

      由于統(tǒng)治者的壓迫,遼時阻卜、烏古、敵烈等部時常叛亂,其中以道宗大安八年(1092年)爆發(fā)的阻卜諸部長磨古斯叛亂規(guī)模最大,直到壽昌六年(1100年)才擒獲并斬殺磨古斯,大規(guī)模的叛亂始告平息。為了防范與鎮(zhèn)壓草原諸部,遼王朝在其地設有西北路招討司等機構(隸屬東京道)加以管轄,但東京偏處東南,距離尚遠,而云州相比其他四京,則最接近這一地區(qū),因此在此設立西京也有控制臣屬部族的考慮。

      金朝初年,“金師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之”。[1](卷69,P1121)金初國勢尚強,祖卜的威脅并不明顯,但金朝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注意到西京大同在控制少數(shù)民族方面的重要軍事作用,因此繼承遼制在西京路設立西南、西北兩大招討司,負責守邊。

      同時,西京大同也是遼金兩代經(jīng)略中原的軍事基地,具有軍事上“外拓”的重要價值。首先,從地理方面來看,大同是經(jīng)略中原的橋頭堡,遼西京位于遼夏宋三方交界處,并且嵌入宋夏邊境之間。遼西京道南接宋河東路,中以恒山山脈和寧武山為界。西南接西夏,包黃河而深入河套地區(qū)。向西為草原戈壁,一馬平川,可深入夏境,直抵賀蘭山,威脅夏都。南下破雁門關,便可直下河東,若攻破晉陽,宋首都便直接暴露在遼的兵鋒之下。北宋末,完顏宗翰請求金太宗勿割山西郡縣 (主要指西京大同地區(qū))與北宋,稱:“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jù)之所,將有經(jīng)略,或難持久,請姑置勿割”,[2](卷74,P1696)正是看到了西京大同在對外經(jīng)略方面的重要軍事價值。其后金人正是以西京為基地,與自幽州南下的金軍東西夾擊,攻破開封,滅亡了北宋。

      除此之外,從物質基礎即當?shù)氐霓r業(yè)及人口方面來說,大同也是遼金軍事經(jīng)略的儲備基地。在古代,軍事行動離不開堅實的農業(yè)基礎和眾多的人口。當時大同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水平雖不及幽州地區(qū),但也是遼金境內重要的產(chǎn)糧區(qū)之一。如開泰六年 (1077年)“冬十月,南京路饑,挽云、應、朔、弘等州粟振之”,[1](卷15,P180)可知大同及其周圍地區(qū)所產(chǎn)糧食絕不會很少。在人口方面,依《遼史·地理志》的相關記載,西京道有丁302,700,僅次于南京道。金代大同地區(qū)的經(jīng)濟繼續(xù)得到發(fā)展,大同府有戶98,440,整個西京路有戶458,342,按每戶5口計,則有人口200多萬。此外,金西京路北部分布著官營群牧所12處,是金朝重要的畜牧業(yè)基地。充足的人力、糧食和牲畜是保證軍事行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之一,遼金王朝正是借此才得以對外威懾宋朝防御西夏,對內控制境內少數(shù)民族。

      四、對西京大同軍事地位的總體評價

      通過分析以上諸因素,我們可以對遼金時期西京大同的軍事地位及歷史作用作以下幾點概括:

      首先,西京大同是遼金王朝的重要軍事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遼金時代發(fā)生在大同地區(qū)的歷次戰(zhàn)爭證明了大同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都不可忽視的戰(zhàn)略要地,不論是宋初“收復燕云”的北伐,還是金朝對西京大同的反復爭奪,都反映了大同的突出軍事戰(zhàn)略地位。遼金王朝設立陪都的舉動以及此前北魏王朝建都平城 (大同),此后明王朝將大同作為九邊重鎮(zhèn),都表現(xiàn)出大同對于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政權的重要意義。

      其次,西京大同作為遼金王朝的重要政治中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實質上,作為陪都的西京大同,其實際作用并不限于經(jīng)略和防守等軍事意義??v觀遼金西京大同近兩百年的歷史,其間雖有遼宋、遼夏、金夏、金宋之間的軍事沖突,但和平相處仍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所以大同在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而遼金王朝選擇漢族聚居地的云州大同為西京陪都,這本身也反映出契丹和女真少數(shù)民族主動學習吸收漢文化并逐漸封建化的過程。

      遼金都是文化相對落后于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自建立之初便開始大規(guī)模引進漢文化,促進自身封建化。遼實行“一國兩制”,“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1](卷45,P685)西京大同府的設立正是這一國策的重要體現(xiàn)。西京設立后,又配以西京留守司、計司、都總管府、都虞侯司、巡警院、處置司、國子監(jiān)等管理機構,完善治漢的“漢制”,其中尤以國子監(jiān)最能反映契丹民族漢化的進程。金政權則繼承了遼時西京大同的統(tǒng)治的機構,并且在教育方面加大吸收漢文化。金王朝在西京等地提倡儒學,開科取士,進一步促進了女真族與漢族的融合。從這一方面來說,遼金時期西京大同地區(qū)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契丹和女真民族封建化的歷史。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明)宋 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5](宋)李 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清)吳廣成.西夏書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7](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清)畢 沅.續(xù)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7.

      〔編輯 趙立人〕

      The M ilitary Importance of Datong in Liaojin Dynasty

      SHIWei-na
      (Histo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west China,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69)

      Datong,as the auxiliary capital of Liaojin Dynasty,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Itwas an importantmilitary center in Liaojin Dynasty,and was an importantmilitary town in North China.As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Liaojin Dynasty,Datong not only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the feud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Khitans and Juchens,but also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amalgamation.

      Datong as Xijing;Liaojin Dynasty;border defense;military Jinglue

      K928.6

      A

      1674-0882(2011)02-0044-04

      2010-11-12

      石維娜(1985-),女,陜西西安人,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學。

      猜你喜歡
      遼金西京西夏
      《遼金歷史與考古》征稿啟事
      遼金之際高永昌起義若干問題淺談
      聽海
      南風(2021年14期)2021-06-13 08:50:46
      鑿壁偷光
      北京房山云居寺遼金刻經(jīng)考述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編輯部的故事
      民國陪都“西京市”籌建夭折探微
      锡林浩特市| 梓潼县| 凤阳县| 三门峡市| 昌都县| 贵州省| 镇远县| 石棉县| 博白县| 休宁县| 襄樊市| 聂拉木县| 深泽县| 文山县| 芦山县| 洪湖市| 明溪县| 望江县| 柘城县| 肃北| 蛟河市| 海南省| 平阳县| 平遥县| 太和县| 马鞍山市| 宜兰市| 潍坊市| 鄯善县| 玛曲县| 甘南县| 南安市| 昌都县| 平凉市| 乐业县| 神农架林区| 河曲县| 营口市| 左云县| 会东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