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明
(山西大同大學文史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中國當代影視劇審美接受的反思與展望
劉德明
(山西大同大學文史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使影視劇日益成為審美文化的主流,但審美接受的負面效應使影視劇呈現(xiàn)出某些弊端。因此,我們要反思當代影視劇的弊端和憂患,展望影視劇的發(fā)展前景,建立既能滿足普通大眾娛樂要求,又能表達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審美理想的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審美文化。
影視劇;審美接受;反思;展望
縱觀任何有生命力的影視藝術(shù)作品,既離不開作者傾注情感的審美創(chuàng)造,又離不開讀者的審美接受。作品的審美價值只有在審美接受中才能最終體現(xiàn)出來,傳統(tǒng)戲劇如此,當代影視劇亦如此。因此,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影視藝術(shù)作品,只有通過接受主體的審美接受活動,才能真正體現(xiàn)它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才能真正具有藝術(shù)的生命力。
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高漲的環(huán)境下,一部影視劇的藝術(shù)生命并不僅僅由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和文化韻味決定,還受收視率、票房等的直接影響。影視劇上座率、收視率的數(shù)字背后,一方面離不開制片商不惜重金的打造、包裝甚至炒作,另一方面也隱藏著觀眾的興趣熱點和接受趨向,畢竟觀眾買不買賬不能強迫。在制片商看來,為了提高票房收入,就必須去迎合大眾的審美趨向。而觀眾在影視劇接受層面上缺乏明確的價值取向,往往受社會心理的影響,具有強烈的盲從趨向,這一趨向使得影視劇的價值取向趨于世俗化。在一個突飛猛進的經(jīng)濟時代,大眾身心疲憊,對影視劇的心理訴求自然是緩解壓力,消除疲勞。在這樣的心理驅(qū)動下出現(xiàn)了一批不求審美價值,只求滿足觀眾口味的影視劇。比如現(xiàn)今火爆熒屏的諜戰(zhàn)劇貼近當下的社會文化心理,運用懸念營造緊張感,滿足了觀眾心理上的刺激體驗,從而引發(fā)了觀眾超越平凡人生的潛意識,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現(xiàn)實平淡生活的有益補償。另類英雄的不被理解和默默犧牲就在某種程度上宣泄了一種社會焦慮心理,小人物的塑造迎合了當下的社會價值觀。
觀眾世俗化的價值取向無可厚非,但文化市場卻以之為風向標,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大量脫離生活、內(nèi)容雷同、流于表面浮華的影視劇占領(lǐng)了市場。它們的敘事手法、語言風格、人物形象等都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一些影視劇的情節(jié)不經(jīng)推敲而漏洞疊出,臺詞生硬古怪,過分的暴力和色情渲染。這不僅損害了觀眾的利益,還危害了文化市場。同時這些影視劇為滿足觀眾的審美觀感,雖在形式上下足功夫,但缺乏對內(nèi)容的深化和深度挖掘。這使得一些影視劇喪失了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和多樣化、個性化的品格,成為模式化創(chuàng)作。近些年來我國影視劇創(chuàng)作大部分都是古裝劇、諜戰(zhàn)劇、年代劇等,只要有一部走紅,就趨之若鶩,爭相仿襲,導致了觀眾的審美能力逐漸麻木。其負面效應的出現(xiàn)為當代影視劇的發(fā)展敲響了警鐘,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按照接受美學的理論,影視劇的審美接受極為重要。影視劇的觀眾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二度創(chuàng)作者。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帶有一定的自娛性質(zhì),而影視劇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沒有觀眾,自身便難以存在;離開了接受,其存在就毫無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在反思當代影視劇的弊端和憂患的同時,也要展望中國影視劇的發(fā)展前景,在多種文化的滲透下,創(chuàng)造既能滿足普通大眾娛樂要求,又能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審美文化。
(一)弘揚先進的價值觀念 處于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任何一部影視劇既要表現(xiàn)市場的價值取向,又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良知,即一定時代和社會的價值導向。一味追求票房效應,浮華風尚,盡管制作精良但內(nèi)容虛空飄渺、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是不被人們認可的。當年,曾被人們吹捧的電影《十面埋伏》,連續(xù)落選“奧斯卡提名獎”和“金球獎”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一部好的影視劇要將作品的藝術(shù)追求與票房收入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既要體現(xiàn)主流價值取向,又要體現(xiàn)藝術(shù)家對社會的良知。只有這樣,才能在獲得商業(yè)收益的同時得到觀眾的認同。世紀之交,馮小寧的“戰(zhàn)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和《紫日》的成功,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當代經(jīng)典影視劇在價值取向上的演變,和我國社會文化的轉(zhuǎn)型、大眾審美心理的轉(zhuǎn)變是分不開的。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全民更加關(guān)注自我的平凡情感,不愿意觀賞脫離時代的高、大、全英雄,更愿意接受平民英雄和世俗百態(tài)。因此,好的影視劇要把大眾的審美趨向通過宏大的敘事方式傳達出來。本世紀初,以同名小說改編的《亮劍》塑造了走下圣壇的另類化的英雄李云龍,把大眾化審美與主流意識的宣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價值轉(zhuǎn)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再如電視劇《潛伏》,在忠于反特影片弘揚真善美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善于挖掘最能觸動觀眾軟肋的東西,把反法西斯戰(zhàn)爭、國共內(nèi)戰(zhàn)等重大歷史與人物的生死浮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感受小人物的情感追求。當然,這樣的價值取向不僅體現(xiàn)在一些重大的歷史軍事題材的影視劇中,也表現(xiàn)在社會日常生活、家庭倫理道德等劇中。例如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走西口》,既是一部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也是勞動人民的血淚史、奮斗史。該劇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也是當代主流價值的弘揚。電視劇一開始就提到田家祖訓“大忠大愛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修齊治平是為禮,大恩大恕是為智,公平合理是為信”。田家婆媳倆扶弱濟困、資助孝子孤兒,智退官兵、救治革命黨人等行為,對田家的祖訓做了很好的詮釋。劇末,“仁義禮智信”又有了新的內(nèi)涵:“世界大同是為仁,祖國山河是為義,家國天下是為禮,剛?cè)嵯酀菫橹?,一諾千金是為信”,或者簡化為“仁愛、忠義、禮博、睿智、誠信”。像這樣優(yōu)秀的影視劇,既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符合大眾審美文化內(nèi)涵,又否定了當代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傾向,有利于主流話語的傳播,暗合了當下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念。魯迅先生指出:“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出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因此,中國當代影視劇要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追求與愿望,以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中華民族激昂奮進、求實創(chuàng)新的時代風貌,從而培養(yǎng)人民群眾的審美情操。
(二)塑造普通的人物形象 影視劇如同紙質(zhì)文本小說一樣,其核心在于人物的塑造。大眾欣賞一部影視劇尤其注重劇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當代的影視劇不應把重心放在英雄上,而是要著力表現(xiàn)和塑造世俗生活的小人物。例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張大民,《老馬家的幸福往事》中的馬一鳴,《我的美麗人生》中王小早等等。王小早是一名鄉(xiāng)下進城打工的小保姆,她純樸善良,積極努力,做了一名家政人員,但懷揣夢想并為之一直努力,最終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家政公司,成為事業(yè)的佼佼者。而當她遇到“鳳凰男”金波之后,王小早為了自己的愛情并沒有向困難退縮,而是勇敢向前追,面對未來婆婆“老保姆”的百般挑剔和阻撓,她用實際行動最終獲得認可,迎來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該劇是金牌編劇王麗萍繼《媳婦的美好時代》之后的又一力作,雖然講述的依舊是家長里短的婆媳故事,但這次的主人公卻是在都市的打工族,讓觀眾從另一個視角解讀了生活的瑣碎繁雜及為之奮斗和努力的人生目標。自播出以來,該劇話題不斷,收視率也一再刷新,創(chuàng)下全國影視劇收視率冠軍。
接受美學創(chuàng)始人姚斯認為,一部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影視劇所含信息量大,解讀空間大,往往具有較廣的影響面,能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審美需要,并能升華觀眾的精神境界。因此,中國當代影視劇應立足觀眾的期待視野,正視發(fā)展現(xiàn)狀,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在滿足觀眾審美接受的基礎(chǔ)上,領(lǐng)努力傳達出當代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站在歷史的高度,反映現(xiàn)實,反映大眾的心理訴求,體現(xiàn)真、善、美的主旋律。
[1]姚 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40-345.
[2]王 軍.接受美學與電視劇審美價值取向[J].中國電視,1995(6):61-62.
[3]尹 鴻.世紀轉(zhuǎn)型: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時代[J].電影藝術(shù),1997(1):22-26.
[4]胡山林.文藝欣賞心理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9-307.
[6]閆東艷.韓劇跨國熱播現(xiàn)象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9(2):58-61.
〔編輯 裴興榮〕
A RefLection on Appreciation Acceptance to the Current Chinese Movie and Television
LIU De-m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makes themovie and television mainstream of cultural appreciation.And ye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is appreciation to commoditymakes some drawbacks.Hence,on the one hand,we are supposed to reconsider the hardships.On the other hand,we have to prospect the colorful future,establish the appreciation pursuitwhich willmeet the acquirement of themasses recreation,express the ideal to seek truth,virtue and beauty,as well as th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movie and television.
screen;the aesthetic;reflection;prospect
I0353.5
A
1674-0882(2011)02-0074-02
2011-01-28
山西大同大學科學研究項目(2008K15)
劉德明(1968-),男,山西懷仁人,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