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義,楊允東,李永強,陳 寶
(青州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州 262500)
保持氣道通暢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搶救和治療的重要原則,其在保持患者氣道通暢的同時,亦增減了肺部感染的機會。2006年3月~2009年6月,我們對87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并發(fā)肺部感染患者行痰液病原菌檢測及藥物敏感試驗,現(xiàn)分析結果,旨在提高其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并肺部感染患者87例,男72例,女15例;年齡16~76歲,平均39.5歲。肺部感染符合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1]。其中嚴重腦挫裂傷43例,原發(fā)性腦干損傷12例,彌漫性軸索損傷5例,腦挫裂傷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腫27例;行開顱手術者53例;常規(guī)氣管切開氣管壁造瘺置管67例,經皮氣管切開術20例;有吸煙史23例。
1.2 痰液病原菌檢測及藥敏試驗 無菌操作下深部吸痰送檢189次,其中采用支氣管鏡集痰器吸取標本25例次。同一患者標本送檢≥3次。細菌培養(yǎng)嚴格按照接種、培養(yǎng)、分離、鑒定等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WHO推薦的K-B紙片擴散法及相關標準進行藥敏試驗。
2.1 病原菌分析 87例患者痰標本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共214次,分離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67株(56.8%),依次為銅綠假單胞菌 21株(17.8%)、肺炎克雷伯菌13 株(11.1%)、大腸埃希菌12 株(10.1%)、鮑氏不動桿菌 7 株(5.9%)、陰溝腸桿菌5株(4.3%)、假單胞菌屬4株(3.3%)、洋蔥伯克霍爾德菌3株(2.6%)、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2株(1.7%);革蘭陽性球菌 27 株(22.8%),依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2株(10.1%)、腸球菌屬8株(6.8%)、表皮葡萄球菌7株(5.9%);真菌24株(20.4%),常見病原菌依次為白色念珠菌12株(10.1%)、酵母菌7 株(5.9%)、曲霉菌5 株(4.3%)。
2.2 病原菌藥敏分析 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25%,對丁胺卡那、頭孢曲松、環(huán)丙沙星、頭孢他定耐藥率>87%;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耐藥率<2%,對青霉素、復方磺胺嘧啶、頭孢唑林耐藥率>94.5%;真菌對兩性霉素B、咪康唑耐藥率<5%,對酮康唑、氟胞嘧啶耐藥率>35%。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意識障礙時間較長,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治療和恢復過程中至關重要,氣管切開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有效措施之一。肺部感染是此類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積極正確的防治有利于重型顱腦損傷的恢復,否則可影響預后并造成不必要的病程延長。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氣管切開使下呼吸道開放于外界環(huán)境中,未經過濾、加溫、濕化的氣體直接進入肺內;昏迷患者吞咽及進食障礙,氣道內誤吸的胃內容物、合并的顱面骨折血液或腦脊液的刺激;重癥患者處于負氮平衡及免疫力低下狀態(tài),對治病原菌易感性強[2,3];口咽、胃內條件病原菌易位[4];廣譜抗生素長期預防性或不合理性應用等綜合性因素導致肺部感染的發(fā)生。
本研究共分離出病原菌118株,病原菌依次為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真菌,革蘭陰性桿菌對頭孢類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敏感,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敏感,真菌對兩性霉素B、咪康唑敏感。我們體會,正規(guī)的口腔、氣管切開護理;及時的翻身、拍背、吸痰及氣道濕化;反復多次集痰培養(yǎng)、藥敏試驗及針對藥敏結果的抗生素應用;平喘、祛痰藥物的應用等綜合治療措施可有效控制感染。如痰培養(yǎng)無菌生長,肺部感染的臨床體征確鑿,應考慮到厭氧菌感染的可能。
總之,掌握肺部感染的病原學特點及藥敏規(guī)律,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顱腦損傷治療效果的提高。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5):314-320.
[2]盧麗.顱腦創(chuàng)傷氣管切開患者醫(yī)院感染的控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522-523.
[3]謝揚,張志宏,李穎.重癥顱腦損傷醫(yī)院感染因素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3):269-271.
[4]杜小靜,丁偉,施新娟.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5,4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