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山東東營 257034)
放射性藥物是臨床影像學檢查的常用藥物。實際工作中保證放射性藥物準確注入體內(nèi)是顯像成功的關鍵。我們體會臨床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基本要求:①注射時嚴防針頭脫出血管;②行全身骨顯像時,取正常側手臂注射;③體內(nèi)法標記紅細胞進行心血池顯像時應預先注射焦磷酸鹽,再注射99mTc,采用兩個不同部位注射;④下肢深靜脈造影時,注藥及顯像過程中要保證扎緊踝部止血帶;⑤防止淺靜脈顯影;⑥“彈丸”式注射時嚴格執(zhí)行技術操作規(guī)程,動作迅速協(xié)調;“彈丸”體積應<1 ml,以≤0.5 ml為宜。
靜脈選擇:核素檢查者中老年腫瘤患者較多,因其表淺靜脈均有不同程度的結構改變,血管壁脆性增加,彈性降低,靜脈細或充盈差,血管易移動等,直接注射常難以一次成功;再次注射將延長工作人員接受射線照射時間及增加患者痛苦。靜脈注射操作時宜選擇粗、直,富有彈性,無靜脈瓣,血流量豐富,易于固定的靜脈;同時避免靠近神經(jīng)、韌帶、關節(jié)的手臂、腕和肘窩靜脈。選擇避開患側肢體,且穿刺方便的周圍靜脈。穿刺部位應無感染、瘢痕等。上肢頭靜脈、貴要靜脈為常用靜脈?!皬椡琛笔阶⑸鋾r注射點為頸靜脈或左肘靜脈,因這些部位靜脈分叉較少,又距心臟較近,“彈丸”不易破碎。
注射器具及注射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注射后注射器內(nèi)及針頭殘余藥量、注射器配藥后黏附量、粉劑藥物稀釋后增容量等對藥物注入劑量有一定影響(1、5、20 ml注射器的無效腔量分別為 44.5、117、131 μl),故臨床應用中應避免使用超注射量型號的注射器。為避免注射后注射器內(nèi)藥物殘留及內(nèi)壁沾染,抽吸完治療量藥液后應吸入相當于死腔殘余量的氣體(用5 ml注射器抽吸藥液時可在吸入需要量藥液后吸入0.2 ml氣體)。為避免注射器內(nèi)藥物的輻射作用,可采用頭皮針注射法:第1次,用5 ml注射器抽取3~5 ml生理鹽水,接一次性靜脈注射針穿刺后注入2 ml左右生理鹽水;第2次,迅速從攜帶式防護箱中取出抽有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接靜脈注射針注入藥物;第3次接裝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注入生理鹽水。其優(yōu)點為可避免藥物滲漏,減少注射器中藥物殘留量、減少輻射量,尤適用于年老體弱和多次化療后表淺靜脈穿刺難度大者。其不足之處為將抽有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器與靜脈注射針對接時易致藥物泄漏,增加空氣與放射性藥物接觸機會和時間;操作相對復雜。有學者設計了改良直接注射法:即靜脈穿刺見回血注入藥液,注射后抽回血1 ml,再次注射,以沖洗殘留藥物。其優(yōu)點為注射器內(nèi)顯像劑殘留活度明顯低于傳統(tǒng)直接注射法;注射劑量準確;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與頭皮針相比,靜脈留置針具有較多優(yōu)點,如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對血管刺激性小,患者痛苦小,隨時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杜絕注射器與頭皮針對接導致的泄漏。近年來電機驅動的核素注射器用于臨床其可解決彈丸注射造影劑“拖尾”現(xiàn)象;圖像采集者可統(tǒng)一控制核素造影劑推注和影像采集,避免因注射與采集不同步導致的部分灌注圖像丟失現(xiàn)象,亦可減少操作過程中的射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