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坤,張 斌*,余杰穎,吳石平
(1.貴陽市植保植檢站,貴州 貴陽 550081;2.貴州省植物保護研究所,貴州 小河 550009)
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chǎn)上的最重要病害[1],發(fā)生范圍廣,流行速度快,發(fā)病程度重,由于病菌生理小種變化,加之病菌數(shù)量的累積,許多抗性品種的抗病性明顯下降[2],馬鈴薯晚疫病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隨著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貴陽市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0年貴陽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在2萬hm2左右。在馬鈴薯生產(chǎn)上,晚疫病已成為主要影響因素,2009年貴陽市發(fā)生面積達0.29萬hm2,一般病株率 12%~30%,高的達100%。在化學(xué)防治工作上,由于長期使用幾種廣譜性殺菌劑,導(dǎo)致產(chǎn)生不同程度抗藥性[3-5],防治效果有下降趨勢。為了尋找高效、經(jīng)濟、安全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貴陽市植保植檢站2010年選擇 4個殺菌劑進行不同濃度的藥劑篩選試驗。
68.75 %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chǎn)并提供,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上海禾本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江蘇龍燈化學(xué)有限公司,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chǎn)。
馬鈴薯品種為當(dāng)?shù)刂髟云贩N費烏瑞它。
試驗地點在修文縣扎佐鎮(zhèn)大堡村馬鈴薯基地,該基地海拔1 300 m,馬鈴薯種植面積80 hm2。
設(shè)13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4次重復(fù),共5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30 m2,隨機排列,5月24日田間踏查發(fā)現(xiàn)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5月25日第一次施藥,6月1日第二次施藥,6月7日第3次施藥。其中處理A、B、D、E、G、H、J、K共噴3次藥;處理C、F、I、L共噴2次藥,在第三次噴藥時噴清水;對照噴3次清水。藥前(5月24日)開展藥前基數(shù)調(diào)查,末次藥后(6月17日)調(diào)查一次,計算病情指數(shù)及相對防效,采用F測驗方法對防效進行方差分析。
病情分級標準(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以下;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20%以下;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1%~50%以下;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0%以上[6]。
試驗田塊從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
表1 試驗處理設(shè)置(667 m2)Table 1 Treatment used in the experiment
從試驗結(jié)果(表2)可以看出,所選用的4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處理A、處理B的防效為64.65%、74.53%,處理C防效為62.09%;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處理D、處理E防效為68.85%、70.38%;處理F的防效較低,為46.52%;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處理G、處理H的防效為66.87%、71.71%,處理I的防效為56.91%;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處理J、處理K的防效為69.04%、73.03%,處理L的防效為71.08%。
進一步進行方差分析(表3),F(xiàn)>F(0.01)>F(0.05),F(xiàn)測驗顯著,證明不同藥劑不同濃度對晚疫病防治效果差異明顯。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在防效和持效期方面均表現(xiàn)較好,其次為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處理B防效為 74.53%,只施藥2次的處理C防效也達到62.09%,再次為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和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其中等濃度的防效為71.71%和70.38%。
表2 試驗結(jié)果Table 2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3 藥劑試驗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fungicide experiment
此次試驗施藥時間是建立在大量田間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從4月25日開始,每隔1 d調(diào)查一次,直至5月24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后立即開展施藥工作。據(jù)向志國等[7]試驗,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防效能達到82.25%,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組合防效能達到81.10%。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劑量為 100 mL/667 m2的處理施藥3次后防效為74.53%,原因可能為6月上旬后期至6月中旬連續(xù)晴雨交替,對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流行極為有利,也影響藥劑的防效。在所有藥劑處理中,處理C、F、I、L只施藥2次,防效明顯低于其它處理,其中處理F防效僅為46.52%,其原因與后期沒有施藥是密不可分的。
通過試驗表明,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7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8.7%烯?!み吝蝓ニ稚⒘?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防效,建議在生產(chǎn)應(yīng)用上輪換使用。
[1] 裘維藩.農(nóng)業(yè)植物病理學(xué)[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220-226.
[2]宋伯符,王軍,張志銘,等.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研究的進展和建議[J].中國馬鈴薯,1996,10(3):138-141.
[3] 許長敏,連仰煊.七種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J].農(nóng)藥,2000,39(9):32-34.
[4] 宗世忠,魏周全.定西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藥劑防治試驗初報[J].中國馬鈴薯,2000,14(3):188-189.
[5]畢朝位,車興壁,馬金成,等.致病疫霉對甲霜靈抗性及抗性水平測定[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2,24(4):307-310.
[6] 國家技術(shù)監(jiān)督局.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483-486.
[7]向志國,鄭榜高,吳學(xué)淵.68.75%銀發(fā)利SC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效果初報[J].耕作與栽培,200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