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東勝 王金龍
(江蘇省揚州中學江蘇揚州225009)
滴滴涕(DDT)的重新啟用
鞠東勝 王金龍
(江蘇省揚州中學江蘇揚州225009)
回顧人類發(fā)現(xiàn)、使用和禁用殺蟲劑DDT的過程,著重介紹禁用30年后國際社會有限度地重新啟用的原因,說明在處理化工產品、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發(fā)展的相互關系上,人們的思想理念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
DDT;瘧疾;環(huán)境保護;人類生存
蘇教版教材以《發(fā)“錯”的諾貝爾獎》為題,簡單介紹了人類發(fā)現(xiàn)、使用和禁用DDT的過程[1]。然而,據筆者調查,目前在滅蚊領域我們尚未尋找能完全取代DDT的物質。人們對DDT利弊的正確認識經歷了近百年時間,期間付出了數(shù)百萬計的沉重的生命代價。
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又稱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商品名為滴滴涕或DDT,化學式為C14H9Cl5。它是無色針狀晶體,熔點108℃~109℃,沸點260℃,不溶于水、稀酸和稀堿,易溶于吡啶、二氧六環(huán)、環(huán)已酮和苯等,微溶于95%乙醇、乙醚等[2]。
工業(yè)上,DDT由三氯乙醛或水合三氯乙醛與氯苯在濃硫酸或發(fā)煙硫酸催化下縮合制得:
1874年,德國化學家宰特勒出于對有機合成的興趣,在實驗室制得了一種化學性質非常穩(wěn)定的新化合物,這種氣味極淡的白色晶體就是DDT。但在當時,宰特勒并不知道DDT具有殺蟲的作用,直到幾十年后化學家保羅·赫爾滿·米勒的出現(xiàn)。
1939年,瑞士化學家保羅·赫爾滿·米勒在一家名為蓋基的公司進行過鞣革、羊毛防蛀等農藥研究時,發(fā)現(xiàn)了DDT的殺蟲功效。之后,蓋基公司很快申請了專利,并于1942年推出了兩種含DDT的新式殺蟲劑。由于新產品殺蟲效果好、適用范圍廣以及容易生產,引起了英、美等國殺蟲劑制造巨頭的關注,不久,在大西洋兩岸DDT都得到了批量生產。然而,真正讓這種化合物名揚世界的,卻是二戰(zhàn)臨近結束時流行的一場斑疹傷寒。斑疹傷寒是一種由虱子傳播的傳染病,常伴隨著戰(zhàn)爭或天災出現(xiàn),因此也被稱為戰(zhàn)爭傷寒或饑餓傷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歐洲戰(zhàn)場前線曾流行過斑疹傷寒,造成了數(shù)百萬人的死亡。1944年,駐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盟軍軍隊突然出現(xiàn)了斑疹傷寒。在試驗了很多辦法仍無法驅除虱子后,人們想到了DDT。盟軍向成千上萬的士兵、難民和俘虜身上噴灑了這種粉劑,三個星期后奇跡出現(xiàn)了——斑疹傷寒完全被控制。DDT避免了一場悲劇的出現(xiàn),它的作用的發(fā)現(xiàn)者保羅·赫爾滿·米勒因此榮獲了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
與此同時,美、英等發(fā)達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DDT,防治多種危害農林畜牧業(yè)生產的昆蟲,以及對付黃熱病、絲蟲病等蟲媒傳染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全球抗瘧疾運動中,DDT可謂居功至偉。這種靠蚊子傳播的疾病是人類遭受到的最嚴重的災難之一,它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文明一樣久遠。在DDT被用于對付瘧疾之前,全球有40%的人口深受其害、患者達3億多人,每年死者超過100萬。依靠噴灑DDT滅蚊,曾一度使全球的瘧疾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歐洲和北美甚至根除了這種疾病。
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兼作家雷切爾·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該書從一座虛設的城鎮(zhèn)突然被奇怪的寂靜所籠罩開始,通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表明這種由殺蟲劑DDT所引發(fā)的情況實際上正在全美國各地發(fā)生,破壞了從浮游生物到魚類到鳥類直至人類的生物鏈,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癥和各種癌癥。所以像DDT這種給所有生物帶來危害的殺蟲劑,它們不應該叫做殺蟲劑,而應稱為殺生劑。作者認為,所謂的控制自然,乃是一種愚蠢的提法,那是生物學和哲學尚處于幼稚階段的產物。她呼吁通過多種多樣的變通辦法來代替化學物質對昆蟲的控制,如通過引進昆蟲的天敵等[3]。
盡管有來自利益集團(化學工業(yè)界)方面的攻擊,但畢竟《寂靜的春天》中提出的警告,喚醒了廣大民眾,最終導致了政府的介入。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約翰·肯尼迪閱讀過此書之后,責成總統(tǒng)科學顧問委員會對書中提到的化學物質進行試驗,來驗證雷切爾·卡遜的結論。該委員會后來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報告完全證實了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中的論題正確。同時,報告批評了聯(lián)邦政府頒布的直接針對舞毒蛾、火蚊、日本麗金龜和白紋甲蟲等昆蟲的滅絕綱領。報告還要求聯(lián)邦各機構之間協(xié)調,制定長遠計劃,立即減少DDT的施用,直至最終取消使用。另外,報告還要求把對殺蟲劑毒性的研究擴大到對常用藥物中潛在毒性的慢性作用和特殊控制的研究上面等等。
于是,DDT受到美國政府的密切監(jiān)督。至1962年底,美國各州的立法機關向聯(lián)邦政府提出了40多件有關限制使用殺蟲劑的提案;美國聯(lián)邦政府和各州都從減少殺蟲劑的毒性影響出發(fā),通過了若干條法律、法規(guī), DDT最終于1972年被禁止使用。
很快,雷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不僅影響了美國,還很快地傳播到全世界。該書先后被譯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丹麥文、瑞典文、挪威文、芬蘭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日本文、冰島文、葡萄牙文等多種文字(中譯本于1997年由呂瑞蘭、李長生翻譯,吉林出版社出版),這極大地引發(fā)了公眾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逐步進入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各種環(huán)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lián)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huán)境大會,并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如瑞典在1970年率先開始禁止使用DDT,隨后許多國家相繼禁止或限制了DDT的生產和使用;我國曾在20世紀60~80年代大量生產和使用DDT,累計用量約40多萬噸,占國際總用量的20%,1983年開始限制生產和使用[4]。
《寂靜的春天》引發(fā)國際社會重新審視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雷切爾·卡遜播下了新行動主義的種子,她是現(xiàn)代環(huán)保運動的始作俑者。
在國際社會普遍禁用DDT的30年期間,許多科學家對雷切爾·卡遜觀點的細節(jié)進行了全面、持續(xù)地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比如,雷切爾·卡遜認為DDT會讓鳥的蛋殼變薄,直接造成了鳥類的大規(guī)模死亡。但是,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環(huán)境與社會學系的朱爾斯·普萊蒂教授認為,造成鳥類數(shù)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耕作方式的變革,減少了鳥類的食物,而非DDT。再比如,雷切爾·卡遜多次在書中暗示DDT會誘發(fā)癌癥,但迄今為止,只有動物試驗證明了過量DDT能夠致癌,人體試驗卻一直沒有證明這一點。雷切爾·卡遜的支持者舉例說,癌癥的發(fā)病率在工業(yè)化到來后逐漸上升,這難道不是確鑿證據嗎?可能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首先,癌癥最主要的誘因是壽命增加,這已是科學界的共識。人類壽命在工業(yè)化之后大大延長,癌癥發(fā)病率上升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吸煙已被證明會增加癌癥的發(fā)病率,如果排除吸煙和壽命的影響,人類癌癥的發(fā)病率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把癌癥簡單歸罪于DDT的使用,缺乏科學依據。
2000年7月,世界著名的科學雜志《自然》藥物學分冊發(fā)表了一篇由英美兩國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文章,呼吁在發(fā)展中國家重新使用DDT。文章指出,目前全世界有3億瘧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數(shù)超過100萬,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地處熱帶地區(qū)的發(fā)展中國家兒童。作者舉例說明,DDT的禁用是瘧疾死灰復燃的主要原因。195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號召全世界使用DDT對抗瘧疾,全世界瘧疾死亡率迅速從原來的每10萬人死亡192人,下降到每10萬人死亡7人。另一個例子是斯里蘭卡。在引入DDT之前,斯里蘭卡每年新增280萬瘧疾患者,7300人因此死亡。使用DDT后效果驚人,1963年全國只有17名新增病人,無人死亡??上Ш镁安婚L,在禁用DDT思潮的影響下,美國撤消了對斯里蘭卡DDT防蚊項目的援助,結果該國瘧疾患病人數(shù)在一年之內猛增至50萬[5]。印度與斯里蘭卡類似,而南非的病情更為嚴重。
今人欣慰的是,目前,國際社會對DDT問題已達成了以下共識:
(1)DDT對人類健康形成潛在危害。它可以長期在脂肪組織中蓄積,并通過食物鏈在動物體內高度濃集,使居于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蓄積濃度比最初環(huán)境所含濃度高出數(shù)百萬倍,對機體構成危害。而人處在食物鏈最頂端,受害也最大[6]。
(2)嚴格控制瘧疾的用途,實行使用豁免制。2006年5月,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計劃總署(UNEP)召開會議決定,將DDT的生產和使用限于控制瘧疾等疾病,如果用作生產除蟲劑三氯殺螨醇的生產原料,則需要登記豁免;同年9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發(fā)表聲明,修改了實行多年的防治策略,公開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DDT來防止瘧疾流行。
(3)努力探尋DDT的替代品,大力提倡采用非化學品方式滅蚊。如消滅潛在的蚊子繁殖點,用紗網保護人在房屋里免遭蚊子侵襲,種植令蚊子退避的樹木如橡木,以及在室內撒石灰減少蚊子和人之間的接觸等。爭取到2014年實現(xiàn)削減全世界DDT使用量的30%,最早到2020年逐步淘汰DDT,同時實現(xiàn)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設置的瘧疾控制目標。
(4)世界上不存在無害的化工產品,卻普遍存在著有害的使用方法。如果只是利用DDT防蚊,每平方米的墻壁只需2克,每年噴涂1~2次即可。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也只相當于從前的0.04%。任何濫用、高度依賴化工產品的做法,獲得了近期利益,卻犧牲了長遠利益,有時甚至會事與愿違。小到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方便袋,大到發(fā)生在美國墨西灣的漏油事件,種種事實都驗證了上述觀點。
誠然,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完全使用天然產品而棄用數(shù)萬種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我們只有依靠科技的進步,學會準確地檢驗合成化學品的安全性,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其中,特別需要加強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測試和風險評估,盡早地發(fā)現(xiàn)危害,及時采取對策,防患于未然。在人類使用殺蟲劑近百年的歷史中,圍繞DDT出現(xiàn)的一波又一波紛爭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眾聲喧嘩看似繁冗,但就是這樣一點點互相修正,接近合理。如果急著下結論,簡單地判斷對與錯,虛美或者飾惡,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1]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有機化學基礎(選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1
[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化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1001
[3]余鳳高.一封信,一本書,一場運動[J].書屋,2007,(9):58-61
[4]DDTs在土壤中的殘留現(xiàn)狀及植物修復研究進展.http:// 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down-Paper/200706-323.2010-08-21
[5]袁越.寂靜的春天不寂靜[J].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7,437(23):58-61
[6]李勇,孫士鑄.滴滴涕(DDT)的環(huán)境行為[J].化學教學,2000,(12):21-22
1008-0546(2011)10-0068-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