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一
夏日午后,臺北市仁愛圓環(huán),24歲的研究生Jacky昂首闊步,走出日本“潮牌”BAPE旗艦店門口。他緩緩從購物袋中取出戰(zhàn)利品。這是一件白色的連帽T恤,帽子部份印著既像熊貓又像鯊魚的圖騰,背面則有小小的限量標示?!懊弊右焕憔妥兂勺詈坏摹橙诵茇?,而且,它還是日本超限量定制款,臺灣只有兩件,有錢都買不到……”Jacky壓低聲音像在講什么秘密,語氣難掩興奮。
全身迷彩裝扮的Jacky身后,超過100人的排隊長龍,清一色是打扮搶眼的年輕男女。Jacky3個小時前就來排隊,還是靠著跟店員的交情,才搶到這件心目中的夢幻潮服。這件棉毛混紡的連帽外套要價1.7萬元(新臺幣,下同),剛好等于Jacky暑假在連鎖咖啡店打工1個月的所得,“值得,當然值得,懂的人就知道太值得了?!盝acky一面說,一面微笑享受周遭不斷投來的羨慕眼神。
2年半之前,這里還是意大利設計師副牌Emporio Armani和美國DKNY的旗艦店。
如今:當紅潮牌進駐,昔日的名牌黯然離去。
潮牌打敗名牌
仁愛路圓環(huán)的起落,是近兩年臺灣時裝消費市場洗牌的縮影。
來自日本的A Bathing Ape(BAPE)、Undercover,來自美國的Stussy、X LARGE,來自香港的Subcrew和臺灣本土的Provider、Overkill、Reinx、Pizza Cut Five……在國際精品受到金融海嘯沖擊,縮減或撤出臺灣市場時,攻占全臺都會區(qū)最熙來攘往的商圈。
五月天主唱阿信、羅志祥、黃小柔等本土偶像歌手趕搭列車,在臺北東區(qū)、西門町等湖店聚集的聚落推出自有潮牌。新光三越辟出潮牌樓層,吸引年輕顧客。1年內,許多本土品牌已經開始嚴肅地計算起“潮牌樓層市占率”。
同時代理川久保玲與新銳潮牌Undercover的喜事國際執(zhí)行長馮亞敏定義,所謂“潮”是指原生自街頭的創(chuàng)意和次文化。這些反叛、創(chuàng)意和年輕形象,連歷史悠久的名牌設計師也常從中汲取靈感。最知名的例子,是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近年出席公開場合,總在筆挺正式的燕尾服外,加上“潮”味十足的骷髏飾品妝點自己。
去年美、日、歐等全球主要奢侈品消費市場,至少下滑10%以上。全球精品集團代表LVMH在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日本的銷售,更大幅下滑18%,迫使LVMH暫停日本銀座旗艦店的計劃,相反地,潮牌代表BAPE卻在短短兩年內,開設全球第27家大型分店。
國際時尚伸展臺上,潮牌也迅速展露頭角。2000年起,原本僅活躍于小眾市場的日本里原宿“潮街”出身的設計師藤原浩、高橋盾、本間正章,成為巴黎時裝周???,大獲國際媒體好評。日本潮流教主之一,BAPE創(chuàng)辦人長尾智明,更曾入選《時代雜志》亞洲英雄榜。
潮牌緊抓“群體”心
養(yǎng)分來自各國都會街頭藝術、音樂、運動的潮牌,化“另類”為“主流”,橫掃歐美日,更擴及港臺、東南亞地區(qū)。臺灣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背后更大的意義是,新世代對品牌的認知和消費,已經進入全新的2.0時代。
劉維公觀察,臺灣70后、80后的新世代成長于經濟富裕的年代,從小就看過奢華品牌。跟60前喜歡透過奢華品牌彰顯工作成就相比,這一群新世代,卻對這樣朝拜名牌的行為缺乏認同和歸屬感。
加上在Web 2.0的時代,新世代習慣視頻、博客的網絡模式,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拔揖涂梢允瞧放啤钡淖孕牛瑥氐最嵏策^去消費者的被動形象。
。
劉維公形容,新世代的品牌認同和消費是“群體式”的,不同的音樂喜好、休。閑運動、穿著品味、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自成一格,甚至連語言都不相同。不再有任何精品名牌,可以得到所有群體的認同。
潮牌的靈魂人物,也有如Web2.0上的博客,集消費者、創(chuàng)作者、販賣者于一身。潮牌設計師常常身兼運動好手、街頭藝人、樂手等,多元創(chuàng)意能優(yōu)游于不同次文化的符碼間,也衍生出特殊的商業(yè)模式。
解構、跨界,大玩新營銷
若只是運用次文化的符號或圖騰吸引市場目光,全球精品業(yè)者早就嘗試過,但潮牌之所以能玩得比名牌“大膽”,關鍵就在于游走于不同符號的“翻玩”和“跨界”。
跨界聯(lián)名(cmssover)更是潮牌時常使用的營銷密技,不論是其他品牌、樂團、DJ、藝術家,甚至手機、食品、玩具、汽機車,只要意氣相投,潮牌設計師都能來個“一加一大于二”的跨界合作,推出聯(lián)名商品。既能炒熱話題,更能將自己的品牌往別的“類”跨出去,增加不同分眾消費者的認同。
潮人商業(yè)模式更重要的精髓,在如何在“限量品”與“規(guī)模經濟”間達成平衡。有過成衣經驗的Abee,當初與設計師成立PizzaCut Five,還不確定市場接受度時,采全部商品先只生產50件的策略,測試市場,同時推估潛在市場規(guī)模,逐步增加受歡迎產品的生產量。“限量”與“跨界”在開拓新顧客時,既有話題性,又能降低庫存風險。
翻玩、跨界、限量,琳瑯滿目的潮術語,短短時間內快速席卷臺灣,許多業(yè)者還來不及反應,慘遭淘汰;卻也有敏感的業(yè)者,抓到潮精神,成功切入新型態(tài)的服裝消費市場。
看透潮的真諦,潮經濟比表象多更多。
海外星云 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