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夏英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詞語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中國的文字最初都是以象形來表意的,因形表義是其主要特點,字形與字義間有著密切關系,只要通過分析字形就能理解字義。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理解意思,而忽略了運用漢字本身形象化的特點,造成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尋找聚焦點,引入漢字知識,這樣不僅能抓住根本,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本義和文中義,提高詞語教學效率,還能深化閱讀。本人根據(jù)教學實踐,談談具體做法。
一、聚焦文眼,滲透漢字知識
一篇課文里往往有最富有表現(xiàn)力、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整個作品的主題或重要詞句,即文章的“文眼”。如果能緊扣文眼滲透漢字知識,并努力拓展,勢必對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起到神奇的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的最后,周瑜說了一句話:“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其中,“神機妙算”這個詞就是文章的“文眼”,為此,我巧妙滲透漢字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我先問學生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接著問:“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為了幫助他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我重點出示了“神”和“妙”的古體字,告訴他們“神”字右邊的“申”在古體字中是天空中閃電的形狀,古人認為閃電變幻莫測,威力無窮,所以稱之為神。古人認為少女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因此,“妙”的本義就是“美好”的意思。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相機問他們:“‘神和‘妙在這里指什么?”經(jīng)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很快明白了這兩個字在文中分別是“驚人”和“巧妙”的意思。最后,我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這個問題來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這樣的安排,將學生吸引到“詞語”這方神奇的領域,在觀察、交流、互動中,詞語的生命力如小樹拔節(jié)逐漸強大起來,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聚焦難點,挖掘漢字知識
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比較難理解,雖然文中有注釋,但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教師在這個時候深入地去挖掘該詞的根源,就能夠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危峰兀立”時,先將它分解為“危、峰、兀、立”四個詞素?!胺濉焙汀傲ⅰ边@兩個字的含義不難理解,“?!焙汀柏!边@兩個字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于是,我把它們分別拆解成若干個字符,引導學生了解各字符的音和義;然后再講它們的合成新義,從而讓學生比較輕松地掌握了它們的意思,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先出示“?!钡男∽煮w危,讓學生猜一猜上面部件的形狀像什么。學生很快猜出像趴著的人。我再出示中間的“廠”,告訴他們“廠”在古代指的是山崖所伸出的部分,下面可居住人?!拔!钡南旅嫦裢鹊墓枪?jié)形狀。從字形來看,它的意思是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很陡。我再出示“兀”的甲骨文兀,并讓學生說一說“一”字的下方像什么。同樣,學生很快猜出像人的形狀。我趁熱打鐵,告訴學生,人頭上一橫,表示又高又平?!柏!钡谋玖x就是指高聳突出的樣子。從孩子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完全被漢字的造字藝術吸引了。在“分解詞素”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對這個詞語的四個字的意思進行“拼湊組合”,即把“危、峰、兀、立”四個詞素的意思拼湊組合起來,其詞義即是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聳立著。接下來,我再請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具體內容和語言環(huán)境,理解這個詞語的具體意思。如“危峰兀立”在文中的語境是“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在這里,“危峰兀立”的詞義就是特指桂林的山很險,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聳立著。最后,我讓學生換詞進行比較,從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得體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危峰兀立”來表達,而改換成“山峰聳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聳立著”,這樣的表述意思雖然都一樣,但用“危峰兀立”不僅顯得簡潔,而且書面語的味道更濃些。
通過上述“分解詞素—理解本義—結合語境—理解文中義—比較感悟—品味精妙”步驟的學習,使學生從形體結構和造字方法這兩方面掌握難點詞語的形、義關系,從而達到既掌握詞語的字形,又理解它的意思的效果。
三、聚焦關鍵,根植漢字知識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有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根植漢字知識,讓每個學生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這對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伯牙絕弦》的關鍵詞語是“知音”,在教學時,如果只是讓學生了解課后資料袋里的注釋,那對“知音”這個詞的理解就顯得比較膚淺,浮在面上了。因此,本人大膽嘗試,先讓學生整體感知伯牙和子期的關系是“知音”,接著,引導學生明白“知”由“口”和“矢”組成,“矢”就是箭,因形求義,“知”指的是說話人口中說出的話像射箭,快而流利,而聽的人也能夠完全準確地理解。所以,“知”是“了解”、“熟悉”的意思。知音就是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接著,讓學生從古文的字里行間尋找“知音”,由伯牙與子期的偶遇入手,讓學生明白了伯牙遇知音的欣喜、愉悅、興奮、激動,體會了他們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融通,感受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舒暢淋漓。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在伯牙沒遇到知音時的失落之情以及痛失知音的痛苦。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真正解讀了“知音”的深層意思:伯牙與子期的“知心”,更深刻地解讀了伯牙在子期死后摔琴之舉的合情合理,使詞語教學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洋溢著悠悠的漢字情。
四、聚焦細微處,催化漢字知識
課文中有些藏在細微處的詞,常常也能對文本的學習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這些細微的詞入手,滲透科學的漢字知識,創(chuàng)設與眾不同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窮人》一課時,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有兩處“沉默”,我就緊緊扣住這個細微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詞“沉默”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理解這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我先出示“沉”和“默”這兩個字的甲骨文字形沉默,引導學生觀察“沉”字的中間是牛,周圍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它的本義是沒入水中;而“默”字則表示狗不吭聲,突然竄出追人。這兩個字合起來引申為一言不發(fā)的意思。接著,我順勢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第一次為什么沉默?當時她心里會想些什么?漁夫為什么會沉默?他心里又想些什么呢?”學生們暢所欲言,最后達成共識: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yǎng)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選擇了沉默。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學生抓住兩次“沉默”,聯(lián)系前后文展開合理的想象,進一步體會桑娜善良的內心世界。
扣住這些不經(jīng)意間挖掘出來的詞語,引領學生用心去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不僅是有溫度的,而且還是有躍動的情感的。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收留西蒙的兩個遺孤的美麗心靈,就在這被“忽略”的細微處得以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所教詞語與漢字知識之間的聚焦點,依形了解其本義、引申義、文中義,以此提高詞語教學的效率,并達到深化閱讀的效果。這樣的要求和訓練,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漢字美妙的構字情境里,能夠使學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國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