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芳
糊湯來塊頭和“釘”米粥
■張國芳
糊湯,即面糊糊?!皝韷K頭”的書面稱謂叫“面疙瘩”,就是用面粉做成的塊狀疙瘩。
受生活條件影響,那時鄉(xiāng)下人一般晚飯才吃干飯,早飯和午飯吃得相對簡單。其中,糊湯來塊頭和釘米粥屬家常便飯,做起來方便,也很好吃。
可能是口味的原因,我們家吃咸糊湯來塊頭比較多,在秋天南瓜收獲后,就吃南瓜糊湯來塊頭。鍋中的水澆開后,將加水攪拌后的面粉用竹筷子一塊塊地挾入鍋中,就成了來塊頭。稍后,再在鍋中放入面粉攪拌,加入的面粉多,做成的糊湯就稠,反之則稀。如果做南瓜咸糊湯,則先將老南瓜燒熟,加油,加鹽,再加入青菜或菠菜之類的綠葉蔬菜,如果沒有新鮮蔬菜,放些干巴菜也一樣,不過色澤和口味要稍微遜色些。南瓜糊湯來塊頭很是秀色可餐,白乎乎的糊湯中,金燦燦的是南瓜,碧綠的是蔬菜。尤其在有陽光的冬日,全家大人、小孩四、五口人,甚至更多,一律端著紅花大碗站在門前的場院上,“巴唧、巴唧”地嚼著來塊頭(咬著有韌勁),“唿嚕、唿嚕”地喝著糊湯,再咬一口甜絲絲的南瓜,沒有兩三碗是不會擱碗的。
釘米粥的“釘”,取之我們方言的音,究竟怎么寫,我也搞不清。因為,釘米粥是用淘洗干凈的米放在石臼里,用底端包了鐵皮,上端套了個石球的粗木釘碎的,和釘釘子一樣是向下用力的,所以就用了“釘”。燒釘米粥和平常燒粥稍有不同,將釘碎的米和水一起倒入鍋中,再起火燒。期間,盡量不用鍋鏟去攪拌,若擔心米粒沾鍋,就用鏟子從鍋底小心地鏟一下,這樣燒出來的釘米粥中,結成的小塊就多,相當于碎米疙瘩吧!米疙瘩比面疙瘩小,咬起來一樣有韌勁,也好吃。一般,一鍋釘米粥,也不會形成多少米疙瘩,畢竟米是沒有粘性的。
現(xiàn)在,我們已很少吃糊湯來塊頭和釘米粥了。做釘米粥要有石臼等工具,而糊湯來塊頭想起來還會吃一、兩次,但是吃多了,胃里會泛酸的。有時也想,為什么以前經(jīng)常吃還沒這種感覺,應該是以前的人體力消耗大,還沒等到胃酸就已經(jīng)消化掉了,自然就沒有感覺也不是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