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都知道柏林墻,但不一定都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反法西斯防衛(wèi)墻”。
2011年8月13日,德國政府舉行紀念柏林墻五十周年活動。德國總統(tǒng)伍爾夫說,德國統(tǒng)一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德國人應該學會正確評價和保護自己重新得到的自由”。出生于前東德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獻花悼念柏林墻死難者……柏林,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大都市,滄桑的歷史,濃郁的文化。這里,寬闊的大街,巍峨的教堂,華麗的宮殿,古典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相互映襯。
1961年8月13日之夜,東德民主德國開始搶建柏林墻。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柏林墻其實也不是一夜就能建成的。柏林墻全長超過一百五十五公里,墻高約三米,沿墻建有兩百五十三個瞭望塔,一百三十六個碉堡,兩百七十個警犬樁,一百零八公里長的反汽車坦克沖擊障礙……為了讓這條隔離墻日益“完善”起來,東德花了好幾年時間。把西柏林隔離開來的這一垛墻,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線”一樣,都是“后二戰(zhàn)”的產物,成為冷戰(zhàn)鐵幕的象征。
英國學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柏林墻》一書,清晰地交代了直接原因:隨著冷戰(zhàn)局勢日益嚴峻,西方大舉援助西德的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施行,再加上東德經濟政策的失誤,東德居民和西德居民在經濟收入上的差距開始出現(xiàn),于是出現(xiàn)了東德居民向西德逃亡的潮流;為了阻止大量東德居民,特別是熟練工人逃向西德,蘇聯(lián)和東德當局決定修建柏林墻?!栋亓謮Α芬粫豢椫鴼v史、原始檔案和個人的故事,講述了特定時期東西方主要政治領袖所處的特定場域、生存心態(tài)、習慣言行,以及這個分裂的城市和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故事,并告訴我們,“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威脅,曾經真實地降臨在世人面前。
嵌在東德土地上的西柏林,是蘇聯(lián)的眼中釘肉中刺。曾在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任研究員、在中央情報局任職、親歷冷戰(zhàn)全過程的雷蒙德·加特霍夫,后來寫了本回憶錄《冷戰(zhàn)史:遏制與共存?zhèn)渫洝?,簡明扼要地說清了更大的背景:柏林危機的高峰,始于1961年6月,肯尼迪總統(tǒng)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首腦會議上的激烈交鋒;隨后是8月,豎起柏林墻;10月,美蘇坦克在一個邊境檢查站差點交火。從1958年到1962年,蘇聯(lián)領導人一直想搞掉西方在鐵幕后面擁有的西柏林這塊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飛地。實際上,早在1948年至1949年,斯大林就曾封鎖西柏林,當時的目的就是阻止西德的鞏固,也逼迫西方退出西柏林,但未能得逞。赫魯曉夫曾形象地將西柏林形容為“如鯁在喉”,不搞掉它就難受。他企圖使西柏林變成中立化的“自由城市”,讓西方軍事和政治力量都撤走。
柏林墻的正式名稱是“反法西斯防衛(wèi)墻”,這是蘇聯(lián)與東德那些“命名大師”的“杰作”,其中關鍵詞是“反法西斯”和“防衛(wèi)”。在他們心目中,希特勒法西斯盡管在“二戰(zhàn)”中被消滅了,但“西方”依然是“法西斯”,要“反”掉,至少在名義上是這樣;墻的對面就是自由西方的“法西斯主義”,有侵略性,所以要“防”住。其實柏林墻直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人的流動,就是人心的流動;人的流向,就是人心向背的體現(xiàn)。東德和它背后的“老大哥”不是不知道。
冷戰(zhàn)對峙的雙方,壽命長短分明,貧富對比鮮明。1989年11月9日,“墻倒眾人推”,柏林墻轟然倒塌,還不到“三十而立”的歲數(shù)。民主德國最后一任黨的總書記埃貢·克倫茨,后來寫了回憶錄《八九年的秋天》,有一節(jié)的標題是“一百年和柏林墻”,其中講到,1989年7月華約國家領導人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開會時,戈爾巴喬夫曾對他們說:“民主德國和聯(lián)邦德國是一個歷史的現(xiàn)實,一百年后會是什么樣子,這得由歷史來決定?!蹦睦镞€有什么“一百年后”,一百多天之后,柏林墻就倒塌了。
《柏林墻》書中有一章的標題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必須看起來民主,但我們必須掌控一切”。兩個德國的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民族團結的潮流勢不可擋。
【原載2011年8月18日《科學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