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偉,閆學明,邵文杰,田艷玲,張 瑩,夏 慶
(1.北京市西城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所,北京 100011;2.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心理學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個體遭受突發(fā)性創(chuàng)傷事件后發(fā)生的重度心理反應,是一種具有相對明確的病源(即創(chuàng)傷事件)的精神科疾病[1];表現(xiàn)為一系列和創(chuàng)傷相關的癥狀,并且使個體感受到明顯的主觀痛苦以及影響個體的社會功能[2]。而足以導致 PTSD的創(chuàng)傷事件在人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Vrana 和 Lauterbach 在對440名大學本科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84%的人至少經歷過一件足以導致PTSD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事件,33%的人經歷過四件以上的創(chuàng)傷事件[3]。為了解其在貧困婦女中的發(fā)生情況,以便為貧困婦女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方面的預防保健服務,2006年北京市西城區(qū)婦保所在為轄區(qū)貧困婦女提供的免費體檢的同時進行了PTSD的調查。
1.1.1 對象來源
調查對象均為西城區(qū)戶籍,曾是或現(xiàn)在是軍工廠、印刷廠、民福公司、環(huán)衛(wèi)、西友集團、公交公司、金屬工藝廠、樂器廠、飲食廠等單位的在職、下崗或退休的貧困婦女。
1.1.2 抽樣方法
2006年西城區(qū)共有貧困婦女3700余名,分別注冊在各個街道。根據街道提供的貧困婦女名單,先按照各街道人數比例分配抽樣數量,然后在街道內部采取簡單隨機的方法共抽取536名貧困婦女作為研究對象,為其提供免費健康體檢(包括PTSD篩查);并對其中的283名領取低保的貧困婦女在進行PTSD篩查的同時進行“生活中的煩惱事”的小組訪談。
1.2.1 一般問卷
自編問卷獲取調查對象的一般自然情況如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現(xiàn)在工作狀況等。
1.2.2 評估量表
對貧困婦女進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陽性篩查,篩查工具采用的是目前國內學者常用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篩查量表普通版(PCL-C)[4~9],為了便于比較,采取了較多學者采用的42分為界值分[4~6]。
1.3.1 問卷調查
將問卷調查作為常規(guī)體檢流程的一個步驟,由統(tǒng)一參與培訓的保健醫(yī)生在體檢登記時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現(xiàn)場調查,所有研究對象的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在調查之前向調查對象講解了此次調查的詳細情況并獲得對象的同意和支持。
1.3.2 訪談法
整個調查耗時兩個月,每天在進行完PTSD調查后,組織參與的貧困婦女進行小組訪談,每組5~7人,獲得被調查對象目前的心理困惑、對此次體檢及調查的滿意情況以及渴望得到的幫助等內容。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率的描述、卡方檢驗等分析。
2.1.1 PCL-得分
PTSD由三個典型的癥狀組成,為“再體驗、回避/麻木以及高警覺癥狀群”。在PCL-C篩查量表上,就是圍繞著這三個核心癥狀而詢問,共有17道題,1~5題反映的是再體驗,6~12是回避/麻木,13~17題反映高警覺。283名低保婦女PCL-C總分及各癥狀分數如下表1。
2.1.2 PCL-C各項目出現(xiàn)的頻率
283名低保婦女PCL-C各癥狀存在的情況如下表2。
表1 283名低保婦女PCL-C得分
表2 283名低保婦女PCL-C各癥狀表存在頻率
2.1.3 篩查陽性情況
篩查陽性57人,陽性率為20.1%。按照職業(yè)狀態(tài)、是否在婚以及文化是否大專(及以上)分別進行了陽性率的檢驗(見表3)。
表3 283名低保婦女不同自然情況篩查陽性率比較
根據訪談的提綱,我們從三個方面整理了訪談的結果:
2.2.1 生活中的煩惱事件
80%以上的低保婦女認為生活中有煩惱的事情,其中59.3%的婦女認為持續(xù)一年甚至幾年都存在某件事情在影響著心情,有時夢中也不能避免;29.3%的低保婦女認為生活很難改變,沒有希望,7%的低保婦女認為生活中充滿了絕望,在講述中哭泣不止,甚至不想活了,他們在生活中往往同時存在著兩件甚至以上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
2.2.2 最苦惱的事情
在調查中,讓他們認為把最為痛苦并且最希望得到解決的苦惱事情排行,她們認為第一是看病難,看不起病,有 29.8%的低保婦女因為自己的身體或者家人的身體疾病無錢醫(yī)治而痛苦不已;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的工作,就業(yè)以及成家問題,28.6%的低保婦女覺得兒女的問題最為惱人煩心,其次是住房,26.1%的低保婦女覺得住房問題太難了,要么住房狹小,幾代同室,要么無房。
2.2.3 對免費體檢的態(tài)度
在訪談中她們普遍的態(tài)度是對免費體檢的機會及得以傾訴的機會比較感激,渴望能經常得到類似的幫助,并且希望通過我們能讓更多的人來幫助她們。
婦女是弱勢群體,貧困的低保婦女更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窘迫的家庭經濟狀況,較低的文化水平,日漸增長的年齡,無技隨身求職的尷尬,使她們面對社會競爭時,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因為無力應對。在訪談中,低聲哀嘆、哭泣、無助的哽咽是最常見的表情和言語。
而根據篩查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同樣的弱勢結果。20.1%的陽性率,高于很多采用同一方法在一般人群中的篩查結果[4~6],而如果分類統(tǒng)計,無業(yè)婦女陽性率為29.3%,更是高于巨大創(chuàng)傷事件如地震、礦難等災害引起的PTSD[8~9],這說明失業(yè)帶給人的精神沖擊是巨大的,其他的類似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10]。低保婦女不僅受日常生活煩惱事情的折磨,她們還經歷著能引起精神障礙的創(chuàng)傷事件折磨,雖然這些事件無法量化和調查(隱私),但是足以說明低保婦女容易遭遇創(chuàng)傷事件。
“煩惱事”在訪談前設定的定義是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的事情,低保婦女們大部分選擇了有這樣的“煩惱事”。如果為煩惱排列次位,她們選擇了就醫(yī)、子女以及住房放在煩惱之首,皆是生活中的與切身最為密切的最基本生活事件,這對于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對于平常人的煩惱,低保婦女們的體會更深刻。
遺憾的是可能是抽樣帶來的誤差,在職、結婚以及較高文化并沒有顯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保護作用。且在已婚中問題卻更為嚴重,在訪談中會發(fā)現(xiàn),30%低保婦女都是再婚家庭,而這可能是“婚姻”無法起到保護作用的原因,而且貧困婦女在婚姻選擇中處于弱勢地位,這樣的婚姻必定容易帶來煩惱。
從出現(xiàn)的應激癥狀看,最容易出現(xiàn)的是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回想、發(fā)脾氣以及內心痛苦。是否可以根據癥狀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應是進行深入探討的地方。而PCL-C作為簡易方便的篩查量表,在中國日益得到廣泛的應用,有學者做的信度效度研究,證明其是比較好的篩查量表[4,11]。因此其反映的貧困婦女的精神應激情況是比較可靠的。
低保婦女是婦女中的弱勢,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疾病的折磨,婦女保健機構、政府應設法給予切實的救助。
[1]Brewin C R, Dalgleish T, Joseph S. A du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Psychological Review,1996,102(4):620-686.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e 4 dition (DSM-Ⅳ)[M].Washin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424-429.
[3]Vrana S,Lauterbach D .Preval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aumatic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J].J Trauma Stress,1994,7(2):289-302.
[4]史鐵英,姜 潮,賈樹華.SARS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及其評價量表的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0):44-47.
[5]崔喬禮,姜 潮,賈樹華.警務人員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0):66-68.
[6]鄭慧春,姜 潮,劉啟貴.應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篩選量表評估海員心理應激素質:404名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0): 21-23.
[7]傅 璟,趙 鈾,宋 豪.汶川大地震婦女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抽樣調查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12):744-746.
[8]侯彩蘭,李凌江,張 燕,等.礦難后2個月和10個月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發(fā)生率及相關因素[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3(4):279-284.
[9]郭 陽,陳愛敏,林浩春,等.“5.12”汶川大地震傷員心理應激狀況調查[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8(7):1114-1122.
[10]沈崢嶸,陳 龍,裴 華.職業(yè)女性應激狀況調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2):91-93.
[11]楊曉云,楊宏愛,劉啟貴,等.創(chuàng)傷后應激檢查量表平民版的效度、信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