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俊,賀錚錚,方 路,楊紹春,劉彥麗,馬克堅
(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AIDS/HIV感染是威脅全人類健康的一種免疫缺陷性疾病,控制和預防AIDS/HIV感染和流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1]。艾滋病的特點是受染機體免疫功能進行性低下,最終發(fā)展為全身組織及器官的損傷而致死亡[2]。HIV感染者發(fā)生肝臟功能損害并非少見,只是由于其發(fā)病過程相對較長,且肝病癥狀不突出而被忽視。Wnuk[3]對平均年齡為(30.2±8.4)歲的125例HIV感染者(其中52例達到艾滋病標準)進行包括臨床、生化、血清學及肝組織學在內(nèi)的綜合研究表明,肝腫大者占49.6%、血清AST升高者為88%,而具備肝病癥狀者卻低至8%以下;36例患者接受了肝臟活組織檢查,異常者32例(占88%)。本文對26例接受中醫(yī)藥治療達到18個月的HIV感染者肝功能生化指標進行了測定,其目的是初步探討長期服用中藥與HIV感染者肝臟功能損傷程度間的動態(tài)關系,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52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純中藥治療組:云南省內(nèi)確診的HIV感染者,接受中醫(yī)藥治療達18月以上,并且于服藥后第6月、12月、18月按時進行肝功能檢測的患者,共計 26例,男14例,女
12例;漢族21例,其他少數(shù)民族5例;其中有吸毒史者13例;平均年齡(34.8±8.26)歲,排除同時接受西藥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中西藥合用組:云南省內(nèi)確診的HIV感染者,接受中醫(yī)藥治療達18月以上,服中藥時已經(jīng)接受西醫(yī)抗病毒治療或服中藥后6個月內(nèi)開始抗病毒治療,并且于服藥后第6月、12月、18月按時進行肝功能檢測的患者,共計26例,男17例,女9例;漢族24例,其他少數(shù)民族2例;其中有吸毒史者8例;平均年齡(35.2±7.34)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進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空腹靜脈血并速分離血清,當日分別檢測AST,ALT等肝功能項目。儀器測試前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調(diào)校(定標)和室內(nèi)質(zhì)控物監(jiān)測;按試劑盒要求設置空白、陰性、陽性對照、酶結(jié)合物對照及底物對照。
2.1 2組AST檢測結(jié)果及統(tǒng)計學分析 見表1~表3。
表1 各時間點2組對AST均值的影響比較(±s)
表1 各時間點2組對AST均值的影響比較(±s)
0月 6月 12月 18月純中藥組 34.4±20.6 49.3±57.3 43.2±27.137.9±24.1中西藥合用組 34.9±18.6 47.6±61.0 31.1±26.040.6±34.9
2組在相同時間點的AST值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的AST均值自身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的AST均值自身比較(±s)
純中藥組 中西藥合用組0月 34.4±20.6 34.9±18.6 18月 37.9±24.1 40.6±34.9
2組患者AST值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各時間點2組對AST異常率的影響比較 %
2.2 2組的ALT檢測結(jié)果及統(tǒng)計學分析 見表4~表6。
表4 各時間點2組對ALT均值的影響比較(±s)
表4 各時間點2組對ALT均值的影響比較(±s)
0月 6月 12月 18月純中藥組 37.5±24.4 43.3±48.0 40.3±32.936.0±36.3中西藥合用組 40.4±27.9 47.2±57.8 47.0±54.338.2±38.0
2組在相同時間點的ALT值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5 2組治療前后的ALT均值自身比較(±s)
表5 2組治療前后的ALT均值自身比較(±s)
純中藥組 中西藥合用組0月 37.5±24.4 40.4±27.9 18月 36.0±36.3 38.2±38.0
2組患者ALT值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6 各時間點2組對ALT異常率的影響比較 %
2.3 2組ALT/AST比值異常率比較 見表7。
表7 各時間點2組ALT/AST比值異常率比較 %
HIV感染主要通過血液系統(tǒng)、性接觸系統(tǒng)和母嬰系統(tǒng)進行傳播,主要侵犯CD4T淋巴細胞,并可播散至B淋巴細胞以及來源于外周血/肺/骨髓的單核細胞,主要表現(xiàn)為機會性肺部感染,腸道感染,腦部感染和繼發(fā)腫瘤,而有關HIV侵犯肝細胞并致肝臟功能受損的報道和機制未見詳細論述[4]。
王昌敏等對28例HIV感染的靜脈吸毒者、34例HIV陰性的靜脈吸毒者及34例健康男性進行肝功能生化指標ALT,AST,m-AST,GGT,ALP,TBA的檢測,結(jié)果顯示HIV感染組和吸毒組與對照組相比,ALT/AST/m-AST分別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HIV感染組與吸毒組間ALT/AST/m-AST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進而認為HIV不具有嗜肝性和導致肝細胞嚴重損傷,并證明靜脈吸毒合并HI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損害主要由毒品(海洛因)的毒性作用所引起[5]。
在HIV感染者使用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時,很多種藥物本身或藥物相互作用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在無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時,使用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發(fā)生肝臟損害的危險為3%~12%。在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報告HAART引起的肝毒性作用發(fā)生率為69%,其中84%為indinavir引起,nevirapine、ritonavir引起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大[6]。尤其是CD4+淋巴細胞在200/μ l以下時更常見。
本回顧性研究顯示,單純使用中藥治療,或在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合用中藥治療,患者治療前后(0月、18月)的 AST值、ALT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各時間點純中藥治療組與中西藥合用組的組間對比中,患者的AST值、ALT值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ALT/AST比值異常發(fā)生率方面,相對于中西藥合用組的上下起伏,純中藥治療的患者則顯得較為穩(wěn)定。在本研究中,中藥未表現(xiàn)出明顯肝毒性。
考慮到患者中吸毒人員比率較大(純中藥治療組為50%,中西藥合用組為30.7%),而毒品對于患者肝功能有一定影響,且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的一線方案中,患者均服用具有肝毒性的奈韋拉平,而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AST、ALT治療前后數(shù)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其異常比率也較穩(wěn)定,推測中藥或許對于患者AST、ALT有一定的穩(wěn)定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證明。
[1]李寧,姚英民.輪狀病毒腹瀉患兒肝臟損傷及其相關因素的初步調(diào)查[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1,10(3):51~54.
[2]朱彪,吳南屏,劉克洲,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靜脈吸毒者TT病毒的檢測和部分基因序列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4):97~99.
[3]Wnuk AM.Liver damage in HIV-infected patients.Med Sci M onit,2001,7:729~736.
[4]孫榮武.臨床實驗診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531~534.
[5]王昌敏,錢文清,夏至剛,等.HIV感染者肝功能損害的臨床實驗研究[J].地方病通報,2003,18(4):31~32.
[6]David N,James H.Lewis.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Current Opinionin Gastroenterology,2003,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