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華
您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學家,曾為我國物理學的發(fā)展和國家科學技術、國防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作出了重要貢獻。您研究發(fā)現了金屬鈰的高壓相變起源于原子半徑的突然收縮;首創(chuàng)了國際上高壓物理研究的重要儀器——金剛石高壓容器;在我國開創(chuàng)了窄禁帶半導體分支學科……同時,在這些科學研究過程中,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技術人才;您熱愛祖國、嚴謹治學、刻苦鉆研、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優(yōu)秀品格,為后學樹立了榜樣?!?000年5月,時任科學技術部部長朱麗蘭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路甬祥向80華誕的湯定元院士發(fā)去的賀信中這樣寫道。
而如今,在湯定元91歲的生日之際,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系列之《湯定元傳》出版。這部傳記為讀者們展示了湯定元院士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湯定元傳》一書的作者——原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秘書長、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成員宓正明是與湯定元相識20多年的“忘年交”。宓正明說,他能與湯先生結識,是因為25年前的一件小事。當時宓正明擔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處負責人,他看到九三學社內部出版了一本《凌云集》,收集了幾十位九三學社成員的事跡,這些成員都是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醫(yī)學家,但是其中就沒有湯定元。宓正明說:“他當時是全國政協常委,又是一位紅外技術專家,我對此事很納悶,于是就到他府上拜訪?!?/p>
見到湯定元以后,宓正明才知道,湯先生是一位十分謙虛的人,他淡泊名利,再加上他從事的專業(yè)涉及國防科技,相對保密。以至一度曾經十分熟悉湯定元研究成果的外國學者都以為他已經從地平線上消失了。“我這才恍然大悟,這樣就更加增加了我要采訪他的興趣,后來通過深入采訪,我寫成了第一篇人物通訊稿《紅外技術的帶頭人》發(fā)表在1986年第二期《少年科學》雜志上?!卞嫡髡f,從此,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以后的數年間,宓正明陸續(xù)為湯定元撰寫了10余篇文章,并公開發(fā)表。2001年,湯定元本人撰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收錄在上??萍冀逃霭嫔绲摹顿Y深院士回憶錄》一書當中,當時,湯定元邀請宓正明幫他一起整理和潤色。這些密切的合作為宓正明寫傳記打下了基礎。
在湯定元得意門生褚君浩院士的鼓勵下,宓正明開始為湯定元寫傳記。一方面,在20多年的交往中,宓正明積累了不少資料;一方面,此后他又經常往湯定元家里跑,了解了更多的詳細細節(jié);不僅如此,湯定元也給他看了很多自己的科學報告和文選。傳記成稿后,湯定元認真審讀了稿件。“他看得很仔細,但是他十分尊重事實,也十分尊重作者,他對我的認可也是對我的一種鼓勵?!卞嫡髡f。
2002年,湯定元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獎金一共20萬港元,他把這些錢都捐贈給他的母校江蘇金壇的華羅庚中學設立獎學金。
宓正明是事后從褚君浩院士處得知這件事情的,他對記者說:“其實,湯先生并不富裕,家庭負擔也比較重,他真的很需要這筆錢。他兒子一家買房要貸款,他自己住在一個4層樓的公寓房,沒有電梯。當時這20萬港元是很可以在房子上做些改善的,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把錢全部捐了。如今他91歲了,還在步行上下樓?!边@件事情讓宓正明深受感動,通過為湯定元撰寫傳記,他也更深地了解了這位老科學家的精神與情懷。
湯定元的青年時代,是在軍閥混戰(zhàn)、日寇侵略、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度過的。書中通過描寫湯定元的家鄉(xiāng)江蘇金壇小坵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變遷、村民習俗家族制度以及農村經濟的日益衰敗,為讀者呈現出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湯定元的求學之路更充滿了坎坷。
1931年,湯定元在金壇縣城書院小學上五年級。當年江南大水災,家里經濟拮據,借貸無門,他不得不休學,他將這種失學的切膚之痛銘記在心。在家自學了一年半后,家里的情況略有好轉,就去報考金壇縣初級中學 (今華羅庚中學)初中一年級的插班生。在這里,他受到韓大受校長的知遇之恩。后來無錫師范學院那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誨,他也終身不忘。
湯定元一直銘記著那些老師,對他們很感恩,在《湯定元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在少年時幫助過他的師友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湯定元對他們的感激和懷念。宓正明說:“也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就對教育事業(yè)充滿著愛,對教育者充滿著崇敬的心情。獲得獎金,他沒有把錢留給自己的家人,他想到的是如何發(fā)展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想到中國青少年的培養(yǎng),想到那些雖然一心求學向上,但是家境貧寒的學生?!?/p>
讀完初中考上無錫師范后,他憧憬著將來要當一名小學教師,但日寇的飛機轟炸,擊碎了他的求學夢。湯定元年輕時代的流亡生活,使他奔波在民間,體驗了民眾的喜怒哀樂,耳聞目睹中華民族備受凌辱。他一邊流亡一邊還在自學,后來終于在重慶考上了中央大學,他的求學生活同樣展現了他的拼搏精神,他對科學報國的滿腔熱情,以及他對實驗科學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畢業(yè)后,他漂洋過海來到太平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學,取得兩項特別重要的成就,而新中國成立后,他又躊躇滿志地沖過障礙報效祖國。
談到自己雖然在美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學術成就,但建國后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學位而回國,湯定元說:“我們那一代的知識分子,經歷了那一段中國歷史,對我們來說有很強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很自然的事情。”而這種自然,到“文革”中,卻被視為不正常。當時湯定元先生被批為叛徒的原因之一是,國外條件那么好為什么要回來?肯定是派回來的特務云云。湯定元無以解釋,索性緘默不語。他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學生,日后出國深造的時候,他總是牽腸掛肚,勸他們學成歸來,報效祖國。而褚君浩院士正是牢記了湯定元的教誨,盡管外國研究機構熱情挽留,他學成后也毅然回國了。
在回國后的60年中,湯定元開拓了我國紅外研究的新領域,開創(chuàng)和參與研制出各種性能優(yōu)良的紅外探測器,并成功地應用于我國空間遙感和軍事探測等先進裝備中。在《湯定元傳》中,作者宓正明披露了在我國紅外研究領域中一段由湯定元的三封信引出的佳話。
宓正明說,紅外技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起來的。1958年,湯定元意識到當時中國需要研究的不僅僅是物理機制,還應該在應用上多做文章。于是他直接寫信給解放軍總參謀部,建議紅外研究領域應注重器件研制,例如紅外探測器,可用于軍事、國防等領域。這封信受到了解放軍領導的重視,國家正式向中國科學院下達了紅外技術的科學研究任務。
沒過多久,到了“大躍進”之后的三年困難時期,30多家研究所因經費等原因“下馬風”盛行。強烈的責任感驅使湯定元第二次提筆,寫了一封信給聶榮臻元帥,在信中他極有預見性地指出:紅外研究是大有發(fā)展前途的,不要讓它中斷,但不能搞“一窩蜂”,要聚散為整,集中全國的科研力量攻關。由于他的倡議,紅外技術與應用光學并列作為國家的科研發(fā)展重點,中科院于1963年底召開了紅外工作會議,并作出一個重要決定:把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昆明物理研究所作為中國發(fā)展紅外技術的專業(yè)研究所。
1965年,我國空軍在南海上空打下一架美國戰(zhàn)斗機,當湯定元獲悉美機上有紅外雷達時,他再次給聶榮臻元帥寫信表示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希望能承擔紅外雷達研制任務,信中言辭懇切地表明了他對紅外研究的信心與決心,又一次得到了聶帥與黨中央的支持與幫助。
湯定元對記者說:“從現在我們國內這方面的成就看來,可以說,軍方、各大部門都認識到紅外技術的重要性,紅外技術已經是我國戰(zhàn)略性的高科技之一,在陸???、氣象衛(wèi)星、航天航空遙感都有廣闊的應用,現在有關紅外的研究所、工程、公司已經有了幾十億產業(yè)的行業(yè)。”
“作為我國紅外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握方向,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把我國紅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壯大辛勤奮斗了半個世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宓正明說,“我想展現他在科學工作的道路上歷經艱辛而矢志不渝,在科學研究中歷經磨礪而碩果累累的精神風貌。也許,從湯定元先生身上能體現出科技工作者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夠體現出敢于創(chuàng)新,為祖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拼搏精神,也能體現他治學嚴謹,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p>
青年時代的湯定元就開始對物理著迷了,但他對中文寫作并不感興趣,可能那時的他做夢也不曾想到日后會涉足科技創(chuàng)作、科普創(chuàng)作和科普翻譯吧。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經常有一些群眾寫信給中國科學院提出某些科學問題,要求專家予以解答。對北京天壇中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之上的天心石這三個建筑物的聲學現象如何解釋,就是其中的一個問題。
中國科學院的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湯定元。盡管當時剛剛回國的他對天壇還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一個信念,把科學成就與進步告訴老百姓是科學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于是他對這個建筑物進行踏勘,對其聲學現象進行了反復分析。后來,湯定元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天壇中幾個建筑物的聲學問題》完成,從科學上解釋了400年來人們迷惑不解的天壇奇異聲學問題。這篇文章發(fā)表在《科學通報》上,同時《物理通報》也予以轉載。沒想到這篇文章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大家的認可也給湯定元繼續(xù)寫作科普文章提供了信心。
此后,他還翻譯過瓦維洛夫的《眼睛和太陽》等著名科普書籍和文章。至今為止,他撰寫和編譯出版的科技專著和科普書籍已達10本,印刷字數超過300萬?!安粌H僅要依靠少數科學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斷吸收相當數量的年輕人,讓他們熟悉科學研究的結果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青年人自己的貢獻,新鮮血液和新的思想就會不斷涌入科研工作?!边@也正是湯定元始終如一地倡導科普、為科普吶喊的原因。
《湯定元傳》中涉及許多紅外方面的科學知識,在宓正明的筆下,他輕松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把它們表達出來,而這與作者多年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是分不開的。宓正明說:“首先,因為湯定元先生本身就是科普的行家,我在他的指點和熏陶下,也許會進步得快一些。我是上??破兆骷覅f會會員,又長期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處工作。九三學社是一個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yī)學家居多的黨派,我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與數以百計的科學家打交道,與他們交朋友,采訪他們。我知道,與科學家打交道首先要熟悉他的專業(yè),學習有關的科技資料,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在外行人看來,你儼然是這個領域的‘內行’,那就得下功夫做案頭工作,這樣才能與采訪對象有共同的語言,才會跟你親近,才會把你當朋友。1993年我開始在上海市政協機關報《聯合時報》擔任新聞部主任,專職從事新聞工作。我既是機關宣傳工作者、又當過新聞工作者、還是科普作者,集三種身份于一身,我想,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做好寫傳記這件事的?!?/p>
總結做科學研究幾十年歲月的成功經驗,湯定元說:“對一位科研工作者來說,想要做好科學研究,取得成績,首先要對他所從事的科技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我開始就是因為有濃厚的興趣才進入這個領域。其次,對于研究工作要有很明確的目標,不能淺嘗輒止,要不怕失敗不怕困難,這些都是起碼的精神。而研究方法方面,第一要對科技的內容仔細慎重地了解各個方面的關系,其次要了解掌握國際前沿,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最后,研究工作要抓成果?!?/p>
而在對他幾十年學術生涯了解后,宓正明認為:“特別可貴的是,在湯定元先生的人生旅途中,他一次一次努力地改變自己客觀的生存環(huán)境,打造掌握自我命運的鑰匙,在度過多少個甘于寂寞的分分秒秒之間創(chuàng)造理想的亮點和樂趣。湯先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和他交叉靈活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無疑是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