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有個成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說,語言是人們思想感情的反映。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細(xì)觀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職業(yè)、不同閱歷的人,他們講話的內(nèi)容、語調(diào)等也都各不相同。那么我們該如何在習(xí)作中生動地、恰如其分地描寫好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呢?海寶找到了胡子博士。
海寶:博士,人物對話描寫不就是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交流嗎?
胡子博士:是的。但是好的對話描寫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談,還能起到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我們先看下面的例子——
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dāng)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
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
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周瑜問:“先生預(yù)計幾天可以造好?”
諸葛亮說:“只要三天?!?/p>
周瑜問:“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p>
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
海寶: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周瑜想利用限期造十萬支箭難為諸葛亮,而諸葛亮對周瑜的計策早已看穿,而且對怎樣得到十萬支箭也已胸有成竹,并自愿立下軍令狀。周瑜卻以為諸葛亮已經(jīng)中計。周瑜雖然巧于心計,但相比之下,還是諸葛亮更為高明。
胡子博士:這里的對話描寫表面上看來,是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交流,但實際上還運用了相互襯托法,用周瑜的智謀來襯托諸葛亮更有智謀,從而突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謀。
海寶:運用相互襯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胡子博士:最主要的就是要分清主次。在這里諸葛亮是“主”,周瑜是“次”,著墨于“次”,是為了襯托“主”。為了突出“主”,可以把“次”寫得鮮明生動,但不能以“次”代“主”。“次”和“主”應(yīng)該是“水漲船高”的關(guān)系。
海寶:博士,經(jīng)您這么一指點,我懂得人物對話相互襯托的寫法了,您就等著我的佳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