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
小兒腹瀉發(fā)病原因復雜,通常由病毒和細菌經胃腸道感染或飲食不調所致,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伴有腹痛、腹脹、嘔吐,部分可有發(fā)熱、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是小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見于6個月~3歲小兒,筆者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用思密達聯(lián)合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腹瀉獲得良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門診治療的腹瀉患兒116例。其中男51例,女65例;年齡6個月~1歲43例,1~3歲73例;病程最短8h,最長26d,平均4.7d。脫水程度:輕度脫水38例,中度脫水8例。排便次數(shù):4~15次/d,呈蛋花樣、黃綠色稀爛便、黏液便、水樣便。臨床癥狀:嘔吐41例,發(fā)熱14例,輕度及中度脫水32例,電解質紊亂8例。血常規(guī)異常27例,大便常規(guī)異常22例。所有患者根據(jù)《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修訂診斷標準確診[1]。隨機分為觀察組58例和對照組5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化驗檢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給予調整飲食、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不能進食者予輸液治療,所有患兒未用抗生素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思密達治療。用藥方案:將思密達溶于約50mL溫水或流質食物中,充分調勻后空腹口服。<1歲患兒,1/3袋/次,3次/d;1~2歲患兒,1/2袋/次,3次/d;2~3歲患兒,1袋/次,3次/d。觀察組在用思密達治療基礎上加用壯醫(yī)藥線點灸,主穴:臍周四穴(雙側天樞、水分、氣海),足三里(雙)。加炙穴位:清水樣便加三陰交、陰陵泉穴;嘔吐加內關、中脘、止吐穴;發(fā)熱者加大椎穴及雙耳尖。用壯醫(yī)2號藥線,根據(jù)患者情況,每天點灸1~2次。治療期間嚴密監(jiān)測記錄患兒大便情況和臨床癥狀,并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調整治療。
表1 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例(%)]
參照中國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1]:顯效:服藥3d,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驕p少至2次/d,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服藥3d,大便次數(shù)≤4次/d,大便性狀明顯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服藥3d,腹瀉次數(shù)>4次/d、大便性狀無明顯好轉,全身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見表1。
嬰幼兒生長發(fā)育快,所需營養(yǎng)物質相對較多,進食較為頻繁,腸胃道SIg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如IgA、IgM)較低,腸胃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另外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酶活性偏低,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胃排空較快,對進入胃內的病菌殺滅能力較弱,病毒或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容易造成腸功能失調而致腹瀉[2]。思密達含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粉,具有層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保護腸黏膜屏障,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同時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生產的毒素有極強的吸附、固定和抑制作用,幫助機體增強抗菌能力,從而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對照組應用思密達在治療3d和7d達到86.2%和96.5%的有效率,與文獻報道的治療效果相似[2]。
祖國醫(yī)學認為小兒機體柔嫩,氣血未充,屬“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脾常不足,同時小兒發(fā)育較速,脾胃需化生更多水谷精微充盛機體,脾胃負擔較重,且多不知飽食度,不能避寒暑,易為飲食所傷,又易為六淫所侵,故易發(fā)瀉泄[3],壯醫(yī)藥線點灸能通過藥物作用和經絡刺激作用,調節(jié)人體氣血,祛邪排毒,使人體氣血歸于平衡,使人體功能恢復正常[4-5],文獻報道應用于小兒腹瀉有良好效果[6-7]。觀察組在應用思密達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藥線點灸臍周四穴、足三里,臍周四穴是經外奇穴,點灸四穴可使任督脈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調節(jié)胃腸氣機而止瀉,足三里是足陽明經胃合穴,可疏調脾經氣,諸穴合用,調和陰陽,健脾和胃,健運化濕,達到調理脾胃功能而止瀉。水樣便是濕邪較盛,加點灸三陰交穴和陰陵泉穴有滲濕止瀉功效。觀察組在治療3d和7d的有效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愈時間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思密達聯(lián)合壯醫(yī)藥線點灸能更好、更快地治愈小兒腹瀉。
壯醫(yī)藥線點灸是一種壯族民間傳統(tǒng)療法,應用廣泛。本研究應用思密達結合壯醫(yī)藥線點灸,能快速治愈小兒腹瀉。藥線點灸操作簡便,施治時間短,經濟快捷,安全有效,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小兒腹瀉的方法。
[1]方鶴松,魏承顧,段恕誠,等.中國腹瀉病診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2]郭政立.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75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19):26-27.
[3]王吉軍.針灸治療小兒腹瀉25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1,43(4):67.
[4]陳永紅.壯醫(yī)藥線點灸的臨床應用進展[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7(3):88-91.
[5]滕紅麗.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概論[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1):21-22.
[6]岑嶸.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腹瀉68例臨床觀察[J].針炙臨床雜志,2001,17(8):53-54.
[7]吳興遠.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消化不良218例[J].海南醫(yī)學,2001,12(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