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忠富
水是岷江水,從遙遠(yuǎn)的雪山峽谷奔來,一路風(fēng)塵仆仆,演繹著摧枯拉朽的凌厲氣勢。在這樣奔放的岷江面前,聆聽著排山倒海似的波濤聲,注視著那亂石穿空的豪放勁兒,你會對自然的力量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膜拜。
安瀾索橋很高,橋索由麻繩、鐵鏈和竹篾編成,橋身由木板鋪就。走上去,晃晃悠悠,橋身隨著一些人的步履猛烈擺動,越裹足不前,擺動似乎越大,內(nèi)心越加恐懼。我根本不敢看下面的江水,那卷起千堆雪的波濤,讓我倍感惶恐、驚嘆。我好擔(dān)心,那顛簸的索橋不穩(wěn)當(dāng),會把我在瞬間拋入岷江中。我只能手扶著右手邊的橋索,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邁過去。
都江堰是秦代建造的水利樞紐,水利設(shè)施自然是這里的主角。竹籠和榪槎,這就是都江堰的特色。竹籠以當(dāng)?shù)禺a(chǎn)慈竹、白甲竹編織而成,內(nèi)裝卵石,用以護(hù)岸、做堰。李冰主持創(chuàng)建都江堰時就采用了籠石之法,工程簡易,費省效宏,至今仍在防洪中廣泛使用。榪槎也稱“閉水三腳”,常用于截留、防洪,調(diào)劑水量,圍堤搶險等。用原木作成三腳架,架間用檐梁連接,再向水面插簽子,置竹芭,加培粘土即成。使用靈活,拆卸方便,榪槎屬于功效極高的治水工程之一。
竹籠和榪槎,都是李冰治水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在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節(jié)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竹籠和榪槎的現(xiàn)場運用。李冰作為秦國的蜀郡郡守,沒見到留下什么詩文,什么文治武功,但是他留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代代傳下來,至今仍然灌溉著川西的土地。秦代的東西,除了長城,就是都江堰了。長城在歷史的演變中,早就淡化了防御外族的功效,成為了單純的歷史遺跡。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卻歷久彌新,隨著歲月的流逝,越加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天府之國,如果離開了都江堰的潤澤,很難想像會是什么樣兒。反正作為都江堰灌區(qū)的受益者,我是滿懷感激的,感謝李冰父子,在那個血雨腥風(fēng)的時代,為川西大地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
“深淘灘,低作堰?!蔽宜坪蹩匆姡畋缸釉谝巴獾膶嵺`中,如何由一介儒生,成長為卓越的水利專家。我似乎看見,面對蜀中的洪水泛濫,在神靈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李冰父子毅然組織蜀中父老,興修水利,分岷水,筑離堆,分九河,造七橋,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澤被世代蜀人。李冰成功了,李冰成就了都江堰,都江堰也成就了李冰。魚嘴、金剛堤、飛沙堤、人字堤、伏龍觀、斗犀臺和二王廟,都江堰景區(qū)的角角落落,都充盈著李冰的音容笑貌。人們覺得這還不夠,于是又尊奉李冰為“川主”,至今四川各地還尚存有許多規(guī)模不一的川主寺。你仔細(xì)去看,他們供奉的實際上都是李冰,李冰已經(jīng)永遠(yuǎn)活在了四川人民的心中,并且以神靈的形式定格在他們的腦海中。
上善若水,高山仰止。讓我們記住都江堰,記住李冰,記住這位馴服岷江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