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國內(nèi)的奢侈品價位高,這本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中國的貧富分化有漸趨嚴重的跡象,少數(shù)富人和廣大老百姓在消費能力上相距甚遠,這也必然體現(xiàn)于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價格差距。讓我不理解的是,中國的奢侈品為什么那么普及。在北京繁華地段轉(zhuǎn)轉(zhuǎn)就能看見:高檔品商店多如牛毛,一色進口名牌,價位都比美國高不少。不過,這種高檔品商店的數(shù)量說明,還是有相當多的人樂于光顧。
在美國,有時奢侈品也相當全民化。有懂行的朋友相告,在美國,近年來高爾夫球作為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得非常成功,其核心原因就是這種高層運動開始向下層普及,普通的司機、食堂大師傅、工人等等,都開始打高爾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當年在紐黑文的見聞。那時我們?nèi)易≡陂w樓上,書看累了往窗外一看,發(fā)現(xiàn)樓下停著一輛巨型豪華加長禮賓車,車周圍站滿了侍者。
正想著,亮點出現(xiàn)了。住在二層的房東身著大學畢業(yè)冠袍,手捧鮮花從車里出來。我這位房東,因為相處年頭久了,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朋友。她高中畢業(yè)后想讀書,父親不給學費,就工作了,是個銀行的小職員。她最終以20萬美元的價格從父親手里買下了我們住的這棟房子。后來鼓勵讀夜大,銀行給了福利,報銷一部分學費,她就開始在附近一所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大學讀書,最終獲得了副學士,大概相當于我們的大專文憑吧。眼前的一切,就是她畢業(yè)典禮的行頭。坦率地說,我的第一反應是很搞笑:讀這么一個大學,獲得一個連本科都不是的學位,就得瑟成這樣?事后想一想她的身世,則充滿了同情:這種辛辛苦苦的老百姓,讀點書多么難呀!我們有什么資格嘲笑呢?
美國老百姓的這種奢侈消費,難得一見。另外,這種奢侈消費的價格,其實并不那么昂貴。我不好意思問房東當年那套行頭的價格,但是,上網(wǎng)查查就知道,即使在紐約市,這種豪華加長禮賓車每小時服務的收費大致也就在60到80美元。這種豪車偶爾還在電視里做廣告,宣揚其價格是多么可以讓人承受。如果你年收入三四萬,碰到一生趕不上幾次的畢業(yè)典禮,花千兒八百“牛”那么一次,這能奢侈到哪里去?
美國的奢侈品消費,不停地向老百姓下移,其傳達的基本信息是:“人上人誰都能當,你也可以這么過把癮!”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對平民百姓傳達的是相反的信息:“看看這價格,你想也不用想!”
我想起十幾年前在耶魯讀書時的經(jīng)歷。那天我在當?shù)氐难坨R店配眼鏡,最后的價格是300美元不到。當時店里還有個研究生模樣的顧客,他問明價格后怒道:“這錢我可以買輛車了!”然后奪門而出。我自己雖然也一樣囊中羞澀,卻總覺得公然承認自己窮得買不起有些丟人。美國人這種不遮掩貧困的坦率實在讓我吃驚。多年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太貴了,買不起”這句話,在美國要比在中國更容易張得開嘴。
中國的情況則不同。全社會彌漫著“高檔心態(tài)”,大家生怕自己不入流。不久前網(wǎng)上熱議進口名牌比國外貴多少,奔馳車比國外貴多少等等。有人還進而引申,抱怨通貨膨脹。通脹當然影響民生,但我心里還是納悶:如果你的生活水平那么容易受通脹的沖擊,有什么必要關心海外名牌乃至大奔的價格?犯得上為這些奢侈品的高價而憤怒嗎?
這也幫助我理解了為什么北京有那么多奢侈品商店存在。中國社會有遮貧炫富的傾向。奢侈品標志著檔次、身份,價格再高也有人追逐。既然有人追,奢侈品的價格就會遠遠超出國外的消費水平,單件邊際收益要大得多。這些奢侈品店雖非賓客盈門,但賣出一件就賺頭不小,況且總有許多人到這里來打腫臉充胖子。我這個在美國大學里當教書匠的,對這種店只是遠遠看看,并不覺得和自己有什么關系。那天著名的海歸人士,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葉小鋼請客,見面不先問我對中國的觀感,而是劈頭一句:“美國癟三,嚇傻了吧?”看來,他雖已身居廟堂,對淪落在美國的老朋友還是知根知底的。
(紫陌紅塵摘自《新聞晨報》201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