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近來個稅起征點引起了熱議和爭議。所謂熱議,就是征求意見出來之后,一下子就收到20多萬條,破了中國征求網民意見的記錄。所謂爭議,就是在征收個稅起點上,網民與專家各執(zhí)一詞,涇渭分明。對于個稅3000元的起點,網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太低,專家則大多認為合適。
個稅3000元的起點是否合適,這里不做討論。但是,這個爭論中網民與專家的對壘,深刻地反映了當今的大眾政治生態(tài)。
這種紛爭呈現出了網絡政治的新現象?;ヂ?lián)網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對不同的人群意義不一樣。在互聯(lián)網誕生之前,普通民眾幾乎沒有話語權。傳統(tǒng)媒介門檻很高、容量有限,能夠在紙質的報刊雜志和電子的電視廣播上經常發(fā)表議論的人,不是位高權重,就是博學多才,鮮見蕓蕓眾生。互聯(lián)網降低了表達的門檻,而且?guī)缀鯖]有容量的限制,這才第一次使普通民眾獲得了表達意見的機會。對于專家來說,他們本來就有表達渠道,互聯(lián)網只是增加了表達渠道。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是錦上添花。
互聯(lián)網改變了網民與專家的話語態(tài)勢。過去大眾甚至與專家爭議的途徑都沒有,而今“業(yè)余”的網民不僅獲得了挑戰(zhàn)專家的渠道,而且網民的“人多勢眾”使得一些專家頗有“秀才見到兵”之感。頂住互聯(lián)網的壓力,屢見于一些著名專家權威的呼聲。自互聯(lián)網興起壯大以來,民粹與精英的網絡對峙呈現日趨擴大的現象。這次個稅的紛爭,只是這種現象的新表現。
這種紛爭反映了階層的利益之爭。爭議不是為打口水仗,而是為了利益。最近一些年來,社會階層日漸分化,社會利益日趨復雜,民眾越來越關心自身的利益。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屢屢為民生問題所困擾,政治關注重心從一些宏觀話語轉向諸如工資、福利等微觀問題。個稅從本質上是調節(jié)社會階層利益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縮小社會差距。
因此,對于中下層來說當然是希望提高個稅的起征點,使自己能夠不交稅或少交稅,同時希望高收入者多繳稅以及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網民意見主要反映的是這種階層利益。
專家則不然,他們屬于社會中上層,尤其是那些著名專家,多是名利雙收。在網民印象中,一些專家就是那些自曝寶馬香車、張口即數千萬的主,他們?yōu)槭裁慈苏f話不言自明。當然,一些專家作為知識分子還有另一種特性,那就是超越自身的利益而為民請命。具體到每個專家,究竟是為自己利益說話,還是為社會公眾說話,兩種角色內在存在沖突。有一些專家能站在中下層立場上說話,但多數恐怕還是屁股決定腦袋。由此看來,個稅上網民與專家的爭議,反映的是中國社會階層利益的紛爭。
這種紛爭折射著決策機制的矛盾。個稅爭議是由修訂個案議案征求意見引起的。做這種征求意見,體現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取向??茖W化和民主化既是統(tǒng)一的,也是有矛盾的。許多專家的意見側重從學理角度解釋個稅的起點,諸如個稅的基本性質,個稅起點的計算依據,個稅調整與稅額平衡,個稅征收的國際慣例及歷史經驗等。
稅收也是一門科學,專家的這些論述有專業(yè)知識為支撐。大部分網民沒有系統(tǒng)學過稅收理論,他們對個稅的意見多是從切身經驗和感受做出的。但網民人數眾多,能全面反映社會各階層群體對待個稅的基本態(tài)度。粗略地說,如果專家意見代表著科學化,那么網民意見就代表著民主化。如果兩者意見一致,那當然好。而當兩者意見不一致時,決策就面臨著取舍。如果是科學決策,那就要尊重專家的意見,因為在科學上從來就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規(guī)則,即使是10位專家對20萬網民,也是如此。如果是民主決策,那就要尊重網民的意見,何況是20萬票對10票這樣完全壓倒性的優(yōu)勢。一人一票、票值平等,是民主決策的基礎。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
■(責編/周曉燕 李逸浩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