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偉
“鐵老大”對殘疾人不妨更仁慈些
文/張敬偉
預留幾張殘疾人專用火車票有些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殘疾人買票、乘車的難題。而且,殘疾人最關心的半票優(yōu)惠被否決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新聞背景
鐵道部該不該給殘疾人優(yōu)惠?是應該全部半價還是預留幾張專用車票?“無能力承擔更多票價優(yōu)惠”,鐵道部究竟是在哭窮,還是真的有苦難言?困境之下,又該如何選擇?
(圖/CFP)
今年以來,鐵路部門的日子的確不太好過。高層腐敗、高鐵事故、巨額債務……讓人覺得多年來一直堅挺的“鐵老大”也有疲軟的時候。公眾想給予“鐵老大”同情,但難有同情之心,因為上述事體,說得難聽一點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但“鐵老大”畢竟攸關著普羅大眾的出行,公眾還是以百倍的熱切關注它,期冀其能從暫時的挫折中站起來,展現(xiàn)一個全新的自己。這個“新”要的不再是面上的速度,而是內(nèi)里的社會責任感。
考驗“鐵老大”的時候到了。對于殘疾人夏文濤和1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殘疾人半票坐火車的提議,鐵道部算是有了明確答復,半票不行,預留殘疾人專用車票可以。應該說,“鐵老大”能夠聽進去民意而且很快有舉措,已經(jīng)頗不容易,讓人感覺鐵路部門的作風確實正在往好的方面改變。
但“鐵老大”僅有這些動作遠遠不夠。一是鐵路部門“至少預留5張殘疾人專用火車票”有些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殘疾人買票、乘車的難題;二是殘疾人最關心的半票優(yōu)惠被否決了,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鐵路部門否決給予殘疾人半票優(yōu)惠的原因是:長期低價運行,保本經(jīng)營困難;鐵路票價受國家價格管理部門的管制。鐵路部門的說法或有一定的道理,但市場盈虧并不能成為鐵路部門忽視殘疾人出行利益的理由。在現(xiàn)有的鐵路運行機制下,鐵路客運首先是公共產(chǎn)品,然后才是市場化。在票難買、車難上和人滿為患的情勢下,正常乘客都難以享受到鐵路提供的常規(guī)服務,更遑論殘疾人?因此,鐵路部門對殘疾人乘車給予半票優(yōu)惠,并非違背市場規(guī)律的特權給予,而是在現(xiàn)有運能運力條件下對殘疾人士的權利救濟。因而,給予殘疾人半票優(yōu)惠,不是市場化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攸關公共權利的分配。
而目前鐵道部給予殘疾人的,不過是預留殘疾人專用火車票而已。這種待遇,僅具純粹的市場意義,至多多了些道德施與的意味。如果說鐵路客運真能提供乘客滿意的服務,徹底解決買票難問題,殘疾人寧愿和正常人一樣買票乘車。問題是,鐵路部門無法保證讓乘客們都能買到票,也無法保障乘客滿意的服務。即使回到鐵路部門所言的市場元素,如果火車票能夠代表乘客和鐵路部門的契約關系,那么鐵路部門是否履行了票面價值的義務?
再從技術層面言,鐵路部門每節(jié)列車預留“至少5張”殘疾人火車票,也有待商榷之處。一是每列火車至少5張殘疾人票的不確定數(shù)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殘疾人乘車具有不可預測的概率性,也許一列車沒有一個殘疾人,也許一列車有很多殘疾人,鐵路部門如何更好地分配殘疾人專用車票?二是春運時期,一般旅客都難以買到票,又如何保障殘疾人買到專用票?三是公共汽車上的老弱病殘孕專座大抵都成為擺設,火車又如何避免這一尷尬呢?
所以,“鐵老大”不必空談市場,索性更仁慈一些給予殘疾人半票待遇。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