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濤 李玉煥張少麗 潘惟華
通常認為,慢性焦慮癥病人會發(fā)生繼發(fā)性抑郁,而慢性抑郁癥病人很少會發(fā)生繼發(fā)性焦慮[1]。有特質(zhì)焦慮的抑郁癥病人經(jīng)常會發(fā)生頻發(fā)的驚恐發(fā)作、疑病和恐懼[3]。絕大多數(shù)的人格障礙病人有較多不成熟的、不適應的防御方式。病人使用適應性的防御方式有助于提高其依從性,其預后也會較好[4]。本文旨在研究特質(zhì)焦慮與防御功能的關系,以及二者協(xié)同作用對抗抑郁藥療效的影響?,F(xiàn)報道于后。
1.1 對象 選取2009年6月1 日~2009年12月31 日在我院住院的急性期首發(fā)抑郁癥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ICD-10 心境障礙-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5];②為首次發(fā)作且病程在3個月內(nèi);③17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總分≥18分者[6];④年齡18~60歲:排除嚴重軀體疾病、物質(zhì)依賴、雙相障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嚴重自殺企圖及行為者。符合入組條件的共102例,其中男25例,女77例;平均年齡(39.2±10)歲。
1.2 方法 所有入組病人均采用艾司西酞普蘭(來士普)治療,起始劑量為10mg/d。根據(jù)病人病情和耐受程度調(diào)整至10~20mg/d。失眠者加用苯二氮類藥物,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末采用HAMD 評定療效,即HAMD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末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
特質(zhì)焦慮的評定:采用Spielberger 等編制的狀態(tài)-特質(zhì)焦慮問卷(STAL)[7],在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末對病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
防御方式問卷調(diào)查: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末對病人進行防御方式問卷調(diào)查,該問卷是Bond 等編制的88項防御方式問卷(DSQ-88)[8]。根據(jù)Bond等[8]的研究,DSQ-88分為4組,分別是:不適應的防御機制(包括退縮、潛意顯現(xiàn)、退行、制止、被動攻擊和投射),映像扭曲的防御機制(包括分裂、理想化和伴無能之全能),自我犧牲的防御機制(包括反作用形成和假性利他)和適應的防御機制(包括升華、壓抑和幽默)。根據(jù)Andrews 等[9]的研究,DSQ-88分為以下3 類: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包括潛意顯現(xiàn)、被動攻擊、投射、抱怨和分裂),神經(jīng)癥性的防御機制(包括利他和反作用形成)和成熟的防御機制(包括升華、幽默和壓抑)。
根據(jù)Perry[10]制定的防御機制的評定標準,總體防御功能(ODF)是根據(jù)每項的權重進行評定的,分值為7個等級。7分代表最成熟的防御機制(如:利他和幽默),最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如:退行和被動攻擊)表示為1分。
根據(jù)以上的研究,我們采用了7個不同的防御方式變量以及總體防御功能評分體系。
本文共入組102例,其中,84例在治療3個月后完成STAI 和DSQ-88的調(diào)查,所以最后得到的實際樣本量為84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應用SPSS13.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 設定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特質(zhì)焦慮與防御功能之間的關系用以年齡和性別調(diào)整的偏相關系數(shù)進行分析。用多元回歸分析分析抗抑郁治療對HAMD分值的影響。自變量包括特質(zhì)焦慮以及通過年齡、性別、治療和HAMD 基線分調(diào)整后的每個防御方式變量,其影響用偏相關系數(shù)表示。
2.1 特質(zhì)焦慮與防御機制之間的關系 筆者發(fā)現(xiàn)特質(zhì)焦慮水平與非適應性防御方式之間呈正相關,特質(zhì)焦慮分高的病人,其非適應性防御方式的分值也較高。特質(zhì)焦慮水平與適應性防御方式之間,特質(zhì)焦慮與成熟的防御方式之間均呈負相關,即特質(zhì)焦慮分高的病人,其適應性防御方式的分值、ODF分值以及成熟的防御方式分值均較低。但經(jīng)過Bonferroni 校正后,只有ODF 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特質(zhì)焦慮與防御方式之間的關系
2.2 防御機制和特質(zhì)焦慮對治療結束后HAMD分值的影響 自我犧牲、非適應性防御方式和非成熟的防御方式對治療結束后的HAMD分值有正性影響,即自我犧牲、非適應性防御方式和非成熟性防御方式分值高的病人對抗抑郁藥的反應較差,其治療結束后的HAMD分值較高。經(jīng)過Bonferroni 校正后,防御方式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治療結果作為自變量與防御功能之間的關系
特質(zhì)焦慮與不適應的防御方式的交互作用,以及特質(zhì)焦慮與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對治療結束時的HAMD分有正性影響,即特質(zhì)焦慮分、不適應的防御方式分值較高的病人,其最終的HAMD分值較高。經(jīng)過Bonferroni 校正,只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特質(zhì)焦慮與ODF的交互作用對治療結束時的HAMD分值有負性影響,即特質(zhì)焦慮分值高和ODF分值低的病人,其治療結束時的HAMD分值較高。見表3。
表3 治療結果作為自變量與防御功能的交互作用對特質(zhì)焦慮的影響
本文顯示,特質(zhì)焦慮水平較高的病人,其防御功能的不適應性較差;防御功能越成熟的病人,特質(zhì)焦慮水平越低。不成熟的防御功能可能預示治療結果較差。Hoglend 和Perry[11]發(fā)現(xiàn)抑郁癥病人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機制預示其心理治療的效果較差,,但其發(fā)現(xiàn)是基于心理治療的結果,而我們的研究結果是基于抗抑郁藥的治療結果。單獨的特質(zhì)焦慮不會影響治療結果,但高水平的特質(zhì)焦慮與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共同作用,會對治療結果有明顯的負性影響。特質(zhì)焦慮水平高的病人同時具有不適應的防御方式或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對抗抑郁藥的反應較差。絕大多數(shù)的人格障礙與不適應的或不成熟的防御方式正相關,與適應的或成熟的防御方式負相關。本文還顯示,高水平的特質(zhì)焦慮和不成熟的防御功能協(xié)同作用,會影響抗抑郁藥的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心理治療合并抗抑郁藥治療優(yōu)于單用抗抑郁藥治療。對于特質(zhì)焦慮水平較高和防御功能不成熟的病人,在給予抗抑郁藥治療的同時,合并心理治療也許會提高抗抑郁藥的療效。因此,對于病人特質(zhì)焦慮和防御功能的評估可能有助于給病人選擇合適的治療。
1 Cloninger CR,Martin RL,Clayton P,et al.A blind follow-up and family study of anxiety neurosis[J].Prelimiary analysis of the St Louis 500;In Klein DF,Rabkin J(eds):Anxiety:New Research and Changing Concepts.New York,Raven Press,1998,137~154.
2 Hettema JM,Kuhnu JW,Presscott CA,et al.The impac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risk for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J].Psychol Med,2006,3(6):789~795.
3 Van Valkenburg C,Winlkur G,Lowry M,et al.Depression occurring in chronically anxious persons[J].Compr Psychiatry,1983,24(2):285~289.
4 Bond M.Empirical studies of defense style: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pathology and change[J].Harv Rev Psychiatry,2004,12(2):263~278.
5 范肖冬,汪向東.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7~100.
6 Hamilton M.A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0,23(1):56~62.
7 Spielgerger CC.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M].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0.
8 Bond M,Gardener ST,Christian J,et al.Empirical study of self-rated defense styles[J].Arch Gen Psychiatry,1983,40(3):333-338.
9 Andrews G,Pollock C,Stewart G.The detemination of defense style by questionnaire[J].Arch Gen Psychiatry,1989,46(4):455~460.
10 Perry JC.Defense Mechanism Rating Scales[M].Boston,Cambridge University,1990.
11 Sinha BK.Waston DC.Pridic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traits with the DSQ in a normal sample[J].J Personal Disord,1999,13(2):28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