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青海省祁連縣野牛溝鄉(xiāng)獸醫(yī)站,青海祁連 810400
青海高原型牦牛是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個面較廣、量較大、質較好的地方良種,分布于由祁連山系與昆侖山系縱橫交錯、西南圍繞唐古拉山脈而形成的高海拔、冷季長、相對濕度大、氣溫低的冷區(qū),對高寒嚴酷的青海生態(tài)條件有著杰出的適應能力,是雪山草原不可缺少的特種役畜。本文通過分析青海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學、生產性能等種質特性,提出對青海高原型牦牛品種的保護與利用建議。
青海高原型牦牛體型外貌上帶有野牦牛的特征。體態(tài)結構緊湊,前軀發(fā)達,后軀較差;頭大,額寬,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統(tǒng)裙,尾短并生蓬松長毛;毛色多為黑褐色,嘴唇、眼眶周圍和背線處的短毛為灰白色或污白色。公牦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睪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
青海高原型牦牛的體尺與體重,如表1所示。
表1 高原型牦牛的體尺與體重[1]
高原型牦牛生活在海拔3 500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場,能耐-30~-40℃的嚴寒,對嚴酷高山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頑強的適應性。羅曉林等[2]2008年對青海省高原型、環(huán)湖型及白牦牛3種不同類型的牦牛類群的生產性能測定時發(fā)現(xiàn),高原型牦牛的體重顯著高于白牦牛(P<0.05),認為這些差異與高原型牦牛、環(huán)湖型牦牛、白牦牛分布和飼養(yǎng)在完全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中有關。
盧福山等[3]對80頭玉樹牦牛的8項血液生理生化指標進行了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86.41±13.07)g/L,紅細胞壓積(0.46±0.03)L/L,血清鉀(6.25±1.23)mmol/L,血清鈉(141.70±8.20)mmol/L,血清總鈣(2.30±0.52)mmol/L,血清游離鈣(0.64±0.39)mmol/L,血清總蛋白(84.30±11.30)g/L,全血鐵(28.95±4.37)mmol/L。研究認為公牦牛與母牦牛各項指標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成年牦牛與牦牛犢之間除血清總蛋白外,其余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張君[4]對玉樹167頭初產母牦牛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高原牦牛初產年齡在3歲以上,其中3~4歲初產占22.75%、4~5歲初產占45.50%、5~6歲初產占25.15%。譚生魁[5]對剛察縣境內的318頭牦牛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高原型母牦牛泌乳期為150~180 d,產奶量為450~600kg;秋后屠宰胴體重為110~200kg,屠宰率為50%~60%。同時也發(fā)現(xiàn)牦牛初產開始年齡在3歲以上,一般4~6歲開產;4~5歲牛初產率最高,其次是3~4歲和5~6歲;有少部分6歲以上初產,個別母牦牛在8歲甚至超過8歲初產。
張玲勤等[6]1994年用重量法測定的高原型牦牛肩、背和臀部含絨量為60.71%~63.85%,腹部和前臂僅6.00%左右;根數(shù)法測定的肩、背、臀部含絨量為84.54%~91.53%,而腹部和前臂部分別為47.15%和43.49%。兩型毛平均細度38.97~43.35μm,絨毛平均細度16.57~18.40μm,粗毛平均細度79.26~88.56μm,身體各部位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羅曉林等[2]對高原型牦牛的毛、絨品質也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肩、背、臀部的絨毛含量明顯高于前臂和腹側部,絨毛平均長度和細度分別為(4.2±0.77)cm和(17.4±3.72)μm,具有較高的紡織性能。
青海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運用本品種選育方法提高牦牛生產性能,按照青海牦牛選育暫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種地方標準,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種選育力度,現(xiàn)初見成效。
1)繁殖力研究。張君等[7]2003-2005年通過對2 042頭高原型母牦牛的繁育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母牦牛4~5歲初產占45.50%,5~6歲初產占25.15%,3~4歲初產占22.75%;3年的平均繁殖率為48.61%,犢牛平均成活率為65.73%,牦牛平均繁活率為32.07%;母牦牛年均可產0.40~0.48胎,其中2年1胎(牙日瑪)的占88.84%、3年1胎(干巴)的占9.51%、而1年1胎(青麻)的僅占1.65%。
2)雜交改良研究。雜交改良包括生產性雜交(經濟雜交)、導入雜交和育種性雜交3種,不同組合的雜交均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應用價值。李全等[8]認為在正常年景下,高原型牦牛初生、1周歲、2周歲、3周歲和4周歲的體重分別為(11.90±2.10)、(98.27±24.33)、(162.63±27.37)、(194.52±45.05)和(237.62±33.44)kg。出生時,改良型牦牛的體高、體斜長極顯著高于高原型牦牛(P<0.01),胸圍、管圍和體重比高原型牦牛分別高出1.15cm、0.12cm 和0.39kg;1周歲時,改良型牦牛的胸圍和體重極顯著低于高原型牦牛(P<0.01),體高、體長和管圍比高原型牦牛分別低1.40、4.57和0.18cm。認為在品種改良現(xiàn)階段,良種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內容,但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才是體現(xiàn)改良效果、發(fā)揮改良潛能的關鍵。朱世海等[1]報道認為高原型牦牛體高明顯高于環(huán)湖型牦牛(P<0.05),管圍、體長、胸圍明顯長于環(huán)湖型牦牛(P<0.05),雌性牦牛之間的體長和管圍無明顯差異(P>0.05)。
1)草畜矛盾激化。草原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草場大力保護、合理利用和重點建設。青海省草原遼闊,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適于人工種草的地方很少;且建立人工草場投資大、工作任務重、技術措施要求高,因此靠以建立人工草地為重點來飼養(yǎng)大量牲畜是很難實現(xiàn)的。
2)品種退化嚴重。由于近親繁育現(xiàn)象嚴重,青海高原型牦牛已表現(xiàn)出品種退化的趨勢。為加強對青海牦牛的保護,確定了正承擔著農業(yè)部“青海高原牦牛品種資源保護”和“青海高原牦牛種牛場建設項目”建設任務的大通種牛場為青海高原牦牛保種場,大通種牛場已形成年供1/2野血種牛800頭和野血牦牛凍精2 032粒(支)的規(guī)模,對復壯牦??善鸬椒e極作用。
1)平衡草畜,減輕草場負擔。在固定生產、承包草原使用權和實行以草定畜的基礎上,進行計劃利用和封灘育草,嚴防過牧亂牧,使草原有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還要剎住草原繼續(xù)退化的勢頭,促使牧草由惡性循環(huán)逐漸轉變?yōu)榱夹匝h(huán),增加單位面積的產草數(shù)量、提高牧草質量。另外,修建圍欄是保證草場計劃利用、實行輪牧和封灘育草的有效措施,各地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力爭早建、多建一些圍欄(包括鐵絲網和土墻、石墻等圍欄),以保證草原可持續(xù)利用。
2)加強品種選育,促進種群復狀。繼續(xù)實施好牦牛種子工程,大力、高速地發(fā)展牦牛內部結構調整,推進農牧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加強本品種選育,實行科學養(yǎng)育,制訂區(qū)域規(guī)劃;強化科學研究工作,充分發(fā)揮良種的生產潛力;加快畜群周轉,提高出欄率,為發(fā)展我國的畜牧業(yè)作出貢獻。
3)加大對高原型牦牛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力度。開發(fā)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營養(yǎng)保健品、絨毛制品,對牦牛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及深度開發(fā),振興民族經濟勢在必行。牦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結合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對牦牛產業(yè)進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
[1]朱世海,張軍.青海牦牛的類群特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J].家畜生態(tài)學報,2008,29(5):78-80.
[2]羅曉林,徐驚濤,孫域,等.青海省三種類型牦牛生產性能測定研究[J].四川畜牧獸醫(yī),2008(7):33-35.
[3]盧福山,張才駿.高原型牦牛8項血液指標的測定[J].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06(4):5-6.
[4]張君.青海高原型牦牛產犢間隔及體況調查[J].中國草食動物,2005,25(5):32-33.
[5]譚生魁.高原型牦牛繁殖性能及體況調查[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0(10):158-159.
[6]張玲勤,張臘梅.青海高原型耗牛毛、絨品質分析[J].青海畜牧獸醫(yī)學院學報,1994,11(4):29-31.
[7]張君,余四九.高原型牦牛繁育狀況及繁殖母牛體況調查[J].畜牧與獸醫(yī),2005,37(8):21-22.
[8]李全,余忠祥,閻明毅,等.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長發(fā)育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1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