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泳
會陰側切作為分娩時保護會陰、防止裂傷的一種常規(guī)手術,既可減少軟產道損傷,又可以降低母嬰并發(fā)癥,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初產婦會陰切開率90%以上[1],隨著人性化護理理念在臨床中的普及,提高縫合質量,減輕患者痛苦一直是產科工作者探索的問題[2]。筆者對我院162例患者采用改良會陰縫合術,避免了術后切口感染及常規(guī)絲線縫合皮膚層所導致的縫線過緊產生的組織水腫,甚至縫線嵌入組織及產后拆線的牽拉,又縮短了坐起哺乳時間,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7~1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產婦324例,入院時均無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行會陰左側切術,無會陰裂傷。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62例。觀察組年齡21~30歲。孕36+1~38+5周。職業(yè)為腦力勞動者148例,體力勞動者14例。陰道清潔度均正常;對照組年齡22~31歲。孕35+2~39+3周。職業(yè)為腦力勞動者146例,體力勞動者16例。陰道清潔度均正常。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職業(yè)、陰道清潔度檢查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麻醉及會陰左側斜切方法相同,均無陰道手術助產。
1.2 縫合方法 觀察組即采用帶針華利康2個“0”可吸收縫合線自陰道黏膜裂傷頂端0.5 cm處開始連續(xù)縫合至處女膜,外斜進針從會陰聯(lián)合球海綿體肌出針,對齊球海綿體肌,使用鎖扣打結,再連續(xù)縫合外陰切開肌層、皮下組織至頂端打結4次,達到止血和關閉死腔,用1個“0”絲線間斷縫合皮膚[3]。對照組即采用傳統(tǒng)縫合術,即用2個“0”絡制羊腸線連續(xù)或間斷縫合陰道黏膜和黏膜下組織至處女膜緣對齊,用同樣腸線連續(xù)或間斷縫合會陰切口肌肉層和皮下組織,用1個“0”絲線間斷縫合皮膚。術后兩組產婦均給予2%聚維酮碘消毒切口及會陰部,每日2次,囑產婦保持會陰部清潔,取健側臥位,適當活動,改善切口血液循環(huán),促進切口愈合。
1.3 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4]、切口縫合時間、產后坐起哺乳時間及硬結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切口縫合時間、產后坐起哺乳時間采用兩獨立樣本近似t檢驗,壓痛硬結發(fā)生情況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兩組切口均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紅腫等反應,為100%的甲級愈合。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切口縫合時間、產后坐起哺乳時間、產后訪視硬結發(fā)生情況見表1。觀察組產后切口縫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因其較輕的產后切口疼痛,在縫合后坐起哺乳天數(shù)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產后訪視中觀察組無一例發(fā)生切口壓痛硬結(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各指標比較
會陰是指陰道后聯(lián)合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一般約厚3~4 cm,由外向內逐漸變窄呈楔狀,其表面為皮膚及皮下脂肪,內層為中心腱,中心腱聯(lián)合一對提肛肌和筋膜[5]。由于中心腱處組織最薄,兩側肌組織增多增厚,皮下脂肪逐漸增厚的解剖特點,所以切口越靠近中心腱,組織越薄。因此,在會陰側切縫合術作為產科最常見的手術,切口越靠近中心腱,越無脂肪液化,組織損傷小,切口容易愈合。已有文獻報道,手術中縫合方法、縫合技術及縫線材料的選擇亦占據(jù)重要地位[6]。
本研究中采用具有無膨脹性、無彈性特點的帶針華利康2個“0”可吸收縫合線單線縫合,效果較傳統(tǒng)會陰縫合術患者較好,究其原因可能與傳統(tǒng)術中縫合線結多,縫合時間長,絡制羊腸線吸收不佳有關,在本研究中的產后訪視發(fā)現(xiàn)直至產后42 d,傳統(tǒng)術中仍有27例檢查見陰道羊腸線未溶解,不同程度黏膜肉芽組織增生,瘢痕明顯,會陰側切口處明顯壓痛,予拆除陰道內羊腸線,17例于壓痛最明顯處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閉,紅外線燈切口照射,門診隨訪。而改良式會陰側切縫合術在縫合時間上明顯較短,且產后切口疼痛較輕,在縫合后2 d諸如坐、走、大小便、哺乳的受限程度方面,以及坐起哺乳時間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提示:改良式會陰縫合術以其簡單快速的操作,術后對組織無刺激、無炎性反應,有利于機體吸收,切口易于愈合,減輕術后切口疼痛,提高坐式哺乳率,促進乳汁分泌,縮短住院時間,切口局部美觀,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宋振云.如何免除會陰側切口晚期疼痛[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2000,8:35.
[2]薛同一,朱麗華主編.婦產科學[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6:159.
[3]李景蘭.改良會陰側切縫合術的探討[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29):3579 -3580.
[4]顧美皎,戴鐘英主編.臨床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
[5]胡鳳霞,胡愛珍,王忠喜.會陰側切傷口全層縫合法120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157.
[6]安曉平.會陰側切術縫合方法的探討[J].蘭州醫(yī)學院學報,2004,30(3):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