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湘林]
泥鰍巷的吳老爹早年喪母、中年喪妻,人生的三大不幸他就碰上了“二大”。但街坊上的人都認為,吳老爹雖未碰上“晚年喪子”這最后一個不幸,但亡妻給他留下了未成年的兩兒一女,要把這三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也叫他夠受的了。
莫看吳老爹是個收破爛的,就是那個破爛擔(dān)收來了兒女們的溫飽、收來了兒女們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到大學(xué)的畢業(yè)文憑。羨慕得滿街坊的人都夸吳老爹好福氣,也嫉妒得好些人眼紅紅的。
兒女們成才了,一個個都安了新家,爭著把含辛茹苦的爹爹接到自己身邊去享清福??墒抢系懿涣?,他消受不了那份清閑,他舍不得他的破爛擔(dān),在每個兒女那里住上幾天后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有滋有味地打發(fā)著他自由自在的日子。
吳老爹在小屋里一住就是十年,這時的吳老爹已是七十高齡的老翁了,但身子骨還硬朗。
凡是到過吳老爹家里的人,都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老爹家里幾乎找不出一件東西不是處理品,不管是鍋盆碗盞,還是桌椅床柜,或者衣帽鞋被,甚至連吃的好多也是處理品。
也難怪,吳老爹用很少的錢收來的那些被殷實人家處理掉的破爛中,有不少還能用的東西,他怎么舍得當(dāng)廢品賣給收購站呢?當(dāng)然就自己留下了。如果收回的破爛中有自己用不著而又可以用的,他就處理給那些小家小戶,也能賺上幾個錢補貼家用。收來的衣服中,只要不是太破,他就會洗凈了補一補自己穿,好一點的請大娘大嬸幫著改小了給孩子們穿……他就是這樣精打細算才把個四口之家維持下來的,連買米小菜也是多買便宜貨,說穿了還是買的處理品。
兒女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吳老爹肩上的擔(dān)子輕多了,銀行里也有了個小本本。但偶爾添件衣服他還是去商店買處理布,穿的鞋也是“大放血”商店里買的。兒女們成家后日子都過得不錯,結(jié)婚時的黑白電視換了大彩電,大兒子就把黑白的處理了,不是當(dāng)舊貨賣給了別人,而是給老爹搬來了。吳老爹有了電視就像過著神仙的日子,他的知識面也寬了。以前人家笑他滿屋子的處理品他沒話答,而今如果有人笑話他他就有話說了:“處理品又怎么啦?你沒看過動物世界?老虎吃剩的野牛老鷹又來啄,老鷹飛走后緊跟著螞蟻又來啃,就連動物的糞便都有屎殼郎來處理,它們不都活得很好嗎?這叫什么來著?喔,對了,趙忠祥說,這叫食物鏈!你懂嗎?”
嘿,就這么幾句話還真把人家的嘴給堵上了,從此再也沒人敢笑話他了。
就在吳老爹度過他七十七歲生日的那一天,他因為高興多喝了兩杯酒,出門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第八天就不行了??烧l會相信呢?臨終時他對兒女們說:“去……打聽、打聽……哪里有、有沒有……處理的骨、骨灰盒……”
“爹!”
兒女們大哭起來,他們怎么也沒想到爹的最后一件大事是要把自己給“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