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果
竹之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引得詠竹詩文、畫竹佳作無數,人們賦予它心虛節(jié)堅、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而與竹相關的竹文化則源遠流長,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典型特色,甚至有學者將中國文化稱作“竹的文化”,將中國文明稱作“竹的文明”。為分析竹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據的重要作用,以及產生影響的原因,本文從文化諸流派中選用功能學派的觀點來對其進行分析。根據著名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人類的任何社會現象、文化現象,首先是為滿足某種現實的需要而存在的。以此為據,竹從古代至現今社會一直保持其特有的物質實用價值與精神文化價值,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因而從功能學派的視角出發(fā)來分析竹文化,更能全面了解竹文化的獨特魅力。
對于竹的實用價值,北宋著名文人蘇軾曾用一句話來概括,即“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除此之外,竹與農業(yè)生產、園林藝術、科技進步、音樂娛樂等方面也息息相關,可以說在整個中國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無處不見竹的身影,無怪乎蘇軾也說過“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分析竹的物質文化意義,那么有必要對其實用價值和功能進行總結。從物質生產層面來說,竹子可編制各種農具,如籮篩、簸箕、曬墊等;將竹子的竹節(jié)打通當作水管,可供農田灌溉和引水之用;用大竹稈削去竹青扎成竹筏,可作南方內河上游的交通工具;劈竹成篾,可編成各種水產養(yǎng)殖的器具;另外,竹也曾用于古代水利工程及打井技術中。
竹在人們生活層面作用更大:竹筍可以用來食用,且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促進腸胃消化和排泄,是營養(yǎng)學家認為的天然保健食品。竹可以用來制作許多生活用具,大到房屋建筑,如西雙版納的吊腳樓就多用竹建造;小到日常用品,如桌椅、碗筷、家具等樣樣都可竹制。竹還可以用作書寫工具和音樂器具,古時曾削竹為片制成竹簡作為記錄文字的載體,后又用竹造紙;以竹為干制成的毛筆,則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要書畫用具,文房四寶之一;而我國傳統(tǒng)樂器包括笛、簫、笙、箏、鼓板、二胡等,都離不開竹料,古時用“絲竹”代表音樂,可見竹對我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性。竹本身作為植物的存在價值則體現在園林藝術上,雖無梅之俏姿、菊之艷麗、蘭之芳香、松之雄偉,但其清韻足以感人推崇,所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對竹實用價值的發(fā)掘基本上貫穿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一日無此君”在物質層面的體現。從功能學派的基本觀點來看,竹對于滿足人們現實需要的功能如此之強,才使得竹文化從產生伊始至今,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即使隨著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許多生活方式,但竹對于人們的重要意義仍然存在。竹文化在物質層面的意義是,對我國古代生產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對人們生活提供了眾多可利用的資源,從古至今對竹的加工使用過程也就是竹文化在物質層面的逐漸發(fā)展過程,對我國古代勞動文明的記錄、發(fā)揚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來,與竹相關的傳說、典故、詩文、書畫作品不凡其數,紛紛代表著人們對竹及竹文化的精神寄托意義,因此通過分析竹的文化意蘊,才能更好的了解竹文化的精神層面價值。綜合古人對竹及其相關特性的描繪,再結合其他學者對竹蘊的分析,本文將竹的文化意蘊概括為君子之德、處士之風、淡雅之美、吉祥之意四個部分。
一是君子之德?!对娊洝ばl(wèi)風·淇奧》中將衛(wèi)武公比作淇水岸邊茂盛的翠竹,借此褒揚其功德,是歷史上第一首竹的贊歌。宋代王炎在《竹賦·序》中分析“小人之情,得意則領頑自高,少不得意則摧折不能守,君子反是。竹之操甚有似夫君子者。”贊美了竹坦蕩堅定而瀟灑卓絕的君子風度。周天侯的《頌竹》:“苦節(jié)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笔菍χ癫晃穱篮膶懻铡!拔闯鐾習r便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這一詠竹絕句,不僅顯示了竹之君子的氣節(jié)之心和高風亮節(jié),也顯示了竹有若谷之懷而虛心自持的君子風范。以竹的勁挺耐寒之性聲托自我堅韌貞潔的志向,由自己傲岸不羈的情操發(fā)現竹子正直耿介之德,這是古代文人對竹稱頌的精神文化意義所在。
二是處士之風。《廣群芳譜》八十五引《夢書》中記載:“竹為處士,夢者當歸隱也。”竹的挺拔清逸之姿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那些不滿社會現實而頑強保持自己獨立人格的處士逸民。竹叢深處,靜謐幽雅,遠離塵俗,青翠凈潔,確實是文人士子托身寄興的大好去處。歷史上的魏晉動蕩時期,在政權斗爭激烈的年代,文士們陷于危機四伏的險惡境況,不得不寄情于山水竹林之間,以逃避社會危難而自保,典型的文人代表有“竹林七賢”。竹林不僅作為黑暗現實的對立面,顯得寧靜和平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且坐臥竹林能忘卻俗務的煩惱,領略人生的樂趣;種竹愛竹更能彰顯淡泊名利之志和蕭然灑脫之情。
三是淡雅之美。《詩品》中有句“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蓖伙@出了竹的淡泊清雅之美。竹雖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無荷菊之嫵媚;但卻有梅傲而無梅冷,有蘭幽而無蘭愁,有菊雅而無菊寂,一肩擔盡高風亮節(jié),披一身翠綠安然自若。竹的美體現在其稈挺拔秀麗、其葉瀟灑多姿、其形千奇百態(tài)上,且四季常青、姿態(tài)優(yōu)美、獨具韻味。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搖曳之聲和清疏之影,顯示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征,營造了靜穆清幽的藝術氛圍,成為文學家和藝術家創(chuàng)作美的靈感源泉。
四是吉祥之意?!肚f子·秋水》中,神鳥非竹實不吃,可見竹也是不同凡俗的祥和吉利象征;戰(zhàn)國時期把竹視為具有送子和延壽神秘力量的“靈草”,人們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長,并驅病延壽;彝族、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將竹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進行祭祀,使竹成為一種圖騰;在中國傳統(tǒng)中,竹子是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之一(另外兩種是松樹和梅樹),象征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在工藝美術中作為表現題材,寄寓著福、祿、壽、喜、財、發(fā)順、吉等吉祥內容,數千年來一直在民間裝飾美術中流行。此外,還有與竹相關的典故體現了竹的祥兆,如竹報平安是指平安家信,竹苞松茂比喻家族興旺,勢如破竹形容節(jié)節(jié)勝利等。
竹對于我國古代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體現在中國文學、繪畫藝術、工藝美術、園林藝術、音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但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竹對于人們生活的作用和意義都在減弱,也就是說,隨著竹對滿足人們需要的功能減弱,其價值變得越來越小,不管是實用價值還是文化意蘊上,都不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要。然而,竹文化畢竟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揚并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保持中國特色文化的中心議題,因此,對于竹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需要深切的思考。
同樣從實用價值和文化意蘊兩方面考量,竹體現在人們吃穿住用行上的實用性在減弱,除了對竹的特別偏愛者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很難看到竹的身影;而竹所象征的精神意義對現代人而言,即便是文人學者也鮮少寄情于竹上,也許不是竹的特性在改變,而是人們能夠抒發(fā)和寄托感情的事情增加了,或者科技引領的信息高速時代不再適合文人們對竹抒情,現實社會的燈紅酒綠也不再適合恃才傲物者自比竹清。雖然人們談竹論竹的少了,但是并不意味著竹就因此推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即便其文化意蘊在減少,但實用欣賞價值仍然值得發(fā)揮。竹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等特點,作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補充木材消耗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此外,以竹樂為代表的我國古典音樂特色,在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也將得到推動,延續(xù)著竹文化對我國古代文明的影響。從這些層面上來講,對竹的感慨“不可一日無此君”還是值得認可的。
[1]何明.中國竹文化小史[J].尋根,1999(2).
[2]李世東,顏容.中國竹文化若干基本問題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3]王建.竹的文化意蘊[J].人文雜志,1990(4).
[4]王立.竹意象的產生及文化內蘊[J].中國古籍與文化,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