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貴 李英霞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黑龍江佳木斯 54000;.佳木斯教育研究院 黑龍江佳木斯 54000)
陶淵明一生,存詩不多,只有一百二十余首,但在晉宋之際的詩壇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卻成為一道獨特而且耀眼的審美風景。陶詩之美,不僅表現在高潔的個性與曠達的情懷上,不僅表現在平淡而又雋永的藝術風格上,也不僅表現在“質而自然”的語言特色上,它同時也表現在陶詩的審美意象上。本文所要梳理、探討的就是陶詩意象的審美體性。
工筆與寫意原是繪畫術語。按照北宋韓拙的概括,寫意是指“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工筆是指用筆“有巧密而精細者”。作為繪事筆法,寫意與工筆的趣舍明顯不同。前者重神韻,后者求形似?!霸姰嫳疽宦伞保绻堰@樣的繪畫術語移用到詩歌評論上來,那么陶詩之中的景致風物描寫,無疑具有略貌取神的寫意之美。
陶詩意象的寫意之美幾乎俯拾即是。摘要引例,四言詩之中,《停云》詩的“飛鳥”意象、“園樹”意象,《時運》篇的“新苗”意象,“花木”意象,均堪圈點。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親好,以招余情?!?/p>
“山滌馀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p>
“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p>
五言詩之中,寫春景,“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薄捌疆牻贿h風,良苗亦懷新?!睂懴木埃懊舷牟菽鹃L,繞屋樹扶蘇?!薄拔⒂陱臇|來,好風與之俱?!睂懬锞埃昂L拂枯條,落葉掩長陌?!薄盎牟莺蚊C#讞钜嗍捠?。”寫冬景,“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睂懘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澗水“山澗清且淺,可以濯我足?!?寫山晚,“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睂懬镌?,“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睂懶幸埏L波,“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睂憟@田居,“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薄跋嗨紕t披衣,言笑無厭時。”上述意象的描寫,顯然不是“極貌以寫物”,不是精雕細刻,而是大處著眼,抓住特點,取其風神,是典型的寫意筆法。
有關陶詩的寫意之美,學界早已論定,我們在此也無需做過多的發(fā)揮。這里擬以申說的是陶詩意象寫意之美的形成原因。我們認為陶詩意象寫意之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它與陶淵明的文學觀念直接相關。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說:“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在《飲酒》組詩的序言中,又講:“既醉之后,頗題數句自娛?!痹凇段辶壬鷤鳌分?,夫子自道:“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笨梢?,在陶淵明看來,詩文的寫作,并不求其外在的功能與作用,它只是一種宣達情志,自我娛樂的活動而已。受到這種重在自我抒發(fā)的文學觀念的驅動,陶淵明之于物候景致,自然更注重的是以我為主的“感物”,而不是以物為主的“察物”,體物之時,更注重的是“物感”而非“物態(tài)”。從以我為主的“感物”、 “物感”出發(fā)的景物描寫,也就必然趨于物象風神與主觀情志的自然契合,這是陶詩意象寫意之美得以形成的首要原因。
其次,它與陶淵明的精神個性也有密切的關聯。陶淵明之為人,并非瑣細破碎、斤斤節(jié)節(jié)之士。于人生,他關注生死,講究的是委運任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于立身,他思考的是質性節(jié)操,踐履的是適性任情與固窮不濫。于讀書,他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作為一種讀書取向,并非貶義,指的是求取大意,把握文章或著作的基本精神。這樣一種“大處著眼”的精神個性,拓展到觀物、體物上來,也必然趨向于不滯于物的寫意描寫。
此外,前陶之時,雖然“賦體文學”已經“體物而瀏亮”,但詩歌之中,從《詩經》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正始、太康時期阮籍、左思等人的詩作,都沒有把自然風物作為獨立的審美客體,所以詩作之中,筆涉風物,也往往是寫意呈象而已。這樣的傳統對陶淵明的影響無疑是明顯的。
詩歌的內容要素不外乎景、情、事、理。這里所說的渾融之美主要是指景與情、事、理之間彼此引發(fā),交融滲透、相得益彰、混淪為一的審美風貌。
如果對陶詩的意象加以分類,那么,詩人自我意象之外,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自然意象,一類是比興意象,一類是人文意象。自然意象是指詩人即目“直尋”的山水田園、風花雪月等自然實有之景。比興意象是指經過了詩人“審美過濾”的別有寄寓的物象。人文意象簡言之就是那些經過了詩人審美選擇的有來歷、有出處,體現了特定的價值內涵與觀念內涵的物象。
自然意象方面,與事、理、情渾融一體的代表性作品是《飲酒》其五。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首詩以議論開篇,先講自己心遠塵俗,故能精神超越,這是理。接下來寫事,寫自己采菊東籬,南山偶望。然后寫景,在夕陽霧靄之中,飛鳥結伴歸林。最后兩句寫剎那間的感受與體悟。這首詩的景、情、事、理的渾融之美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從詩歌的表層結構上看,正因為自己心遠塵俗,所以才能悠閑自得,采菊東籬,才能“采菊之次,偶然見山”。既然南山在目,那么山間美景自然會引起詩人的關注與賞眺。而賞眺之際,又必然會有所感悟,有所會心。顯然,詩中的理、事、景、情、悟,在意脈上是前引后續(xù),環(huán)環(huán)相生的。從詩歌的深層的“義理”上看,其中的景、情、事、理也是渾融一片的。就詩作的基本精神而言,應該說,這是陶淵明對于人生回歸的謳歌。“心遠地自偏”,講的是如何回歸,采菊見山,講的是回歸的悠閑,飛鳥歸林,講的是物類的回歸,作用在于啟示人的回歸。最后的“真意”感悟,所表達的正是妙得回歸之理而且沉浸其中、樂在其中的一份無法言表的喜悅。理說回歸,事顯回歸,景樂回歸,情在回歸,在遠離塵俗,心系回歸的意義上,景、情、事、理,渾融為一。
比興意象與人文意象,就其有所寄寓而言,二者并無差異。區(qū)別只在于意象之中精神內涵的設定者有所不同。如果是作者獨立設定的,那么這種意象就是比興意象。如果由前人設定,并且得到普遍的認同,那么這樣的意象就可以視為人文意象。陶詩之中,人文意象主要有松菊幽蘭。代表性詩句見于《和郭主簿詩》其二、《飲酒》其七、《飲酒》十七?!胺季臻_林耀, 青松冠巖列。懷此真秀姿, 卓為霜下杰?!薄扒嗨稍跂|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薄坝奶m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青松意象來源于《論語》之中孔子的青松贊:“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庇奶m意象來源于屈子的《離騷》而又有所提煉。它們表達的是一種濁世自清的人格追求與情操取向。這樣的人文意象與陶淵明的情懷志趣無疑是契合無間的。陶詩的比興意象主要是飛鳥游魚。袁行霈先生認為“陶詩中屢次出現歸鳥意象”,“此皆淵明自身歸隱之象征?!笨芍^精辟。結合我們的論旨,我們對袁先生的觀點還可以做如下的發(fā)揮。陶詩之中的種種飛鳥形象,不僅負載著淵明一生由仕而隱的人生蹤跡,也凝聚著淵明在仕的徘徊痛苦與歸隱之后的自由解脫、喜悅怡然之情。當然,如前所述,飛鳥的意象中還隱含著淵明對人生真義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講,飛鳥意象本身就已經呈現了景、情、事、理的渾融之美。
陶詩意象渾融之美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認為,就人文意象與比興意象而言,個中原因主要在于陶淵明對于詩歌意象審美過濾與審美選擇的精嚴。應當說,陶詩取用的人文意象與比興意象在數量上是極其有限的,而且這兩種意象又都是用在人生大節(jié)的表達上——個體的操守問題,仕途的進退問題,適性與違己問題。為了更好地“導達意氣”,示其本志,陶淵明勢必格外地關注所取之象與情、事、理的契合性、包容性以及表現力,進而促成景、情、事、理的渾然一體。
就自然意象而言,陶淵明之取象,并非“寓目輒書”,它的基本套路有二:一是詩人于彼時彼地,因物興感,即景生情,情為景動,所以納景入詩。《停云》詩中的園樹意象,就屬于此類。“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親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停云》自序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边@是對詩人取象的直接說明。詩人取象的第二個套路是以我觀物,據我取象。詩人先自有一種境遇、一種胸襟、一種情懷,然后激活并取用眼前之景,或者憶中之象,并把它籠罩在自己的識見、境遇與心境之下。陶詩名作《歸園田居》其一、《讀山海經》其一,也包括我們前面談到的《飲酒》其五,都是此一類屬的佳例。按照上述兩種套路取象,當然會有情景的交匯,會有景、情、事、理的渾融。
顯豁的對應概念是深隱,是內斂,是藏而不露。從藝術表現的顯隱角度著眼,無論陶詩的意蘊,還是陶詩的自我形象都具有顯豁之美。這里,所謂自我形象的顯豁之美,主要是指詩人的情貌、風神、心境、狀態(tài)的生動鮮活與“指而可想”。
賞讀陶詩,我們仿佛見證著詩人喜怒哀樂,目睹了詩人的顰笑舉止?!绊痦鸸轮凼?,綿綿歸思迂。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這是有違“真想”,在役思歸,身倦心苦的陶淵明。“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這是回歸田園,近觀遠望,怡然自得的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边@是等身農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歸的陶淵明。“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边@是與農夫有了共同語言且能相處融洽的陶淵明?!疤@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边@是南風清陰中,得其所哉,書琴自娛的陶淵明?!坝詿o余和,舉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边@是心志難酬,孤寂悲慨的陶淵明?!跋娜毡чL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边@是在饑寒交迫中飽受煎熬的陶淵明?!梆噥眚屛胰?,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詞。”這是饑餓之中、困頓之際求乞于人而又難于啟齒的陶淵明??傊?,全部陶詩,已經立體地、多方位、多側面地把詩人的自我形象“和盤托出”,品讀詩作,千載之下,如見其人。
陶詩的自我形象為什么能夠具有上述的顯豁之美,此中原因,當然可以作多方面的分析。除了與陶淵明的“導達意氣”、真情為文的文學觀念、創(chuàng)作觀念直接相關之外,“學非稱師,文取旨達”,語言表達上平易自然的風格取向也無疑是一個積極的助成之因。這里還需要拈出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前陶之時的詩歌傳統以及陶淵明對詩歌傳統的承繼關系。
論到前陶之時的詩歌傳統以及陶淵明對詩歌傳統的承繼關系,袁行霈先生曾經講過:““魏晉詩歌上承漢詩,總的看來,詩風是古樸的?!庇终f:“陶淵明是魏晉古樸詩風的集大成者?!痹壬母爬ê喴志?。對于兩漢魏晉之詩的古樸,我們可以有多層面的界定。但從詩歌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它顯然既有別于南北朝詩歌的聲色雕琢,也不同于自唐以后畫意加詩情的精致的意境營構。它是“我”在詩中,以“我”為主,融景、情、事、理于一爐,匯行、見、感、思于一體的相對“古拙”的詩思范型。在這樣的詩思范型中,詩人的自我形象自然會得到充分的呈現。而陶淵明作為古樸詩風的集大成者,自我形象具有顯豁之美,當然也是順理成章的。
[1]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4月.
[2]袁行霈《陶淵明集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