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大學公共英語講堂上的非言語交際
■李濤
交際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傳播信息的必要手段,人類的交際過程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課堂教學也是一種交際行為,教師將非言語交際有意識的引入課堂,學會運用非言語交際行為和手段去提高課堂交際的質(zhì)量,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這也是時代對大學公共英語講堂的要求。
非言語交際,顧名思義,是指通過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包括使用言語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出沒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所有交際行為。
生命和生存之于人類的最統(tǒng)一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它正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方式。行為表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非語言形式,具體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及反應,如身勢語。在多種非言語形式中,身勢語是一種無聲的、秘密的和最有力的形式。我們的身體不斷發(fā)出信號且常常使我們下意識的進行更多的交流。美國心理學家Ekman和Friesen把交際中的身體動作分為符號勢、圖解勢、調(diào)節(jié)勢、心情展開勢和適應勢五大類,我們選擇其中兩類進行探討。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符號勢,主要指具有指令功能的象征性的手勢。其次來看調(diào)節(jié)勢,即教師要及時關(guān)注學生學習英文的態(tài)度,通過觀察他們上課時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情緒變化等來判斷學生對待英語課堂是積極還是消極。
古語道:有規(guī)矩必成方圓。教師可以制定一些課堂規(guī)章制度,當然要用非言語形式來執(zhí)行,即可以用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勢、身勢、語調(diào)、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等副語言和客體語(如教室布置、學生座位安排等)來控制課堂,控制學生的行為,表達你的贊同與否。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具有回應及強調(diào)功能。回應在這里是指教師或?qū)W生對某些動作所傳遞的信息的反饋,其重要性即在英語教學中恰當?shù)幕貞軒椭鷮W生或老師從非言語中獲得信息;強調(diào)則意味著通過添加或補充來增強授課的力度或信度。例如,教師的微笑、點頭、輕拍肩頭或是豎起大拇指等動作表達的肯定和贊許,將遠遠勝過語言的魅力;而老師微微的皺眉、些許的沉默或是輕輕的搖頭等非言語表達,又給予學生以恰當?shù)奶崾?,委婉的幫助他們改進自己的不足。實際中學生在課堂作答時,他們信心不足便會試探性的回答,可能聲音越來越小,語速越來越慢,此時教師在認真聆聽的同時目光溫和,時而深深的點頭,時而幽默的感嘆,時而淡淡的微笑,這些非言語的交流帶給學生的是更多鼓勵、信任和包容。
這里的“態(tài)度”是指對待大學英語教與學的態(tài)度,“感情”是指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師生的非言語交流能夠表達各自的觀點和喜惡。
首先來看教師的態(tài)度與感情,教師的身勢語不僅可以為人師表,更需要縮短彼此距離、融洽氣氛。課堂的非言語行為可以表達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好感,也可以表現(xiàn)出教師對所授課程、校方規(guī)定和教學實際的態(tài)度;其次關(guān)于學生的態(tài)度和感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如果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英語學習,教學任務的完成將是一帆風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感情息息相關(guān),這一點則是通過他們的非語言交際顯現(xiàn)出來的。比如學生積極的與老師目光交流,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精彩之處給予熱烈的掌聲等,這都體現(xiàn)了積極的課堂互動。反之,學生木然的表情從課上一直保持到下課,或者將視線轉(zhuǎn)向窗外,或是低頭不語,此刻教師就應當自省而后行了。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然而,在國內(nèi)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仍處在探索階段,教師,作為信息傳遞者,應該給予正確引導和適度控制。所謂“引導”是指大學教師在授課時更多的是扮演一個資源的提供者去促進學生的學習,好似中國的古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學生的問題采取“不予直接的解答”,而是為他提供自我解答的思路和途徑,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翻閱相關(guān)資料或利用網(wǎng)絡技術(shù)進行自我解答??刂?,可以理解為教師以非言語方式對與學生的課堂交際進行組織和把握。如師生間進行英語對話時,老師可以用各種禮貌而易懂的手勢、眼神、點頭或搖頭的動作來對其進行合理的指導,比直接語言的控制效果更佳。
本文主要探討了非言語交際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討論結(jié)果表明:首先,我們要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其次,結(jié)合我國高校教育的現(xiàn)狀,非言語交際的輔助作用比例應大大增加,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再次,強化老師與學生對非言語交際的認識,注重學習和研究非言語交際的理論和實踐,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著眼點。
[1]陳莉.體態(tài)語與負語用遷移——從課堂上打榧子說起[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2]李玲玲.英語教師課堂非語言行為對學生情緒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南昌航空大學,2010.
[3]王軍.談非語言交際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1997(04).
李 濤(1979-)男,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運城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