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鵬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作為我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漢語,一直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和名族文化的精髓所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的對外政策發(fā)生了重要的轉(zhuǎn)變,作為我國文化象征的漢語在我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切實處理好漢語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利于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對于我國提高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我國從一個文化較為封閉的國家轉(zhuǎn)向一個文化較為開放的國家。首先:由于對外政策的轉(zhuǎn)變,使得我國更多的學者、學生和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國外事務,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將我們的母語—漢語帶到了國外。其次:由于對外各個領域的交流頻繁,使得更多的外國人士有了進距離了解中國文化、體驗中國文化甚至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的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漢語的對外傳播的能力也就提高了。第三:由于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區(qū)域事務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得漢語的對外傳播具有一定的官方職稱和政府支持,這是我國漢語對外傳播途徑增加的一個關鍵因素。
世界各國近些年來,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吸引,很多國家大學教育中都專門開設的漢學課程,這對于漢語對外普遍性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另外我國為了提高文化軟實力,在很多國家都開辦了諸如孔子學院的漢學機構(gòu),使得漢語的對外傳播常態(tài)化和穩(wěn)定化,這樣就為漢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且詳盡的學習載體。
隨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作為母語的漢語的地位也發(fā)生了明顯的提高,在“亞太經(jīng)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和論壇中,漢語都被指定為官方語言。漢語的功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由原來的單一傳播功能轉(zhuǎn)變?yōu)橐欢ǖ恼喂δ?。在此種情況下,漢語的對外傳播就更加對樣了。
近些年來,我國漢語對外交流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方式,例如我國在國外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以及每年針對外國留學生舉辦的各類漢語比賽,都很好的促進了漢語的對外傳播。
近些年來,孔子學院的普及確實在國際上引起了一陣“中國文化熱潮”。然而要真正做到提高漢語傳播的對外能力,還應該加強相關的機構(gòu)設置。筆者認為,我國政府或者文化職能部門可以在某些國家建立自己的漢語學校,使得更多的國外學者和學生能夠以治學為目的,系統(tǒng)、深入的學習漢語知識。另外,筆者認為可以建議我國文化職能部門與世界各國一對一的語言文化傳播合作機構(gòu),這樣就可以把語言文化的傳播的范圍由民間擴展到官方。這樣極大的有利于漢語長久的對外傳播。
為了確保漢語對外傳播的質(zhì)量和效用不斷提高,筆者認為應該設立漢語能力等級測試。對于來我國境內(nèi)留學的外國留學生,應該規(guī)定其參加我國教育部門安排的漢語能力等級測試,并按照考試成績頒發(fā)成績單。另外留學生所獲的漢語能力等級測試成績應該與其所申請的學校要求接軌。另外對于前往我國境內(nèi)的外國教師,也應該有相應的漢語能力等級測試考試成績作為證明。
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提高漢語的對外傳播能力,只針對漢語本身采取的措施也只是一時的,為了漢語的長遠發(fā)展,筆者認為應當全方位推動漢語文化的全面發(fā)展與傳播。例如:將更多的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電視劇以及宣傳片推向國外,另外可以把一些民間的傳統(tǒng)語言藝術(如:安順地戲、昆曲等)通過一定的渠道展示給更多的外國朋友。這樣漢語才對外傳播就顯得更加全面了,從側(cè)面有利于漢語的對外傳播。
結(jié)束語: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漢語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面對世界各地漢語學習的升溫,作為母語國的漢語推廣者,應研究發(fā)達國家推廣自己語言的歷程,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語言推廣方針政策。漢語是中華名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推動漢語的對外傳播,關系到漢語未來的國際生存空間和受眾人群,新時期,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用行動推動漢語的對外傳播,提高漢語的對外傳播能力。
[1]王寧.漢字的優(yōu)化和簡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