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 200090]
永不放棄的希望
——由三部短篇猶太小說看猶太人最后的精神“皈依”
⊙劉 軍[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 200090]
通過對三部短篇猶太小說中類似文本結構的分析可見猶太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如同他們的艱辛的遷徙與被迫害史一樣,不斷在生活的折磨與歷練中上下求索追求自己靈魂最后的救贖。現(xiàn)實的考驗使得猶太人在經歷無數(shù)次希望與失望的掙扎后總能在最后重拾希望,實現(xiàn)對“猶太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意義的最終皈依,從而帶著對新生活的向往勇敢地上路去迎接下一次挑戰(zhàn)。
猶太作家 猶太性 希望 失望 掙扎
猶太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神秘美麗令無數(shù)文學愛好者著迷,同世界上許多其他文學分支一樣植根于自己獨特的民族歷史中,猶太文學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獨有特點也源于猶太民族跌宕起伏、分崩離析、拋家棄國、飽含辛酸的斗爭與遷徙史。猶太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猶太人的祖宗在今巴勒斯坦地區(qū)開始了他們的生活,公元前586年猶太人的第一圣殿被毀,猶太人在這場災難中淪為“巴比倫之囚”。公元70年羅馬人毀了猶太人的第二圣殿。在反抗中失敗的猶太人從此再也沒能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是被迫散居到世界各地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直到一千八百七十多年后以色列建國。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約有六百多萬猶太人被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信奉一神教的民族猶太人對其賴以生存的契約論產生了質疑。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第一個信仰一神教的民族,而且猶太人的一神教是徹底的,“它通過使自己的神 一般化,否定所有其他神 的神圣性,而達到上帝的唯一性”②。除此而外,“契約論”作為猶太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是猶太教的關鍵性思想。為了適應生存,猶太人在不斷地調整改變自己的思想。磨難是一種凈化和考驗,同時也是一種獎賞。猶太人經歷了太多戰(zhàn)爭與磨難,但同時苦難也給了他們其他民族無法享有的財富,他們學會了共存與并存,雖然同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不同,雖然不能彼此說服但至少可以和平的共存。猶太文學作品中關乎猶太人信仰的最終歸宿探討的不在少數(shù),研究猶太文學作品不可回避的就是有關“猶太性”的問題。美國社會學家威爾·赫伯格將“猶太性”定義為:“嵌入在宗教和文化策源地并融為一個單一的宗教與文化的統(tǒng)一體就是猶太性?!雹?/p>
在不同歷史時期“猶太性”的表現(xiàn)會有所不同,比如戰(zhàn)亂時期主要表現(xiàn)為對猶太教的執(zhí)著,祈求上帝的庇護;和平時期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猶太文化的張揚,宣揚猶太道德禮儀等。就反映在現(xiàn)當代美國猶太文學中的“猶太性”而言,“猶太性”主要是指猶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某種與猶太文化宗教相關聯(lián)的一種思想觀念,即猶太作家本人或其作品中人物的思維方式、心理機制以及能表現(xiàn)猶太人生活、思想、性格、語言、行為等特點的東西。④猶太作家正是通過對作品中人物場景的描寫直接傳遞給讀者自己對文化層面的“猶太性”的見解,同時又通過對故事中人物命運的安排和思想的體現(xiàn)見解表達了對宗教層面的“猶太性”的見解。作者在作品中究竟是強調猶太人生活本身還是猶太人生活背后的哲學與追求,即究竟是文化層面還是宗教層面的追求,本文選取的四篇猶太作家短篇小說文本結構上的互文會對這一問題有清晰的闡述。
1.文學作品中猶太人的精神“皈依”
在不少猶太作家的作品中,故事結構清晰可見。大多數(shù)文本往往遵循一個線性結構發(fā)展即故事背景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村莊,主人公不論男女不分貴賤,更無關年齡幾何,在故事剛剛展開時通常對世界對未來都抱有一定的希望都渴望美好的生活。任何情況任何環(huán)境中猶太人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就是他們對希望,對未來所持有的永遠不會被打擊消亡的堅定信念。在薩迪亞·本·約瑟撰寫的猶太神學論《信仰和意見書》中指出磨難是一種凈化和考驗,同時也是一種獎賞:彌賽亞時代到來之際,也就是猶太君主國復興之日。猶太人所飽嘗的貧窮、戰(zhàn)爭和壓迫將告結束。這種信念在不少作品文本中都可以找到,其文本結構也可以用下圖所示的線狀結構來表示。
如圖所示,故事往往始于對生活的美好期盼,但中間往往要遭遇數(shù)次的打擊,在不斷的反復沖擊后主人公的靈魂會得到精神上的升華或凈化,最后樹立起堅定的新希望,而最后的希望實際上就是對“猶太性”宗教層面的認同與支持。
亞伯拉罕·卡恩的短篇小說《隔都的婚禮》講述了一對在血汗工廠(服裝廠)工作的年輕戀人——格爾迪和內森為了籌備婚禮而不得不煞費苦心的故事。最初格爾迪堅決要求一個真正體面的猶太婚禮,然而生活的艱辛,市場的不景氣以及失業(yè)使得格爾迪不得不放棄原本華麗婚禮慶典中的必備物品。在經歷了最初的希望與失望之后,內森沿街叫賣瓷器,他們的資產又慢慢上升,格爾迪重新開始希望辦一個體面又被人稱道的婚禮。她滿懷希望地租好房子發(fā)出上百份請柬天天在空蕩蕩的小房間里等待她所期望的禮物,最初的等待甜蜜而令人憧憬,但沒有快遞員來喊她領包裹,失望的陰翳又一次罩住了她嬌小的身軀。戈爾迪很善于自我安慰,她覺得人們不會那么早把禮物寄給他們,于是她又耐心等待。第六天的時候他們終于收到了一個巨大的廉價的搖椅,而并非她幻想中的地毯,希望迅速演變成了失望。每一天戈爾迪都要經歷無數(shù)次失望與希望的歷練,每一個屋外的聲音都會被她幻想成郵差的到來。面對可憐兮兮的幾件破破爛爛又不實用的禮物,戈爾迪又把希望全放在了婚禮現(xiàn)場,她認為更多的人們會在參加婚禮時直接把體面的禮物帶來。
婚禮如期而至,但慶典卻帶給他們最大的失望:寥寥無幾的客人散落在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大廳里,在場的人們似乎不敢發(fā)出什么聲響,沉重的生活已經消磨掉了他們對慶?;顒拥臒崆椤;槎Y慶典的失敗使她再也無法自己站起來迎接下一次生活的愚弄。婚禮結束后,這對希望落空的新婚夫婦孤獨、凄涼地走在漆黑的街道上,跌跌撞撞地朝自己寒酸的家走去。
至此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對這對年輕人是那么殘酷,每一次小小的心愿都會被生活的重擔擊打得粉碎,在現(xiàn)實面前人們內心深處對體面生活的渴望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擊。生活讓人如此沉重,放棄應該是最輕松的選擇。這對年輕的猶太夫婦在生活的歷練中,嘗到的不只有艱辛和苦澀,同時也了解了生活的真諦。涌上心頭的愛意和婚禮的余興又讓這對新婚夫婦很快把煩惱忘記了。⑤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兩位年輕人對彼此深深的關愛與信任為他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們的故事就是縮小了時長和場景的猶太史,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也是作者對猶太性宗教層面含義的理解。
辛格的短篇小說《旅游巴士》中出現(xiàn)了兩位猶太人,主敘者“我”——一位在美國一些大學講學的紳士和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婦女——塞莉娜·韋厄豪弗夫人??梢哉f這兩位在故事中的經歷也是不斷在希望與失望中掙扎的經歷?!拔摇弊钕仍谲嚿辖Y識了“皈依”基督教的猶太婦女——塞莉娜·韋厄豪弗夫人,本以為同是猶太人應該會有不少共同的話題,結果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她愛慕虛榮、言不由衷,喜歡打聽別人的私事,極其熱衷觀察周圍人們的任何風吹草動,更讓“我”無法容忍的是為了物質享受她竟然皈依了基督教。“我”在經歷了最初的失望之后又結識了另一位旅客米塔隆夫人。米塔隆夫人是一個土耳其亞美尼亞人,得到一位年長自己四十余歲的猶太富商的青睞,并被娶為妻。在米塔隆夫人兒子馬克的刻意安排下,兩人產生了某種若有若無的曖昧感情,“我”似乎對米塔隆夫人產生了某種渴望,兩人似乎也“好事”將近時,“我”卻招致了塞莉娜·韋厄豪弗夫人的懷疑與鄙夷。由于塞莉娜·韋厄豪弗夫人的惡毒言語使“我”喪失了同這對母子一起生活的勇氣,最終失望地逃離了這輛旅游巴士。
與“我”類似的是塞莉娜·韋厄豪弗夫人也在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中掙扎,每更換一次旁邊座位的旅伴,虛榮卻又沒有什么城府的她會在極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底細向別人兜個底朝天:她是猶太人,從納粹的集中營出來后在舞會上結識了自己現(xiàn)在的丈夫,一位瑞士銀行家,并皈依了基督教。她在向每一個陌生人講述自己那并不值得炫耀的歷史的時候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同情與諒解,在大家想要同情她的時候,她自己卻一遍又一遍地做出讓眾多乘客無法原諒的舉動,她每一次都毫無緣由地讓整車人等她,而且時間越拉越長,最后包括自己的丈夫在內都再也不能容忍她將她趕下車。
這兩個在希望與失望中掙扎的猶太人都離開了象征生活旅程的大巴,似乎是一個很不積極并且悲觀的結局,但故事最后的轉折——在開往日內瓦的列車上,兩位猶太人重新坐在了一起??梢哉f辛格安排這樣的結局,安排兩個猶太人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逃離后重新團結在一起有深刻的意義,那就是重新賦予他們希望,他要讓猶太民族相信無論生活如何考驗他們,無論周圍的人如何不理解他們,無論他們在人群中感到多么孤獨,在他們的族人面前他們永遠不是孤獨的,他們永遠不會孤身奮戰(zhàn),無論前途多么渺茫,他們在一起,唯有堅持再堅持他們才能也一定會找到猶太人共同的未來。
辛格的另一部小說《傻瓜吉姆佩爾》中主人公吉姆佩爾是個孤兒,在上學時,被周圍人稱作低能兒、驢子、榆木腦袋、呆子、老悶、笨蛋以及傻瓜。⑥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被周圍人不斷愚弄的一生。
最初他在一位面包師傅家學手藝,結果每一位去做面食的姑娘或女子都會騙騙他,把他當成傻瓜一樣戲弄一番。后來當所有人都知道他什么都相信時就開始以欺騙捉弄他為樂。他每一次都不會讓欺騙他的人失望,可以說他每一次都希望他們自己覺得無趣就不會再來搞這種無聊的把戲,可每一次他都失望地再次被騙。然而當他覺得該離開時,全鎮(zhèn)的人卻聯(lián)合起來半強迫半欺騙地使他娶了跛子妓女埃爾卡。結果妻子在四個月之后就為他生下了一個所謂的他的兒子,出于對新生命的喜歡,他原諒了埃爾卡,開始拼命賺錢養(yǎng)活這個家。沒過多久,他親眼目睹妻子的背叛,他又選擇了原諒。可過段時間埃爾卡又和別的男人睡在了一起,婚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一遍又一遍原諒他的妻子。這種不斷的原諒與讓步不是軟弱,也并不是他沒有洞悉其中的隱情,因為他明白只有原諒才能讓他從對欺騙他的人的憤恨中解脫出來,讓他趨于平靜。重新相信欺騙過他的人不只是讓別人歸善,也是給自己的生活新的希望,因為只有希望才是他活下去的動力與源泉,沒有人愿意在怨恨與詛咒中度過一生。埃爾卡在臨死前向吉姆佩爾懺悔了自己的不忠與過錯,在深感傷害的同時,吉姆佩爾仍然選擇原諒并安排好家中事宜,開始了云游四海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梢哉f這既是吉姆佩爾精神的升華,也是他蛻變成智者吉姆佩爾的新希望的開始。
2.文本結構與文化內涵的呼應
文本結構是文學作品的重要構成元素,結構既是一種語言運用技巧,同時又是作品本身的構成部分。法國文藝社會學家埃德蒙·克羅指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既可以通過文本內部的微型符號體系,也可以通過文本對于社會語言凝聚的生發(fā)工作而客觀地予以反映?!雹呒次膶W作品能反映社會同時社會又可以影響文學作品本身。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文字符號所傳達的文化信息,還應注意到文字符號背后解釋的社會宗教信仰的精神層面的信息,前者多通過文本內容實現(xiàn),而后者主要通過文本結構的設計實現(xiàn),因為故事的各個事件是整個文本的“點”,而結構則是將各個獨立的點連接起來的“線”,即“關系”,只有用線連起來的點才不是孤立的,才是有意義的。不同文本中出現(xiàn)的相似或相同結構存在著可征實的文字術語或不可征實的精神意念上的多樣聯(lián)系。⑧在上述三篇猶太小說中就存在有精神意念上的多樣聯(lián)系,相似的結構,升華出相同的主題,其中相同的猶太民族特點為這種結構和意念上的“互文”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
3.永不放棄的希望折射出的“猶太性”的核心精神——永不停歇的渴望與追求
猶太人不可能在其他民族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宿,辛格在小說中表達的是,并非占主流地位的非猶太人“同化”了猶太人,而是猶太人“同化”了非猶太人。⑨猶太作家們用無數(shù)文學作品告訴讀者一個并不深奧但對猶太人來說非常重要的生活哲理:只要堅持,人們就可以做到任何自以為做不到的事情。⑩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道理,比如在中國我們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對于猶太人這樣一個飽經磨難的民族,如果沒有堅定的道德信仰和堅強的毅力又如何在歷史的選擇與考驗中生存下來,并獲得世界人民的認可,武力與暴力可以摧毀城池與建筑卻永遠無法摧毀人們的信念,也永遠無法阻止人們對生活的渴望與追求?!蔼q太性”并不是簡單地謹守猶太人的傳統(tǒng),要堅持講Yiddish,穿傳統(tǒng)的長襪和半截鞋,脖子上圍著圍巾,留著耳鬢,吃嚴格按照猶太方式準備的飯菜,對外界世界不聞不問,大聲地告訴所有人自己是猶太人。所有這些都是“猶太性”文化層面的基本含義,能夠做到這一切,但心中沒有自己堅信的上帝的猶太人并不是真正的猶太人。“猶太性”并不拘泥于一些表面現(xiàn)象,它真正的核心應該是這些文學作品中所折射出來的堅忍不拔,對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永不放棄的宗教層面的含義。
①④⑤ 喬國強.美國猶太文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17,44.
② 羅伯特·塞爾茨.猶太的思想[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27.
③ Will Herberg,Protestant-Catholic-Jew:An Essay in American Religious Sociology,New York:Anchor Book,Doubleday&Company,1960:183.
⑥Isaac Bashevis Singer,“Gimpel,the fool”,in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New York:Farrar,Straus,Giroux,1982.
⑦ 埃德蒙·克羅.問題與觀點[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190.
⑧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05.
⑨ 喬國強.辛格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177.
⑩ Cf.Issac Bashevis Singer, “Passions”,in Issac Bashevis Singer Collected Stories,London:Jonathan Cape,1984,485.
作 者:劉 軍,上海電力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猶太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