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麗芳[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江蘇 宜興 214206]
作 者:平麗芳,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務(wù)英語、旅游英語、電子商務(wù)英語。
布朗寧夫人,原名伊麗莎白·巴萊特(Elizabe Barrett),1806年生于英國的達勒姆,其父是甘蔗種植園主,家庭很富裕。她天生好學(xué),頗具文學(xué)天賦,童年時常伴著荷馬史詩而眠。她生長于英國的鄉(xiāng)間,家庭的熏陶、濃蔭的樹林和花草垂柳搖曳于兩岸的清溪,孕育著她對自然和生靈的熱愛。她就像一團火,每走到哪里都充滿了火焰般的熱情。她也鐘情于火,因為火給了人類光明,所以她很崇拜盜火的英雄普羅米修斯。
也許是她太聰明、太熱情、太順利的緣故吧,天降災(zāi)難于斯。她十五歲那年從馬上摔下跌傷了脊椎,從此與床榻相伴,再也不能馳騁于綠野、漫步于溪邊了。天降的災(zāi)難能使她沉淪喪志嗎,不能。與生命的抗爭,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生靈的熱愛促使她不停地謳歌,不停地寫作。歌唱自然、歌唱人性、歌唱自由、歌唱愛情,她仍像火一樣的熱烈,用愛情和詩歌為燃料,為人類詠嘆,為自由歌唱,為民主吶喊。
伊麗莎白·巴萊特的詩以愛為主線,傾注了她全部的情感和生命。我們可以把她的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童年少女的美好時期。詩歌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了對人生的幻想。她以一顆純樸的童心去感受詩歌的美妙,去探究自然的奧秘,去體會人間的溫暖。她沒有上過學(xué),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她的才華來自于天資和勤奮,她熱愛文學(xué),更酷愛希臘古典文學(xué),并為此而學(xué)習(xí)古希臘文。伊麗莎白·巴萊特八歲學(xué)詩,十三歲就寫出了四卷史詩。雖然是模仿之作,但詩的格調(diào)清新明快、熱情奔放。她翻譯了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表明了她對盜火英雄的崇拜。在那18世紀還是一片黑暗的社會里,她就像一團火,把自己燃燒起來,她要像英雄那樣盜火,為人類送來光明,送來溫暖。
第二階段是與病魔作斗爭的磨難時期,為人類為社會而詠嘆的時期。由于受傷癱瘓在床,死的絕望和生的召喚都在引誘著她。她沒有沉淪,而將個人的痛苦化作對人類的愛、對生的希望。因此她創(chuàng)作了《天使們》(The Seraphim)、《孩子們的哭聲》(Children crying)等長詩。她感嘆人生,詛咒惡魔,對不平等的社會、對壓迫和剝削者發(fā)出吶喊。
第三階段是其愛情、大愛、博愛的高峰時期。布朗寧先生對伊麗莎白·巴萊特的摯愛和真誠,使她綻放了生命的火花,由此而產(chǎn)生《抒情十四行詩》四十四首。愛情使她有了生的勇氣,愛情使她從病床上奇跡般地站立起來,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愛的魔力是永恒的。《抒情十四行詩》是她的生命之歌,啼血之唱,也是她的巔峰之作。新的生命誕生了,但她沒有沉溺在個人的愛河中,而和丈夫布朗寧一起為社會呼喊,為民主和自由奔波,譜寫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篇章。
1.善良的人性,人本的思想,火一樣的熱情 “要知道,愛就是火,火總是光明的,無論著火的是廟堂或是柴堆,無論是棟梁還是荊棘在燃燒,火焰里總是跳出同樣的光輝?!边@是《十四行詩》的第十首,《愛就是火》。詩人通過火的比喻,把愛與火融為一體,體現(xiàn)其熾熱而又強大的生命力,詩人若火詩歌似火,不只熔化了愛情更是熔化了心靈。詩人小時候被摔傷而癱瘓,多年臥床不起。已經(jīng)不敢奢望會有愛情來光顧她的心靈,起初她把內(nèi)心的熱情和對大自然的眷戀都傾訴在詩歌的寫作上。她的詩歌充滿了對陽光、草地、森林、河流的愛戀,也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她的詩歌令人感到清心、自然、流暢。讀了她的詩句,就如同走過了草地、淌過了河流、登上了山坡,如同踏著她的腳步和她一同走在大自然之中。你能感到那草地的芳香、森林的風(fēng)聲和陽光的溫暖。她的詩歌得到很多人的贊許和欣賞,特別打動了一個男人的心。當布朗寧讀了伊麗莎白的詩歌以后,就被那美麗而清新的詩句感動,他不斷地寫信和伊麗莎白進行交流、研討和學(xué)習(xí)。因此也產(chǎn)生了對女詩人的愛戀,直至狂熱的愛情。詩歌的交流使這一對詩人逐漸走到了一起,女詩人在愛的火焰中融化了,她在詩中寫到“在我的心坎里,而在那灰暗的深處,那燦紅的火焰又怎樣的在燃燒……”(《十四行詩》第五首)。愛情產(chǎn)生了動力,出現(xiàn)了奇跡,女詩人從床上站了起來。兩位詩人走到了一起,他們沖破家庭的阻撓,勇敢地結(jié)合了。他們不僅享受愛情的甜蜜,過著幸福的生活,也把愛心如同甘露一樣灑向人間。他們夫妻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人生,為人類的幸福而謳歌,為社會的不平而吶喊。布朗寧夫人的后期的詩歌大多是反映了社會的題材,由于詩人的名聲對社會的影響,英國政府和議會頒布法令禁止雇傭童工,為工人提高了工資。
2.為孩子的苦難而啼哭 詩人有強烈的愛和恨,更有社會責(zé)任感。1843年她在報紙上讀到一篇關(guān)于工廠和礦區(qū)濫用童工的報道,這引起了她的極大憤慨,于是寫了一篇長達一百六十行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用催人淚下的語言向人們訴說童工的悲慘遭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剝削提出強烈的控訴。“你可曾聽見兒童的哭聲,啊我的兄弟們,他們的悲哀,難道不是已有好多年?……但這些小小孩,啊我的兄弟們,他們正凄苦地在哭。他們在哭……”詩人仿佛聽到了童工的啼哭,仿佛感受到了他們的痛苦,詩人用對比的手法來比較,小羊、小鳥、小鹿、小草的自由自在,還有別的孩子的幸福,以此來諷喻這種“自由”的國度。“兒童說,因為啊我們很疲累,已沒有精力跑跳。我們一直彎腰工作,已累得發(fā)抖,我們匍倒在地,被壓彎了頭。因為我們整天的重擔(dān)多達好幾噸,在那漆黑的地底,或者在工廠,拉著大鐵輪,一圈一圈轉(zhuǎn)的不休息?!焙⒆觽兊耐纯嘁彩窃娙说耐纯?,于是詩人為悲慘的童工而吶喊:“眼睛望著天主,啊殘忍還有多久?你管治的世界能否考慮到孩子們的心?!痹娙藢兿骱蛪浩葢崙嵅黄剑庳?zé)權(quán)貴們是暴君,是靠著鐵蹄欺壓人民,他們的權(quán)力是靠踩踏著平民而升遷。詩人凄美的語言和憤怒的呼聲感染著人們,引起了社會的共鳴,這首詩歌被重印了多次,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英國的各大報刊都做了評論,政府和議會為此進行討論。第二年,英國國會被迫通過禁止雇傭童工的議案,詩人也因此得到人們的愛戴。
3.為婦女、為人權(quán)而吶喊 1856年,詩人的《奧蘿拉·莉》(Aurora Leigh)出版,受到人們的歡迎。這首長詩的主題是,婦女要有獨立的人格,要有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要和男子一樣有工作的權(quán)力?!邦^疼,對于我們女性,我覺得竟是高不可攀。心疼,你們認為才不失體統(tǒng)。因為那才是女性的本分、專職。這樣的疼,才讓人消受得了,雖說對于女人,卻并不好受……”當時的權(quán)貴及男人們把婦女當做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感情動物”,或者是當做玩物。婦女地位低下,沒有人權(quán),沒有工作的權(quán)力,她向社會呼吁:正派,勤懇的男人會有工作,婦女也應(yīng)該這樣,否則就不公平。她用美麗的詩歌來呼喚民主,呼喚自由,也呼喚人權(quán)和民生。這首長詩的清新寬廣的思想境界,博得了英國人的好評,英國婦女各團體都紛紛推薦這首詩,各個報紙也引用這首詩進行評論來爭取婦女的權(quán)力,爭取婦女的解放。
4.反對蓄奴制,為意大利的民族獨立事業(yè)而斗爭詩人雖然出生于種植園主的家庭,但她卻有著叛逆的性格并反對蓄奴制度。1833年英國廢除了奴隸制,她給友人寫信,對廢除奴隸制十分高興。“我家的震動也像受了當頭一棒,可是我是高興的,永遠是高興的,黑人事實上是自由了?!睘榇烁概疀Q裂,詩人決然的走出家門。她在晚年還寫了一篇《對一個民族的詛咒》反對美國的蓄奴制,可見詩人民主人權(quán)思想的可貴性。
《“吉弟居”窗前所見》(Casa Guidi Windows)是詩人記敘歐洲1848年革命的情景,她親眼所見意大利革命的高漲,經(jīng)歷了失敗的痛苦,她把感情投入到意大利的革命事業(yè)中,對意大利人民的命運傾注了一切的關(guān)注。在她去世時,“吉弟居”所在市區(qū)的商店都自動停業(yè),表示對她的哀思。佛羅倫薩市政府還在“吉弟居”的墻上立了一塊紀念牌,以紀念詩人。
愛使詩歌的生命得到永恒。布朗寧夫人的一生就是愛與火的化身,用她的純潔之愛、同情之愛、正義之愛、民主之愛、自由之愛點燃了生命的火花。她以有限的生命猶如杜鵑啼血那樣把愛拋灑人間,傳播到世界各地,影響著社會,影響著人類。詩人的一生就像一?;鸹?,是那么的孱弱,而詩人的詩歌卻猶如一團烈火,燃燒著心靈,感染著人們,喚起人的靈性和情感。這團火是人性之火、民主之火、自由之火,雖然她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她的詩歌激勵著整個時代,她的詩魂精神永在。
[1]布朗寧夫人.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M].方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曹瑞青.創(chuàng)造真愛——再讀《布朗寧夫人十四行抒情詩》[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2008,29:(01).
[3]王伶伶.《葡萄牙十四行詩集》藝術(shù)結(jié)構(gòu)評析[J].阿壩師范高等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05,22:(02).
[4]劉愛蘭.試論伊麗莎白·布朗寧的愛情詩歌[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