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木魚石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那只是一個傳說。
在咱們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紀地質公園”,神秘的疊層石會“說話”,揭示了13億年前地球自轉、公轉的周期規(guī)律:每年546天至588天;每年13至14個月;每月42天。
破譯疊層石密碼的人,就是中國地質調(diào)查中心天津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研究員、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朱士興。他忙于教學和帶研究生,直到新年伊始回到天津,先前約定的采訪才得以進行。話題也就從2012談起。
72歲的朱教授精神矍鑠,說起喜迎新年,說起曾經(jīng)廣為流傳的那個關于2012的“預言”,他哈哈大笑,說我們搞地質研究的人,只相信事實,只相信科學。疊層石的研究,不僅有理論價值,也有最現(xiàn)實意義呀。不是有人“預言”2012年地球毀滅嗎?我們的研究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純屬無稽之談。
任何事物都有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這是辯證法的觀點。地球也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它什么時候消亡,是不是2012年?我們的回答:肯定不是!地球至少還要轉幾十億年。
宇宙天體大爆炸,產(chǎn)生了地球等星球。地球誕生距今已經(jīng)46億年。開始它能量足、動力足,轉得速度快,一年500多天、600多天,甚至700多天,都有可能的。然后,它逐漸趨于平穩(wěn)……
地球從以前的每年至少544天,到現(xiàn)在每年365天,這個過程用了13億年。這是一個科學的邏輯。就像一個人,是不可能從18歲就突然衰老到80歲一樣。規(guī)律是不能制造的,也是不可違抗的。地球轉動的速度在減慢,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猜想”,美國科學家根據(jù)泥盆紀珊瑚的日增長量,得出3億年前一年為385天至410天的結論。疊層石揭示了13億年前的地球轉動速度。
那么,什么時候地球轉動的速度趨向零呢?它不轉了,地球不就完了嗎?我們按照減慢的速度推算過,地球至少還要轉動40多億年!打個比方:現(xiàn)在地球正處在壯年期,身強力壯、精力旺盛。
我們搞地質研究的常常以億年論,大家想想,一億年是什么概念?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才幾千年,工業(yè)革命才幾百年,信息革命才幾十年。
我們的研究足以證明:2012地球毀滅,不攻自破。有人恐懼,搞科學的人不會恐懼,懂科學的人,也不會恐懼。地球正當年,你有什么可恐懼的?連子子孫孫也不必恐懼。
疊層石為什么有神奇的揭秘功能呢?
這要從它特殊的生成過程說起。遠古時期,地球形成初期,大氣里頭,二氧化碳、氮之類的成分很多,比現(xiàn)在多得多。為什么有了氧氣?這跟形成疊層石的一種生物有關系,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物,也是最原始的生物——絲狀藍藻。
藍藻怎么形成了石頭呢?
朱教授說,海水里有溶解的碳酸氫鈣。藍藻也是世界上最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絲狀藍藻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它的基本公式就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它把二氧化碳吸收,碳酸氫鈣溶解在水里頭,它把水里的氧氣一吸收,就變成碳酸鈣了,就沉淀下來了,促進了碳酸氫鈣轉變成碳酸鈣,形成一層一層的疊層石。碳酸鈣就是石灰嘛。碳酸鈣的石頭,放在火里燒,它就變成氧化鈣。碳酸鈣,你給它吹氧,它就溶解了。
疊層石為什么能夠揭秘呢?怎么破譯它的密碼?
疊層石是一層一層的。一層一層是什么意思?朱教授拿出一張疊層石結構的放大照片,說這個顏色淺的是“亮層”,這個暗的、深顏色的,叫“暗層”。一個亮的、一個暗的,正好是一天一夜。晚上沒有光合作用了,絲狀藍藻就倒伏下來,呈水平方向。白天一見太陽,它又高高興興長起來,呈垂直方向,站立起來,這就是一個周期,最基本的東西,我們把它稱為“基本層”。說得簡單點兒,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數(shù)年輪,就知道它們生長多少年了。反映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我們叫做“日周期”。當然,還有潮汐的變化,也反應在疊層石上,那就是一個月的周期,還有“年周期”。簡單說,就是這么破解的。
疊層石是個寶。朱教授說,研究疊層石有幾個意義:第一,當初我們研究的是地層對比,看看相同的地層,年代是不是相同的。第二,沉積學,研究它的沉積環(huán)境。疊層石形成在清水的海岸邊,要很潔凈的水,可以判斷它的生長環(huán)境。第三,經(jīng)濟價值方向,有的疊層石就是礦,薊縣的疊層石是生物構造,有的是鐵礦、磷礦、鉛鋅礦等等。第四,生物意義方向,它本身不是生物,卻代表了生物,是由生物形成的。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記錄,就是從35億年前的疊層石發(fā)現(xiàn)的。根據(jù)疊層石,確定地球有生物的時間,是從35億年前開始的。也可能比35億年還早,但是,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直接證據(jù)。第五,天體地質學方向,更重要的是證明天體是怎么演變的。天文學家對此特別感興趣。將來,人類可能向更高級的方向發(fā)展,或搬到別的星球上去,都是有可能的,這才符合自然辯證法嘛。現(xiàn)在不是在探索外空間、探索火星嗎?從探索地球的奧秘到探索星球的奧秘,它促進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叫“天體地質學”。
過去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陽光、水、空氣(主要是氧氣),三者缺一不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除了藍藻,還有細菌。藍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細菌沒有光合作用。所以說,藍藻是氧氣的第一生產(chǎn)力。
因為有了大量藍藻的光合作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少了,相對而言,氧氣增多了。氧氣逐步增多,生物就衍化了,生物就越來越多,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出現(xiàn)了有氧呼吸生物。有氧呼吸生物,就是動物。大概35億年左右,最早的生命形態(tài)就是這樣。由此,萬物自然才蓬蓬勃勃發(fā)展起來。萬物才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經(jīng)歷這樣的衍化過程。
滄海變桑田,薊縣以前就是海。以地質眼光看,海陸變遷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比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原先就是海呀。海陸變遷是普遍規(guī)律,有隆起的地方,旁邊就有凹下的地方,不然,隆起是哪來的?一定是凹的地方的物質轉移到高的地方。物質不滅定律嘛。
地震對我們很可怕,從地質眼光看,它很正常的。板塊運動,一個是折皺,彈性地震,一個是破裂地震,還有彎曲地震,彎曲了,它一釋放,彈出來了,就地震了。
對于外星撞擊地球,朱教授說,這種現(xiàn)象在地質學也是有的,一個大坑,被撞擊的天坑。幾十億年以來,它們都是一些小天體,流星、彗星等等,局部的撞擊,不足以造成對地球的整體破壞。應當清楚:同等質量的星體,是不會發(fā)生撞擊的。只有小的,才有可能被地球吸引過來,大的,吸引不動嘛,這是萬有引力的作用。
外星撞擊無須擔憂,倒是地球變暖更應該引起全人類的高度警惕。2011年冬天,氣候遲遲不冷,大家都感受到了。全球變暖是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二氧化碳的屏蔽效應,太陽能還有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熱能,散發(fā)不出去,這是人為造成的惡果。它直接的危害,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海邊的地方和一些島嶼被淹沒……
我們要看到:人是最重要的地質力量。這個認識,在相當長的時期,被人類忽視了。雖然人類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很渺小、很脆弱。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人類幾近瘋狂地掠奪地球資源,螞蟻啃骨頭,天天這么啃呀,也很厲害啊!地球上的原始植被,越來越少,原始森林幾乎被砍光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被人類自己殘酷地破壞了。如果不加以嚴格控制,這才是最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