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吳浪
鉆研射頻消融技術為我國肝癌治療探索新方向
本刊記者/吳浪
她率先開展超聲對胸肺、食管、顱腦等領域應用研究;首創(chuàng)介入超聲對顱腦脊髓腫瘤術中定位、晚期癌腹腔神經叢阻滯止痛等多項治療方法,闖入了被前人視為禁區(qū)的領地,并取得良好效果;她在超聲引導肝癌微創(chuàng)消融治療及早期診斷兩大領域取得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她率領團隊致力于超聲造影對肝癌研究,首先建立適宜中國乙肝肝硬化背景的應用指南、早期癌診斷標準、指導射頻消融等,被國際權威機構認可并據此修改了國際標準。
她,就是我國射頻消融領域的領頭人、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陳敏華教授。
陳敏華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初即從事超聲診斷,著重研究消化系疾病。陳敏華課題組通過近20余年的研究,采用超聲及超聲造影新技術完成了對2厘米小肝癌、早期肝癌、增生結節(jié)及增生癌變的研究,建立了診斷指南。這種方法是通過從手臂淺靜脈注射2.4毫升的微泡造影劑,用超聲觀察肝硬化小結節(jié)的微血供狀況,從而獲得肝硬化小結節(jié)的良惡性鑒別診斷;診斷率可從普通B超的63.5%提高至89.3%。由于該方法無放射性、價格低、操作方便、可普及到城鄉(xiāng),故可成為高危人群的隨訪及普查手段,推廣應用后將使中國數百萬可能發(fā)生癌變的肝硬化患者獲得早期診斷,從而有效提高肝癌的治療效果。
全世界肝癌每年新發(fā)病例約63萬,其中50%以上發(fā)生在中國,以往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我國肝癌患者到醫(yī)院就診時中晚期居多、肝功能差,僅有2%~30%能獲得手術切除,并且術后復發(fā)率高,造成每年死亡率高達20萬左右,是癌癥中的第二殺手,嚴重危害國人健康。據陳敏華教授介紹,臨床大量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及復發(fā)癌以往采用肝動脈插管栓塞(TACE)和局部酒精注射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近10年國內外開展射頻消融微創(chuàng)(RFA)治療,證實對肝臟及機體有損傷小、易操作、滅活腫瘤療效顯著等優(yōu)點。但這種方法僅對小肝癌治療效果好,對大于3.5厘米腫瘤完全滅活率僅為48%~56%,對位于肝外周區(qū)域腫瘤易復發(fā)、并發(fā)癥較高,對血供豐富腫瘤不易徹底滅活,這幾大難題影響我國肝癌射頻治療的療效及應用推廣。
為此,陳敏華教授及其研究小組根據中國患者中腫瘤多數較大的特點,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建立數學模型以及界定浸潤范圍等指導治療方案設計。他們開展的3針重疊、3層重疊、精準定位等多種布針方法的治療方案獲得對較大腫瘤一次性整體滅活療效。2004年,根據這一成果由陳敏華教授等共同完成的論文《射頻消融治療肝癌方案的研究》在美國《放射學》雜志上發(fā)表,引起國內外放射學界的關注,眾多著名專家紛紛來電祝賀并索取論文;美國Mayo Clinic放射科主任、著名的消融治療專家Charbonear教授一行為此專程前來觀摩治療,并邀請陳教授赴美講學。
歷時10余年,陳敏華教授課題組針對RFA存在的三大難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創(chuàng)建了數十項新技術,建立了規(guī)范治療的程序及優(yōu)化方案,關鍵技術為:1.采用超聲造影新技術確定腫瘤的浸潤范圍和衛(wèi)星灶,為篩選適應癥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依據。2.針對不易整體滅活、需多灶消融的較大腫瘤,創(chuàng)立重疊消融的理論及應用方案,指導臨床治療3.5厘米以上的較大肝癌,腫瘤完全滅活率從56.5%提高至87.6%。3.對緊鄰心膈、腸管、膽囊、大血管、肝表面等部位腫瘤,設計制定相應的個體化消融方案,指導治療上述難治性肝癌均獲得90%左右滅活率,并發(fā)癥低于國際同類報道。4.創(chuàng)建阻斷腫瘤血供新技術。對國際上未解決的難題——富血供腫瘤射頻消融治療復發(fā)率高,臨床多采用TACE治療后射頻治療,該研究對TACE效果差或不能堅持TACE的富血供腫瘤,建立阻斷血供的微創(chuàng)新技術聯合射頻消融治療,經臨床應用證實腫瘤滅活率從65.2%提高至92.6%。上述創(chuàng)新技術為我國肝癌射頻消融個體化方案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關鍵技術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