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增長,在多個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了發(fā)達國家。這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萍缄犖榈囊?guī)模迅速擴大,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和部門科研機構形成了年輕化的隊伍,儀器設備條件大幅度改善,研究骨干得到了大額的經費支持。這些有利條件使我國科研產出及科技論文的數(shù)量大幅增長,例如我國的SCI論文數(shù)量如今已到了世界前二三位的位置。
然而,我國科技人員的工作狀態(tài)和成果質量卻與這些科研有利條件不太相符。例如,在現(xiàn)有科技管理體制下,科技人員顯得十分忙碌。在攻克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時,一線的研究人員卻又很少。最優(yōu)秀、最有潛力的研究人員被引導到“短、平、快”的項目及各種人才頭銜的角逐上。久而久之,所產出的大量論文和成果中,有內涵、有國際水平的成果比例明顯偏小,大科學家的人數(shù)比例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有較大差別。
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在增加投入的同時,科技管理沒有跟上,特別是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將更多地受到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的影響,而經費投入的增加將退居為第二位的因素。
由于科學精神的感召力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益處,我國公眾長期以來一直衷心地支持科技事業(yè),對科學家十分尊重。曾幾何時,科學家是青少年的偶像。然而,這種情況正在悄悄地變化。公眾調查顯示,科技事業(yè)已經不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業(yè),科技工作者也不再是最受尊重的人。這一調查結果固然與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有關,但不可回避的是,整個社會對科技和科技人員有了新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是不利于今后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例如,由于科技界不斷出現(xiàn)的學術不端行為和追逐名利的行為,公眾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科學精神與科技人員行為是不一致的,進而對技術發(fā)展能否為公眾帶來利益產生了懷疑。
如果說社會因素的影響主要是來自公眾對科技的態(tài)度,那么心理學因素的影響則主要是與普通科技人員有關。在科技工作的組織上,如果置廣大科技人員的心理感受于不顧,過分地強調所謂領軍人物的作用,則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應。一個較為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學術領導人通過對資源的掌控而強行地把他人研究成果劃歸自己名下。在正常的管理制度下,學術領導人通常是學術思想的提出者和研究活動的組織者,其貢獻能夠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樣,研究團隊內部誰對什么問題的研究工作做出了何種貢獻也會得到合理的評價。只有合理地分配資源和榮譽,才能建立起學風健康的團隊。
而在我國不少科研單位,不同級別研究人員之間的平等關系被老板和打工仔的關系所取代,以壓力或誘騙手段奪取下屬成果以獲得個人名利的事例層出不窮。此類行為若成為慣例,將對年輕研究人員產生不良的心理后果。例如,年輕人可能會因此而認為,如果做研究與打工相同,那么以賺錢養(yǎng)家的角度看,科技工作也不會是一個好的職業(yè),“社會上能夠賺錢的地方有的是,何必來趟這渾水”,這樣下去人才不流失才怪。即使留在科技隊伍中,他們也會想,“成果反正要交出去,就應按照市場規(guī)則,賣個好價錢”。他們不再想要成果的署名權,而是指望從學術帶頭人那里換回一些利益。這些“小人物”還可以走得更遠:“既然成果是用來換利益的,何必追求真實的成果呢?投機取巧倒騰出來的東西,照樣能交換!”這樣一來,成果的質量不下降才怪。以上所說的并非杞人憂天,現(xiàn)實中已有了不少的實例。年輕研究人員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工作和生活,要想做出原創(chuàng)性的一流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隊伍如果出了問題,投入再多、儀器設備再好也沒有用。在這個方面,科技管理的核心目標是要讓努力工作的科研人員有成就感。成就感不是靠各種各樣的頭銜和獎勵來堆砌的。科研人員成就感的主要來源是對其工作業(yè)績的認可和鼓勵。如果一個人通過勤奮工作完成一項任務而受到贊揚,則會在工作中更有勁頭,并對今后獲得更好的成績產生希望,從而讓科研活動回歸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