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公共秩序——基于廣州火車站春運擁堵事件的分析

      2011-08-15 00:54:11白國強
      科技視界 2011年25期
      關(guān)鍵詞:奧爾森集體行動春運

      白國強

      (暨南大學特區(qū)與港澳研究所,廣州市社科院 廣東 廣州 510053)

      1 問題的提出

      2008 年初廣州火車站擁堵事件,震驚中外;這場事件起因于前所未有的持續(xù)低溫、凝凍雨雪極端天氣突襲大半個中國,造成電力中斷,交通受阻。 歸家心切的外來務(wù)工人員從珠三角大批涌來,從1 月26 日至2 月5 日的11 個晝夜,大約350 萬旅客滯留廣州火車站。一時間,廣州火車站地區(qū)人潮洶涌、擁擠不堪。 最危急時在火車站廣場及周邊封路區(qū)域約5.7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最多滯留人數(shù)近40 萬, 遠遠超越了安全容量極限! 在這種情況下,隨時可能發(fā)生踩踏事故,危及旅客安全。 所幸的是最終旅客得到安全疏導,沒有發(fā)生群體性的危及生命安全的交通、打砸搶燒事件,以及因踩踏導致的群死群傷事件。 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起典型而復雜的事件折射出集體行動困境的實質(zhì)。 在這一事件中,旅客的“進站上車”、保暖、安全、生理需求等與集體行動的秩序之間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 按照集體行動的典型理論模型,在此情況下理性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個體一般不會為了集體利益而行動,因為這類公共物品不會按照集體成員的作出的貢獻來分配。 這樣,集體行動的理性結(jié)果就無法實現(xiàn),也就是說事件將可能導致難以控制的混亂局面。 但經(jīng)過科學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卻最終使事件回歸秩序,回歸安全,回歸集體理性。 因此,基于制度經(jīng)濟學的理論分析,回顧和思考這一復雜而典型的集體行動事件,揭示其對于社會公共秩序引導和管理的意義,無疑具有現(xiàn)實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2 集體行動的三個典型理論模型及其治理之道

      關(guān)于集體行動的本原狀態(tài),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斷言:“凡是屬于最多數(shù)人的公共事務(wù)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務(wù),人們關(guān)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務(wù);對于公共的一切, 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guān)的事務(wù)。 ”①而哈丁、圖克和奧爾森則分別用公用地悲劇、囚徒困境博弈和集體行動的邏輯三個模型,經(jīng)典性地概括了集體行動的基本運作之道;實際上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是對前兩個模型的綜合和提升。

      2.1 公地的悲劇及其治理之道

      1968 年英國科學家哈丁(G. Hardin)針對個體行為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公共利益受損的現(xiàn)象,在美國著名的《科學》 雜志上發(fā)表了 《公用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 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 每個牧民都想多養(yǎng)一只羊,以增加個人收益,雖然每個人都明知草場上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shù)目,將使草場的質(zhì)量下降。 但每個人都從自己私利出發(fā),都選擇多養(yǎng)羊來獲取收益, 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于是,“公地悲劇”就上演了——草場持續(xù)退化,最終導致所有牧民也無法再養(yǎng)羊。 這個“悲劇”的原因在哪呢? 正如哈丁所說:“這是悲劇的根本所在,每個人都被困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nèi)無節(jié)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 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②。

      對于公地悲劇問題的治理,哈丁以英國的“圈地運動”為例說明了通過確立土地產(chǎn)權(quán),把公地變?yōu)樗饺祟I(lǐng)地,可以避免公地悲劇的發(fā)生。 因此,“公地悲劇”的治理之道在于:確立產(chǎn)權(quán),清楚地確立“公用地”占有與使用的邊界。 因為在產(chǎn)權(quán)不能夠得到明晰界定的情況下,“過度放牧”的短期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邊界的不清晰和非確定性,只能使公用資源過分提取直到耗竭。

      2.2 囚徒困境及其治理之道

      圖克(Tucker)1950 年提出了著名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 該模型討論了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jiān)禁,出于降低刑期的個人理性選擇而作出的檢舉背叛對方的選擇。 這說明按照既定的博弈規(guī)則,博弈的最終結(jié)果是雙方利益都受損。 在日常生活中,“囚徒困境”無處不在。

      關(guān)于囚徒困境的治理之道,有學者③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是進行無限次重復博弈。 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若博弈各方都能采取“冷酷戰(zhàn)略”的話,每個參與人就都能走出“囚徒困境”,從而使合作永遠持續(xù)下去。但事實上,許多情況下只能是一次博弈。 二是信息溝通。 博弈各方可以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來達成某種協(xié)議,促成合作,以實現(xiàn)“囚徒困境”實現(xiàn)雙贏或多贏。 而這需要信息暢通和博弈方的信守承諾。 三是引入某些群體規(guī)則,每個參與人都遵守這些規(guī)則群體規(guī)則。 用這些規(guī)則來約束群體中個體的行為, 并且每個參與人都相信對方也遵守這些規(guī)則。 四是引入第三方,對不合作者實施懲罰,這種方式也能使參與人走出“囚徒困境”。

      2.3 集體行動的模型及其治理之道

      集體行動模型是由奧爾森于1965 年提出來的。 其基本內(nèi)容是:個人自利不會導致集體利益。 奧爾森認為,從個人理性和自利的前提中推演不出人們會作出增進集體利益的行為。 “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shù)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去實現(xiàn)他們共同的和集團的利益”。因為集體利益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消費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 集團中任何一個成員對此類物品的消費都不會影響其他成員的消費。 如果團體中的成員都是自利且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就會采取以下行為方式:在公共物品的生產(chǎn)上盡量少投入, 將自己應(yīng)付的成本轉(zhuǎn)嫁到他人身上,而盡量多地消費公共物品。 也就是大家都存在“搭便車”的傾向,因此,個人自利不會導致集體利益。 誠然,并非所有的集體行動都不可能達成,一個人是否會參與集體行動,這取決于:個人獲益度、效益獨占的可能性和組織成本,是個人理性分析、算計和選擇的結(jié)果。

      而要達致集體行動的利益,有以下幾種思路:一是采取選擇性激勵。奧爾森認為,在規(guī)模較大的集體中除非集體行動的結(jié)果可能對個人有著重大的價值,行動的收益超過了組織集體行動所花費的所有成本,否則,集體行動難以形成;導致集體行動形成的重要手段是采用“選擇性激勵手段”。 個人的理性選擇并不能自發(fā)地提升社會效用, 公共物品的產(chǎn)生要靠強制性的或選擇性的方式,即要么強制執(zhí)行,要么以獎懲機制來使外部性內(nèi)化④。二是隱性激勵。羅必良(1999)認為意識形態(tài)與組織文化所構(gòu)成的隱性激勵,可以有效約束或減緩“奧爾森困境”⑤。 除外,陳潭(2003)⑥認為對于集體行動的困境,可以通過政策配置或制度安排來達到目的: 即明晰產(chǎn)權(quán),責任明確;市場交易,降低外部性;溝通協(xié)調(diào),自主治理;理性激勵,合理監(jiān)督。

      3 春運擁堵事件與集體行動理論模型:適用性和特殊性

      春運廣州火車站擁堵既是一種典型的“集體行動”,又有其特殊性。 因此,集體行動的理論模型對于分析和解決春運擁堵有著明顯的理論指導意義,該理論的總體分析框架上完全可以用來分析火車站擁堵事件;而揭示春運火車站擁堵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對于公共管理也無疑甚有裨益。

      3.1 適用性

      (1)在追求公共產(chǎn)品特性上總體適用于集體行動的模型

      解決春運火車站的擁堵,維持正常的交通秩序,對所有旅客乃至這個社會來說,是一種公共產(chǎn)品。 這符合公共產(chǎn)品的特性和判別標準。 首先解決擁堵和維持秩序是對所有旅客、現(xiàn)場工作人員乃至整個社會都迫切需要的,具有消費的兼容性;其次,對這種秩序的“消費”是非競爭性,對大家來說是平等性的,具有公益性;最后,這種秩序的維持和獲得又必須是具有強制性的。

      (2)春運集體行動中的一次性博弈

      春運擁堵的解決和秩序的獲得,對于一定范圍一定時段擁堵在火車站及其周邊的旅客和普通的工作人員人員來說,是一次性的博弈。 適合于“囚徒窘境”中描述的一次博弈的情形。 在一次博弈的情況下,旅客們會不遺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或者效用)最大化”(這種情況下的利益不僅表現(xiàn)為擠上火車、 還表現(xiàn)占領(lǐng)有利位置、 滿足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等等),若任由這種狀態(tài)“自然地”發(fā)生下去,彼此合作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重大交通事故、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打砸搶燒事件,以及因踩踏導致的群死群傷事件。 也就是說,博弈的結(jié)果對于牽涉其中的龐大的旅客和工作人員團體來說往往并非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3)典型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

      春運擁堵與秩序形成是典型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 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奧爾森演繹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說明個人理性不是實現(xiàn)集體理性的充分條件,其原因是理性的個人在實現(xiàn)集體目標時往往具有搭便車的傾向。 在奧爾森看來, 集團的共同利益實際上可以等同或類似一種公共物品,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應(yīng)的相關(guān)聯(lián)性與排他的不可能性。 奧爾森在為桑德勒《集體行動》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范疇,幾乎都是圍繞兩條定律展開的:第一條定律是“有時當每個個體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會自動出現(xiàn)一種集體的理性結(jié)果”;第二條定律是“有時第一條定律不起作用,不管每個個體多么明智地追尋自我利益,都不會自動出現(xiàn)一種社會的理性結(jié)果”⑦。 第二條定律指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不論個人如何理性的追求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導致集體理性結(jié)果的出現(xiàn)⑧。 在廣州火車站擁堵事件中,眾多旅客在個人理性的支配下,難以達致集體行動的理性結(jié)果,難以獲得公共安全和秩序,造成了“擁堵”。

      3.2 春運廣州火車站擁堵的特殊性

      (1)資源極端有限性與多種共時性公共品需求的衍生

      在廣州火車站區(qū)區(qū)5.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由于旅客的高度集中,導致多種資源的的極端短缺。 并且衍生了許多共時性的公共品需求,這就形成了一對激烈的矛盾。 由低溫冰凍而交通中斷,運力的短缺;由運力短缺而致旅客的擁擠(公共空間的短缺);由旅客的擁擠而致秩序的混亂,公共資源嚴重不足。 更為嚴重的,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許多通常為私人物品的需求,由于旅客行動不便,受到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演化為公共的物品(如個人的飲食、御寒衣物、藥品等)。 而且,對這些公共品的需求在時間上是具有共時性的,幾乎要求得到同時的滿足。

      (2)存在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多重博弈

      春運火車站擁堵除個人參與博弈之外,還有群體之間參與博弈,形成了多重的博弈關(guān)系。 從其所涉及的直接群體來看,可分為三大類:民工、學生以及收入較低微薄的工薪階層;另外還涉及到當?shù)攸h委政府、鐵道部門、公安武警、醫(yī)療保健和臨近地區(qū)的居民、商戶等。 從群體的細分來看,各種不同的群體,包括家庭式的群體、同事性的群體、同學性的群體、朋友性的群體、商業(yè)團體等以及參與維持秩序,解決公共需求的相關(guān)單位。這構(gòu)成了一種多重的博弈關(guān)系。而且,群體的形成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春運火車站人群的流動具有明顯的隨機性, 為獲得秩序而牽涉其中的群體不是定型的“集體”。 這與一般慣常的集體行動有明顯的區(qū)別,具有不定向性、無規(guī)則性和博弈結(jié)果的多種可能性,這進一步增加了火車站擁堵事件解決的難度。

      (3)呈現(xiàn)多維度的擴散和波及效應(yīng)

      各種不同的群體,受各自利益和心理因素的影響,有不同的動機。 如回家者、返回工廠者、家庭團體票、學生團體、朋友、政府機關(guān)與團體等都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在不同時間空間內(nèi),他們也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產(chǎn)生不同的社會效果,并進一步出現(xiàn)多維度的擴散和波及效應(yīng)。 從廣州火車站擁堵看,它會進一步導致傳染式的擴散,造成廣州以及珠三角許多城市的交通擁堵。 這又進一步對其他的交通方式產(chǎn)生需求,導致其他交通方式的“擁擠”;而春節(jié)后大量旅客北上,是擁堵事件在時間上的延伸和波及;而個別情況(如旅客疾病、丟失物品、搶偷等)的發(fā)生,還可能會向更大的范圍擴散,影響社會心理和秩序。

      (4)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需求的高度聚集和相互轉(zhuǎn)化

      火車站擁堵事件中,公共物品與私用物品是高度聚集在一起的。 牽涉在火車站擁堵事件中不同個人和群體對各種公共物品與私用物品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高度聚集。 這使公共物品與私用物品的性質(zhì)和邊界變得不確定和模糊。 事實上,在嚴重擁堵的情況下,許多私人物品的“私人”性質(zhì)都發(fā)生了變化,靠消費者個人在市場上都無法得到滿足,只能依靠政府和社會團體的公共提供,如飲水、盒飯的提供。 而所有公共品的“公共性程度”卻似乎變得更加嚴格,變得必須“公共性”、強制性地加以保障。

      4 公共秩序的獲得:類春運火車站擁堵事件的治理之道

      春運廣州火車站擁堵事件的治理, 除了上述理論模型抽象所反映出來的一般性解決途徑之外, 針對春運擁堵事件的特殊性,我們認為,還應(yīng)尋找更多的途徑。

      4.1 時空延展與資源擴展

      為解決資源極端有限性與衍生共時性的多種公共品的需求的矛盾,必須進行時空延展和資源擴展。 春運期間,廣州為了確保廣州火車站滯留旅客的安全, 面對前所未有的人潮,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分流管控,統(tǒng)籌兼顧,因情施策,對滯留旅客建立起點、線、面全方位的控制疏導體系。 按照“科學劃線、分區(qū)安置、有序疏導、控制外圍”的原則,將疏與堵、安置與分流等措施有機結(jié)合,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旅客的盲目流動。 通過“延長路線,控制前沖;分區(qū)安置,疏導人潮;穿插切割,安全組合”⑨,達到了錯峰、區(qū)隔和緩沖的目的。 另外,針對春運,有人提出“分流休假”制度,也不失為一種錯峰的重要方法。 資源擴展也是一種應(yīng)對此類事件的重要方法。 如廣州市政協(xié)朱俊強委員建議加快建設(shè)新廣州火車站。

      4.2 秩序主導性群體的相互配合

      在火車站眾多群體中,黨委政府部門、公安民警、解放軍指戰(zhàn)員、武警官兵、預(yù)備役民兵、治(保)安員等多種力量都屬于這一“博弈”事件的主導性群體,對火車站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秩序起引導、控制性作用。 它們之間的力量整合、合成作戰(zhàn)、協(xié)同配合, 保證了多重博弈中火車站春運正常秩序的恢復。如果不是各種安保力量密切配合、同心協(xié)力,確保了警力調(diào)集及時到位、后勤保障及時跟上、思想動員教育及時跟進,如此艱巨的春運安保工作任務(wù)是難以完成的。

      4.3 信息暢通與信息過濾

      在群體性事件中, 共同知識和一致信念是十分重要的。共同知識指的是所有參與人知道的知識。 在共同知識的基礎(chǔ)上,達致一致信念的形成,有利群體行動整體效益的實現(xiàn)。 對火車站擁堵事件的解決來說,在春運前就應(yīng)對天氣狀況和返鄉(xiāng)人員人數(shù)進行評估,摸清春運期間的人員流動方向、購票地點的分布、確定疏散候車地點;建立及時、科學的告知制度,通過各種形式,將天氣狀況、交通運輸狀況、車站的候車狀況、候車或滯留旅客的安置狀況及時告訴廣大外來務(wù)工人員。 宣傳春運安全知識,增強旅客人身安全意識,形成安全意識的一致理念,也十分重要;事實上事件本身也暴露出旅客個人安全意識的不足。 因此,保持信息暢通有利于“共同知識”和一致信念的形成。 另一方面,對有誤導旅客、不利于公共秩序形成的信息要加以甄別和過濾,這樣才能有利于公共秩序的恢復和維持。

      4.4 統(tǒng)籌考慮私人物品和公共品的供給

      鑒于在“擁堵”情況下,個人的人身自由已經(jīng)受到限制,許多“私人物品”無法通過市場上的交易得到滿足,從而轉(zhuǎn)化為“公共品”。 因此,必須充分估計私人物品可能轉(zhuǎn)化公共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在考慮正常狀態(tài)下公共品供給的同時,統(tǒng)籌考慮私人物品的供給,形成一種公共品和私人物品(包括服務(wù))供給的系統(tǒng)應(yīng)急機制。

      [1][希]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5:48.

      [2]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in science Dec.,1968,Vol.168:1244.

      [3]謝識予.經(jīng)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隋靜.走出“囚徒困境”[J].價值工程,2005(9).

      [5]王慧博.集體行動理論述評[J].理論界,2006,4.

      [6]羅必良.“奧爾森困境”及其困境[J].學術(shù)研究,1999,9.

      [7]陳潭.集體行動的困境:理論闡釋與實證分析——非合作博弈下的公共管理危機及其克服[J].中國軟科學,2003(9).

      [8]盛洪,主編.現(xiàn)代制度經(jīng)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353-359.

      [9]張宇燕.奧爾森和他的集體行動理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

      [10]陳翔,等.創(chuàng)新八大戰(zhàn)術(shù) 破解世界難題[N].廣州日報,2008-2-26.

      注釋:

      ①[希]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5:48.

      ②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in science Dec.,1968,Vol.168:1244.

      ③隋靜.走出“囚徒困境”[J].價值工程,2005(9).

      ④王慧博.集體行動理論述評[J].理論界,2006,4.

      ⑤羅必良.“奧爾森困境”及其困境[J].學術(shù)研究,1999,9.

      ⑥陳潭.集體行動的困境:理論闡釋與實證分析——非合作博弈下的公共管理危機及其克服[J].中國軟科學,2003(9).

      ⑦盛洪,主編.現(xiàn)代制度經(jīng)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353-359.

      ⑧張宇燕.奧爾森和他的集體行動理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

      ⑨陳翔,等.創(chuàng)新八大戰(zhàn)術(shù) 破解世界難題[N].廣州日報,2008-2-26.

      猜你喜歡
      奧爾森集體行動春運
      幾百萬鯡魚的集體行動
      “春運”來臨,古人也鬧心
      中情局科學家反倒成了“小白鼠”
      華聲(2019年11期)2019-11-28 20:49:08
      伊麗莎白 ?奧爾森緋紅女巫的殺傷力
      2018將迎來怎樣的春運
      讓春運報道更加實用
      新聞傳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美人志
      看世界(2016年12期)2016-06-25 11:32:25
      十年春運路
      公民與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41
      微博時代:參與集體行動對群體情緒和行動意愿的影響
      心理研究(2015年1期)2015-10-27 06:27:59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書”刪除
      華聲(2014年3期)2014-03-10 08:34:09
      郎溪县| 高雄市| 海淀区| 凉山| 郁南县| 柏乡县| 康平县| 平山县| 杂多县| 应城市| 伊吾县| 财经| 逊克县| 清远市| 平乐县| 莫力| 嘉义市| 泰和县| 达州市| 巴楚县| 巨野县| 海门市| 福清市| 内乡县| 都安| 南皮县| 铁岭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沂南县| 龙口市| 内黄县| 鸡西市| 沙坪坝区| 保山市| 开远市| 乐陵市| 云林县| 闵行区| 同心县| 平原县| 惠东县|